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薄荷、陳皮、半夏、香附、酸棗仁、遠志、焦三仙、生龍骨、生牡蠣、炙甘草。 方按: 柴胡、薄荷疏肝解郁;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 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養胃; 陳皮、半夏、焦三仙運脾消食和胃; 酸棗仁、遠志、龍骨、牡蠣安神定志; 香附理氣疏肝; 諸藥配伍,治療血虛肝郁、木不疏土而致諸癥。 1.頭痛腦鳴 劉××, 女, 21歲, 2002年5月3日初診。兩側太陽穴處疼痛,頭左側腦鳴6~7年,雙肩有壓抑感,脘腹脹5年,平素納呆,時發精神郁悶不舒,每當學習緊張或心情抑郁時即難入睡,甚則徹夜不眠,手涼,卻手心多汗,勞累時即腰膝酸軟,時有兩腿煩躁不寧,喜用力捶打,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尺弱。本病雖較復雜,但綜觀各癥,乃血虛肝郁與腎虛并見。處方: 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各10g, 薄荷6g, 陳皮、半夏、香附各10g, 酸棗仁15g, 遠志10g, 焦三仙各10g, 杜仲、川續斷、桑寄生、菟絲子、沙苑子、枸杞各10g, 7劑,水煎服,日1劑。 5月10日二診: 肩壓抑感及頭痛均除,但仍腦鳴,腹脹,納呆,但較服藥前明顯減輕。將上方7劑量研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次1丸,日3次口服,6個月后隨訪,除腦鳴偶發外,諸癥均除。 2.不孕 蔡××, 女, 31歲, 1975年3月15日初診。婚后5年未孕,四處尋醫,中西醫均未效,西醫查體: 子宮及雙側附件未見異常,輸卵管通暢,激素水平正常,其夫正常,13歲初潮,經期正常,自敘無明顯不適。但細詢問之,已5年不知饑,每到飯時也食,但納谷不馨,大便不暢,每經前即乳房脹甚,眠差,時有入睡難,時有易醒,甚則徹夜不眠,時發精神郁悶,悲傷欲哭,在敘述病情時竟潸然淚下,平素與婆婆同處,其未能生育,婆媳關系甚為緊張,觀其舌邊尖微紅,苔薄白,脈弦細。四診臺參,辨證為血虛肝郁。處方: 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各10g, 薄荷6g, 陳皮10g, 半夏10g, 香附10g, 酸棗仁15g, 遠志10g, 焦三仙各10g, 生龍骨、生牡蠣各15g, 炙甘草6g,3劑,水煎服,日1劑。 3月18日復診: 食已知味,心情舒暢,情緒明顯好轉,只是亦早醒,續服上方7劑。 6月1日三診: 服上方7劑后,睡眠能持續8~9小時,無明顯不適。現已身孕60日,近4日來陰道出血,雖經西藥激素治療亦無效,且血漸增多,故又來求治。詢其血色紫黑有塊,按其左少腹壓痛甚,診為瘀血阻滯,胎動不安,予桂枝茯苓丸原方,2劑后血止,隨訪足月順產一女嬰。 3.瘙癢 李××, 女, 2004年5月6日初診。周身瘙癢月余,納呆,眠差,夜做惡夢,時有恐懼感,平素心情郁悶,常感失落,悲觀厭世,舌邊尖紅,脈弦細無力,辨證為血虛肝郁兼心膽氣虛。處方: 柴胡、 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各10g, 薄荷6g, 陳皮10g, 半夏10g, 香附10g, 酸棗仁15g, 遠志10g, 焦三仙各10g, 炙草6g, 黨參10g, 石菖蒲10g, 生龍骨、生牡蠣各30g,7劑,水煎服。 5月13日復診: 瘙癢癥狀大減,偶有心悸,喜靜惡動,便結如球,予上方加何首烏10g,7劑,1年后來診它病,訴服后瘙癢即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