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內經》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們給予進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脈守脈、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們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惜我們現在很少有人重視。為了驗證古人的思想我臨床做了大量的實驗。 比如帶狀皰疹的患者,分別采用淺刺、中刺、深刺治療,效果差異極大。淺刺的時候患者基本可以達到當時見效,止痛效果較好,且療程短。 而深刺效果明顯比淺刺差許多,且治療時間明顯延長。而對于筋骨疾病淺刺幾乎沒有什么效果。 2、病有浮沉,刺有深淺 《內經》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正其理。無反其道。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 凡刺者。故淺取之。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臟。凡刺者。故當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 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陰。秋冬為陰。謂陽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陽。春夏溫必致一陰者。 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刺至心肺之部。 得其氣推而內之良久出針。是推內之陽也。故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此點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法”。 3、刺遠宜深,刺近宜淺 “刺遠宜深,刺近宜淺”本言的意思是針和病相距較遠宜深刺,針和病相距較近宜淺刺。 比如足三里針刺可以治療關節炎,因為足三里和膝關節較近所以針刺就要淺,如果針刺足三里治療胃病就要深刺了,因為胃離足三里較遠的緣故。 4、病輕宜刺淺,病重宜刺深 “病輕宜刺淺,病重宜刺深”古人對這點早有論述,只是我們沒有重視罷了。 如《難經》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滑氏曰: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臥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于榮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無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病在表在陽我們就要淺刺,病在表在陽的時候深刺不僅無助于表邪的發散甚至有引邪入內之虞。病在內我們就要深刺,病在內淺刺不能引邪外出。 針灸處方的十劑 一、補可扶弱 例如:大椎、陶道治陽虛而興奮督脈,使腰脊強壯。灸膏肓治肺病虛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增進飲食,強壯身體,或用各種補的手法,使身體轉弱為強。 二、重可鎮逆 例如:膈肌痙攣,氣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內關以治胸中,加膻中以利氣(為八會穴的“氣會”),再加日月由膽經斜上刺入接近膈肌。重用瀉法,即可止其痙攣 三、輕可去實 例如:肝陽上亢,血壓上升,頭目眩暈,取八會穴的“血會”膈俞,找準穴位,雙側各埋皮內針1支,10秒鐘后,血壓即下降,屢用屢效。又如:津枯便秘,痛苦不堪,在左腹結穴埋藏皮內針1支,可以當日排便。津枯便秘,又名“脾約”,采取脾經的穴。便秘時糞塊多積滯在乙狀結腸部,腹結穴直接刺激乙狀結腸,這也是百試不爽的,但埋在右側腹結則效果欠佳 四、宣可決壅 例如:痰涎壅塞喉間,吐之不出,氣被痰阻,呼吸困難,悶塞難忍,用手指摳天突穴,一摳一抬,連續數次,其痰自然吐出。痰涎“聚于肺,關于胃”,可針胃經豐隆穴,用瀉法宣通。 五、通可行滯 例如:痢疾便膿便血,里急后重(又名“滯下”),總像有糞便欲出不出,常去蹲廁所,蹲得腿酸麻木,而起來又想蹲下,蹲下又排不出,痛苦不可名狀,可取三焦經募穴石門,配以大腸經募穴天樞,運用瀉法,即能消除積滯,減輕癥狀,針刺數次可愈。 六、澀可固脫 例如:脫肛,針長強、二白,灸百會,可使脫肛在短時間內收縮還納。百會、長強都是督脈上的穴,灸百會是“病在下而取之上”,針長強是“局部取穴”,刺激腸壁。二白為奇穴,可以收縮澀滯已脫出的大腸末端。 子宮脫垂,針維胞穴可剌激子宮收縮,加上太溪為腎的原穴,腎開竅于二陰,對大小便都有調整作用。或加太沖,肝經的原穴,肝脈絡陰器,可促進子宮收縮。澀可固脫,須用補的手法。 七、滑可去著 例如:腱鞘囊腫,因扭傷閃挫,多在手腕上起一小包,按之柔軟,但不能移位。“著”字與“著”字相通,如“著落”,即固定在一個地方。治法用左手指按緊囊腫的根部,以毫針從四面橫刺,隨針擠出黏滑液體。幾次之后,囊腫自消。 小兒疳積,主要由于營養不良。頭大頸細,頭發稀而打縷,肚大筋青,形容消瘦。針四縫穴可擠出白色黏滑的液體,每周針1次到3次可以治愈。 八、瀉可去閉 例如:大便閉結,有因胃腸實熱的,有因飲食積滯的,有因津液枯而便秘的。《針灸大成》有下法,針三陰交,用呼吸瀉法,可通大便。《資生經》治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針石關穴;治小便癃閉,針胞肓、秩邊。 九、濕可勝燥 燥病發于外的,皮膚干枯,皺紋堆累;發于內的,無故悲傷,精神失常,叫做臟躁。內則消耗津液而使便燥。雖有風燥、火燥、熱燥的區分,原因總是氣虛血少,生熱而成燥病。治療方法為補氣生血、滋養津液。取氣會膻中以行氣,選血會膈俞以養血,采太溪以生津。津液充分,燥病自除。至于臟躁,即為癔病,取內關、神門、巨闕等穴,針后即效。 十、燥可勝濕 《內經·病機十九條》“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有中滿、浮腫、尿閉、皮膚濕疹等癥,病源在脾和與其相表里的胃經。 選用脾、胃的合穴、原穴,如陰陵泉、足三里、太白,以及腎經的水泉等穴,均可通經活絡,使脾胃旺盛,腎陽充足,勝濕而去病。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由審證求因到立法處方,有一套完整的規律。 用藥配方的法則有“七方十劑”,針灸的道理也與此相同,只是把藥名改成穴名。治病憑穴,取穴有方,行針有據,則病可愈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