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云輝 公元815年6月3日凌晨,長安靖安坊,樹木陰翳如怪獸,空氣中彌漫著陰謀的血腥味。宰相武元衡在燈籠引導和侍衛護送下,剛行至寓所外樹林,突遭箭雨襲擊。武元衡肩部中箭,又遭刺客擊中左腿,砍下頭顱。 與此同時,御史中丞裴度在通化坊遭刺客伏擊,被連刺三劍負輕傷,墜馬滾落溝中,在侍衛拼死保護下僥幸跳出生天。 兩名朝廷大員,為何同時遭暗殺? (一)憲宗宰相武元衡才華出眾,“進士登第”后步入仕途“至監察御史,后為華原縣令。”華原縣地處京郊,是達官貴人與鎮軍督將聚居地。這些倚權仗勢的文武官員“恃恩矜功”,根本不把小小縣令放在眼里,行事驕橫無禮,藐視地方法規,干擾阻撓縣衙行政,視武元衡為可有可無的存在。武元衡處處遭掣肘,事事被刁難,忍無可忍,“乃稱病去官。” 辭職歸隱后,武元衡縱情山水美酒之間,超然塵世之外,長時間與白居易等詩友“沉浮宴詠”,留下風流才子美名。“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武元衡在新崗位上表現出色,一年內連升三級,以“處事周詳完整”備受各方贊許,被越級提拔。他再接再厲,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完成本職工作,成為唐德宗信得過的左膀右臂。唐德宗曾深情目送武元衡出宮后,情不自禁對左右夸贊:“元衡真宰相器也!” 武元衡剛正不阿,痛恨結黨營私。他因嚴詞拒絕時任宰相拉幫結派而遭貶斥,被改任皇太子屬官。武元衡見皇太子是奮發有為且致力于唐室中興的儲君,于是竭誠輔助他接受唐順宗內禪,即位為唐憲宗。武元衡因擁立有功且素來“堅正有守”,被提拔為御史中丞。他憑借任上“持平無私,綱條悉舉,人甚稱重”的優異表現,被任命為宰相,受到唐憲宗特別信任。 (二)治亂高手 自安史之亂后,各地軍閥對朝廷陽奉陰違、擁兵自重,或與朝廷離心離德,或公開高舉叛旗。唐德宗為削藩,歷經“二帝四王之亂”,反而使藩鎮勢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皇權被嚴重削弱。唐憲宗勵精圖治,“志平潛叛。”武元衡從國家和百姓命運角度出發,堅決擁護皇帝決定,身體力行投身于削藩事業中。 劍南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反叛,唐憲宗令高崇文掛帥討伐劉辟。高崇文平定叛亂后,被任命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這個“不通文字”的大老粗,對繁瑣的公務往來和繁文縟節極端反感,多次上表請求調任“效死邊陲。”唐憲宗精心“擇可以代崇文者”,最終選中武元衡,親自至安福門為他送行。 武元衡滿懷壯志抵達蜀地,卻發現素稱天府之國的蜀地幾乎已成為空殼。原來,高崇文調任離開成都時,將“金帛、帟幕、伎樂、工巧”搜羅一空打包帶走,致使“蜀幾為空。”武元衡毫不氣餒,決心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出最美畫卷。他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綏靖約束,儉己寬民。”三年后,蜀地恢復元氣,民殷府富,百姓感念,“蠻夷懷歸。” 唐憲宗武力解決西川劉辟叛亂后,再接再厲平定夏綏兵馬使楊稱金叛亂,使浙西軍閥李锜不寒而栗,自請入朝。唐憲宗三次遣使者召其入京,李锜卻心懷鬼胎,屢屢稱病不起,懇請延遲至年底。唐憲宗無計可施,征詢幾位宰相意見。宰相鄭絪主張順其自然以免節外生枝,武元衡旗幟鮮明反對:“絕對不行!李锜自請入朝,朝廷剛允許,他卻出爾反爾屢召不至,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陛下剛即位,天下人關注著您的一舉一動,如果奸臣的詭計得逞,那么陛下與朝廷政令和軍令的威嚴何存?臣建議再次催促,限定時日令其進京!” 唐憲宗采納他的建議,催促李锜迅速入京。李锜黔驢技窮,“果反”,最終兵敗被俘,被唐憲宗詔令腰斬。 (三)壯志未酬唐憲宗雖平定三次叛亂,但各地藩鎮依然表現強勢蠢蠢欲動,削藩事業依舊面臨嚴峻考驗。他采取懷柔政策,成功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誠心歸順朝廷。 公元814年秋,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因朝廷未滿足其野心,在中原腹地蔡州汝陽舉兵叛亂,“悉兵四出,焚舞陽及葉縣,掠襄城、陽翟”,威逼洛陽。唐憲宗詔令大軍平叛,并令武元衡全面主持平叛工作。 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與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企圖火中取栗,一面與吳元濟暗送秋波送上助攻,一面虛張聲勢支持官軍討伐叛逆。二人多次請求朝廷赦免吳元濟遭拒后,對主持平叛工作的武元衡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王承宗在“上疏請赦吳元濟”同時,派人威逼利誘武元衡,威脅他迅速罷兵,言辭極其“悖慢不恭。”武元衡不為所動,怒斥王承宗使者。王承宗惱羞成怒,在“數上章誣詆(武元衡)”無果后,與李師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裴)度。”于是,武元衡與裴度同時遇刺。 (四)含笑九泉唐憲宗聞知“盜殺宰相”噩耗,極為震驚哀慟,詔令相關部門嚴查兇犯。暗殺事件使“京師大恐”,公卿上朝提心吊膽,“以家奴持兵呵衛。”其他宰相“則金吾彀騎導翼,每過里門,搜索喧嘩。”城門戒備森嚴,衛兵加雙崗,對操燕趙口音的彪形大漢嚴加盤查。刺客卻有恃無恐,蒙面在鬧市區喊話:“警告官府別再捉拿我等,當心我等玉石俱焚再犯大案!”甚至囂張到張貼標語:“毋急我,我先殺汝!” 兵部侍郎許孟容悲憤交加啟稟唐憲宗:“陛下,宰相橫尸路隅,刺客逍遙法外且蔑視法律,這是朝廷的奇恥大辱啊!”唐憲宗下詔:“能得賊者賞錢千萬,授五品官”,并詔令在東西兩市懸賞緝拿刺客。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禁衛軍將領立功心切“捕得張晏等十八人”,嚴刑拷打。張晏等屈打成招,承認“為(王)承宗所遣”后“皆斬之。”一個月后,淄青駐京辦事處主任被捕,承認自己才是謀殺武元衡的真兇。唐憲宗氣急敗壞,“密誅之。” 唐憲宗深知,不論主謀是誰,目的都在于阻撓朝廷削藩大業。武元衡遇害后,某些高官被嚇破膽,請求罷免裴度官職以安撫王承宗與李師道這“二鎮之心。”唐憲宗龍顏大怒:“一派胡言!朕若罷免裴度,豈不令主謀奸計得逞,又如何振舉朝綱?'吾用(裴)度一人,足以破此二賊矣!”他提拔裴度為宰相,令他前赴后繼接替武元衡完成削藩大業。裴度“亦以平賊為己任”,親赴前線,督戰淮西,采納李愬雪夜破蔡州奔襲奇計,生擒吳元濟,宣告歷時三十余年的淮西之亂平定。 吳元濟被消滅,極大震懾住各地藩鎮。王承宗“恐懼,割德、棣以降”,并將兒子送入京城當人質,表示徹底臣服朝廷;李師道照葫蘆畫瓢,先“上表乞聽朝旨,請割三州并遣長子入侍宿衛”,繼而出爾反爾舉兵反叛,兵敗被下屬殺死;宣武節度使韓弘審時度勢“始入朝”,兩次奉獻大額財物請求留在京師。 唐憲宗用十四年的努力,終于實現武元衡生前愿望:收服田弘正、剿滅劉濟與吳元濟和李師道、逼降王承宗與韓弘,從而使“強籓悍將皆欲悔過而效順”,結束了近六十年的藩鎮割據局面,史稱“元和中興”。武元衡如地下有靈,必定含笑九泉。 “報國從來先意氣!”武元衡不余遺力落實唐憲宗削藩指示,雖明知此舉必然因觸動各地軍閥利益而招致不測,但依然置生死于度外,甘做唐憲宗削藩祭壇上的犧牲品。這種甘為蒼生黎民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景仰。 作者簡介:許云輝,男,1984年7月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職杏壇,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百萬余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