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一年一度的315,備受關注的315晚會已經準備就緒,各行各業都在打假揭秘,咱們學術圈也不例外。 比如今天小易(易智學術小編)在朋友圈吃到的新瓜: 事情是這樣的:有位張同學,發表在SCI期刊文章中的introduction部分的ChatGPT提示詞忘刪了,不知道被哪個眼尖的同學發現了發到了平臺上,引起了激烈討論。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蓄謀已久,這幾天爆出來真的很緊跟實事。 瓜就吃到這里,你知道在學術圈,哪些行為被稱作學術造假嗎? 1.抄襲剽竊:這是學術造假中最常見的行為之一。學者可能直接復制粘貼他人的論文、報告或書籍內容,而不注明來源,或者稍作修改后作為自己的原創作品發表。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也損害了學術的公正性和真實性。 2.篡改數據:為了支持自己的研究結論或滿足期刊的發表要求,學者可能會故意篡改或偽造實驗數據、研究成果等。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學術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學性 3.偽造參考文獻:在論文中偽造參考文獻,或者引用不存在的文獻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這種行為不僅誤導了讀者,也損害了學術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4.一稿多投:將同一篇論文或研究成果同時投稿給多個學術期刊或會議,或在不同的學術機構或會議上重復發表。這種行為浪費了學術資源,也損害了學術期刊和會議的聲譽。 5.侵占他人成果:未經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數據,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發表。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他人的權益,也破壞了學術界的合作和共享精神。 6.署名不當:在論文或項目中,未經他人同意擅自修改作者名單,或者按照對論文實質貢獻程度不符的順序進行署名。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他人的權益,也損害了學術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不管是那種方式,所有的學術造假行為都會嚴重損害學術界的聲譽和信任,阻礙科學研究的進展。 我們應該堅決反對和打擊學術造假行為,加強學術規范和道德建設,維護學術的誠信和公正。同時,學術界、期刊出版社、學術機構等也應該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對學術造假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