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馮夢龍纂輯的《喻世明言》中收錄了一篇有趣的志怪小說。 在這個題為《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故事中,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的鬼魂化身“原告”,在陰曹地府狀告漢高祖劉邦和呂后有屈殺忠臣之罪。 森羅殿上,一個復姓司馬的書生協助閻王審理此案,最終判韓信、彭越、英布分別轉世投胎為曹操、劉備、孫權,把漢家天下三分,各掌一國,而“被告”劉邦、呂后分別轉世為漢獻帝、伏皇后,將來受曹操欺侮,以報前世仇怨。 這個故事帶有佛教中“因果循環”的色彩,現在很多重生爽文也有這種套路。 然而,帝王前世今生的傳說不過是后人的編排罷了,即便是一代雄主,離開人世后亦是塵歸塵、土歸土,只有孤寂的墓冢才是他們最后的歸處。 作為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奠基人或開創者,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英杰的故事早已為人熟知,而他們的身后葬地也是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 明代小說中,韓信轉世成了曹操。圖源:網絡 曹操之死在古代,帝王的喪葬、祭祀具有等級森嚴的制度。 漢末三國時期,帝王貴胄的喪葬禮制,除了繼承兩漢的挽歌送葬、持節護喪、設吉兇鹵簿(使喪葬禮得以由兇而趨吉的儀制系統)等內容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薄葬。 東漢時,帝王實行厚葬,喪期為三年,漢末三國時則實行薄葬,主要表現為短喪、不封不樹、明器減少等,而這一時期首位實行薄葬的君王,是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以魏王的身份病逝于洛陽,二月便葬入高陵。 臨死前不久,曹操曾在半夜里感到身體不適,到天明時吃粥出了汗、服了當歸湯才好轉。他感到大限將至,于是留下《遺令》,其中寫道:“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span> 這是曹操生前的最后一道命令,他希望自己的葬禮一切從簡,入殮時身著常服,不使用金玉珍寶陪葬,下葬后,子弟、大臣便可脫去喪服,部下仍各司其職,尤其是帶兵的將領,不得擅自離開屯戍之處。 “天下尚未安定”,這是漢末三國的君主實行薄葬的一個主要原因。 曹操薨逝的當月,天下正陷入新一輪的動蕩,偷襲荊州的吳主孫權命人送來關羽的首級,向曹操稱臣。 孫權寫了封信給曹操,他以“天命”為理由,勸說曹操取代漢朝,即位為帝。曹操將孫權的來信拿給眾臣看,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 曹操的心腹夏侯惇、陳群等紛紛勸進,說漢室氣運已盡,曹氏理應順應天命。 其中,追隨曹操多年的大將夏侯惇對曹操說:“天下都知道漢祚已盡,新的朝代即將到來。自古以來,能為民除害、使百姓有所依靠的人,即為'民主’。如今殿下用兵三十余年,對黎庶有大功德,為天下所依歸,正當應天順民,還有什么可以猶豫的呢?” 對此,曹操引用《論語》中的名句來回答夏侯惇,說:“'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span>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從漢獻帝手中禪代得位的是他兒子曹丕。 其實在去世前兩年,曹操已經開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立下《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在這份文件中,曹操主要交代自己墓葬的選址、規模等問題。 曹操說,自己的墓地不得占用良田,就選在鄴城西門豹祠西邊的山丘上,這是一片瘠薄之地。西門豹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臣,深得百姓愛戴,死后被立祠祭祀,其祠在古鄴城之西,后來毀于戰火,僅存石碑。 有人以為,曹操主張薄葬,除了天下未定的原因外,還是為了防止后世被盜。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本人有節儉的生活習慣。 史料記載,曹操雖然在朝中位高權重,家中的衣服、被褥卻能用十年,每年都浣洗、縫補,身邊的女眷、侍御不許穿錦繡制成的衣服和有兩種顏色的鞋子,屏風破了就修,府內禁止用昂貴的香薰。 至于曹操本人使用的器具,他因為有頭痛癥,平時需要放一壺水在床頭,先是命人做了一個銀制的小方器,有人得知后,以為他喜歡銀器,想要進獻,曹操便下令改用木作的水壺。曹操自稱,他不愛用華麗的器物,平時用來裝東西的箱子都是用竹子做的,面子和里子分別用帛和粗布制成。 早在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州時,他就曾下達命令,“禁厚葬,皆一之于法”。后來,曹操以身作則,實行薄葬。從曹操下《終令》選墓址,到曹操去世,曹操墓修了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這也注定了曹操墓的規模不會太大。 發現高陵曹操死后,關于其陵墓的傳言不脛而走。 有些人煞有其事地說道,曹操去世后,有七十二輛靈車從城中飛奔而出,分別運往七十二個地點埋葬,其中只有一處是真正的陵墓,這就是所謂“七十二疑?!?/span>的由來。流傳甚廣的還有曹操墓位于許昌城外河底或曹操的故鄉譙縣(今安徽亳州)等說法。 事實上,從三國到唐代,曹操的高陵都不是秘密,在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 曹操逝世不到一年,其子曹丕正式代漢稱帝,追謚曹操為魏武帝。后來,司馬氏家族通過篡魏取得權柄,建立晉朝,一統天下,因此,在之后的數百年間,曹魏取代東漢的歷史事件一直被視為正常的朝代更迭,權威史書基本上以曹魏為正統。 當初,曹丕繼承父親的權位后,有人勸他秘不發喪,以防止天下有變。但大臣賈逵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是及時發喪、保護璽綬,將曹操的靈柩運回鄴城安葬。曹丕同意后,任命賈逵主持曹操的喪事,司馬懿負責策劃,百官參加,“入殿中發哀”。 由此可見,曹操的喪禮是公開舉行的,不存在葬入疑冢的情況。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在“鄴縣”條中寫了魏武帝高陵的方位, “在縣西三十里”?!顿Y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途徑鄴城時還專門前去拜謁高陵,并撰文祭曹操。這篇《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被收錄于《全唐文》中,文中“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于往代”的評價,也是古代帝王對曹操的經典點評。 但是,隨著后世理學家“忠君觀念”的塑造,曹操的形象逐漸由一代雄主轉變為白臉奸臣,官方對曹操的祭拜逐漸減少,高陵漸漸無人問津,以至于連確切位置的記載也付之闕如,反而是“七十二疑?!敝惖膫髡f大行其道。到了宋代,曹操墓的位置已經被遺忘。 當代考古專家重新找到高陵,靠的是一個比曹操晚去世一百多年的“無名小卒”。 1998年,河南省安陽市西高穴村的村民挖出了一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墓志。墓主名為魯潛,曾在西晉為官,帶兵鎮守許昌,卻在五胡入華的亂局中獻城投降羯族人石勒,后來成為后趙的駙馬都尉。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像魯潛這樣的投機者不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人物,但他這方120字的墓志卻保存完好,其中留下了尋找曹操墓的關鍵線索。 魯潛投降后趙后,活到了75歲,其墓志字跡分明地寫道:“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這段文字說明,東晉十六國時期曹操墓的位置仍然人人皆知,而隨著魯潛墓志的出土,有關曹操墓的下落終于有了迄今最為翔實、準確的說法。 魯潛墓志出土后,考古專家根據其文字記載,在西高穴村周邊進行實地考察,但一直難覓蹤跡。 直到2006年除夕,事情發生轉機。 這天夜里,有村民聽到一聲炮響。那個聲音異乎尋常,不像是煙花、爆竹的響聲,更像是炸藥爆炸的聲音。由于河南遍地是古墓,當地人司空見慣,推測是盜墓賊用炸藥炸開盜洞的動靜。經過搜尋,當地村民果然在村西南發現了一處盜洞。通知考古部門后,經過考察,確認其為東漢王侯一級的大墓。 此后兩年,河南的考古專家多次撰文,請有關部門盡快對該墓進行搶救性挖掘。到了2008年9月,當地派出所破獲一起盜墓案,并收繳被盜文物——一件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據盜墓者交代,這件文物正是從西高穴村的盜洞中帶出。 于是,有關部門對文物進行鑒定,并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組織發掘西高穴村東漢大墓。當考古隊員進入該墓時,發現墓門已經被盜墓者打開,陶器、殘磚、石塊散落一地,甚至還有礦泉水瓶,假如晚來一步,損失不堪設想。 一年后,西高穴村東漢大墓的搶救性發掘終于出現了令人驚喜的成果。一名考古隊員在清理墓室淤土時,發掘出一塊小石牌,經過沖洗,上面的字赫然映入眼簾——“魏武王常所用格虎”。 接著,考古隊陸續發掘出帶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文字的石牌。這些石牌主要是墓中短矛、大戟、大刀等兵器的“說明書”,同時也證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在東漢時期被追謚為魏武王的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這座陵墓出土的文物與此前魯潛墓志等文獻相互印證。至此,考古專家證實了這座大墓就是曹操的高陵。 曹操的離異妻子曹植作為曹操生前喜愛的兒子之一,在《寶刀賦·序》中回憶與父親的過往,說建安年間,曹操曾經命人花三年時間打造了五口寶刀,分別以龍、虎、熊、馬、雀為標志,其中兩把寶刀曹操自己持有,其余三把分別賜給兒子曹丕、曹植和曹林。 曹操墓共出土250多件文物,其中鮮有金、玉等珍寶,卻有很多曹操生前使用的兵器。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無疑是一位杰出的軍事統帥,一生戎馬倥傯,而墓中文物似乎表明,他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遠見卓識,還頗具勇武之姿。墓中記載兵器的石牌都有“格虎”二字,這是當時的一個常用詞,意思是這些兵器可以用來與猛獸格斗。 曹植在為父親寫的誄文中提到,其父王下葬時身著小斂時的綴衣,隨葬的用具不加裝飾,陶器都器型偏小、素面無紋,甚至連魏王之印也沒有帶入地下,只佩戴系印的絲帶(“既即梓宮,躬御綴衣。璽不存身,維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 曹操墓中的隨葬品還有酒器、硯臺、書案、石枕、棋子等,都是他生前用到的物品。可見,曹操下葬時的規格,基本上符合其“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的遺囑。 ![]() 曹操畫像。圖源:網絡 除了身外之物,曹操在《遺令》中還對自己姬妾的未來做好了安排。 曹操說:“我的婢妾與伎人平時都很勤勞刻苦,你們要善待她們,讓她們住在銅雀臺,時常登上去,向西眺望我的陵墓。銅雀臺的正堂上安放一張六尺的床,掛上靈幔,早晚供上肉干、干飯之類的祭物。每月初一、十五,讓舞姬們對著靈帳歌舞。不要用熏香來祭祀,都分給夫人們,各房如果沒事做,就學學紡織,做鞋子來賣?!?/span> 從分香賣履一事上,可以看出曹操臨終前的兒女情長,而他對女人的念念不忘,更顯出其真性情。 往事越千年,考古專家在高陵中發現了兩具女性的遺骸,其中一人去世時二十幾歲,另一人為五十歲左右。 有學者認為,墓中年輕女子的來歷可以推斷為隨葬的宮女或使女,而這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身份存在爭議。 按照《三國志》記載,曹操之妻、曹丕之母武宣卞皇后卒于魏太和四年(230年),享年七十一歲,當年七月“合葬高陵”。卞氏出身寒微,年輕時曾是一名舞伎,被曹操看中,納為妾室,生下了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后來成為正室,曹操去世后,她被尊為王太后,曹丕稱帝后,又尊母親為皇太后。 盡管史書記載卞氏死后與曹操合葬,但目前發現的這具五十歲婦女遺骸與其去世時的年齡不符合。于是,專家們推測這句遺骸的身份另有其人,她有可能是曹操另一個深愛的女人——丁夫人。 在邂逅卞氏之前,曹操有一位姓丁的嫡妻。史書記載,曹操的長子曹昂(字子脩)為側室劉氏所生,但因劉氏早逝,于是由丁夫人撫養長大。丁夫人對曹昂視如己出,但是曹昂在隨曹操征戰宛城時不幸戰死。 按照《三國志·張繡傳》的記載,當時,曹操打敗割據宛城的張繡,強行納了張繡叔叔張濟的遺孀,導致原本就心生不悅的張繡發動叛變,差點兒要了曹操的命。曹操好不容易才脫身,但他手下的猛將典韋和長子曹昂卻死在宛城。 丁夫人是個頗有個性的女子,她得知曹昂的死因后,經常罵曹操,說:“你害死了我兒子,我沒有什么好留戀的!”哭起來更是毫無節制。 曹操沒辦法,只好把丁夫人送回娘家,意思是等丁夫人心情好些后再接回來,可等曹操登門去接丁夫人時,丁夫人卻對他不理不睬,就算曹操撫摸著她的背,勸她一起回家,她也默不作聲,繼續用踞機織布。 曹操再三勸說仍無果,便與丁夫人斷了聯系,但依然愧對她?!段郝浴酚涊d,曹操晚年說過一句話:“我這一生中沒有什么對不起別人的地方,但如果死后有靈,子脩問'我的母親在哪里’,我要怎么回答他啊?”這說明,曹操自認為有負于丁夫人,他假設到黃泉之下會遇到曹昂的質問,而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就是讓丁夫人回到自己身邊,也就是讓她與自己合葬。 史書記載,丁夫人比曹操早去世。丁夫人去世后,卞夫人請求曹操將她安葬于許都城南。但按照曹操晚年思念曹昂和丁夫人時說的那句話,他應該暗示要和丁夫人合葬,所以丁夫人有可能被遷葬到高陵。曹操去世時是66歲,丁夫人在與曹操離異后不久去世,終年可能在50歲左右。假如丁夫人經過“二次葬”后與曹操合葬高陵,陵墓中應該會留有痕跡,可惜的是,由于高陵在發掘前便已遭到盜墓賊破壞,這些痕跡難以復原。 曹操一生文韜武略過人,到了晚年卻留戀兒女之情,甚至因不能與發妻復合感到遺憾,這性格實在是接地氣。 有意思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另一位英杰,大半生與曹操為敵,到臨終前也在思念自己死去的妻子,并且希望與亡妻合葬。 劉備的遺愿漢昭烈帝劉備63歲的人生,可說是過得跌宕起伏。 早年的劉備缺兵少將,不斷寄人籬下,直到中年仍沒有自己的地盤,感嘆髀肉復生。赤壁之戰后,劉備在一幫文臣武將的輔佐下強勢崛起,一步步走上事業巔峰。到人生的最后幾年,劉備的勢力一度跨有荊、益二州,在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占據上風。 然而,當劉備春風得意時,曾與其結盟多年的孫權卻派兵“背刺”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導致關羽在北伐曹魏時腹背受敵,很快兵敗失利,荊州也丟了。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稱帝僅三個月后,試圖以武力奪回荊州,向孫權發起了一場復仇之戰。 臨危受命的孫吳新任大都督陸遜避其鋒芒,在荊州的“西大門”夷陵堅守不出。手下將領多次請求出兵迎擊,陸遜都不為所動。 蜀軍被阻擋于夷陵,劉備只能被迫沿著三峽扎營,從巫峽到夷陵,連營700里,為避暑熱,又將營寨安于山林中。和蜀軍對峙了七八個月后,陸遜才在蜀軍疲弱之際發起反擊,火燒連營,并率軍四面圍攻。蜀軍營寨土崩瓦解,上萬士兵浮尸江面,劉備戰敗逃到白帝城。 夷陵之敗讓劉備悲憤交加,他嘆道:“我被陸遜羞辱,這是天意?。 ?/span> 此戰之后,劉備的生命已如殘燭,他在白帝城的永安宮中托孤于丞相諸葛亮,希望太子劉禪將諸葛亮當成父親一樣看待(“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在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彌留之際的劉備,不僅對諸葛亮囑托朝政之事,還想了卻一樁多年以來的心事。 劉禪的生母甘夫人,是劉備早年在小沛時納的妾。劉備常年顛簸,妻妾多次被敵人俘虜,人到中年時,甘夫人才為他生下了這個小名叫“阿斗”的親骨血。甘夫人溫柔賢淑、識大體,劉備對她十分信任,于是讓她“常攝內事”,負責主持家中事務,地位如同正妻。 但是,甘夫人在劉備入蜀前就亡故,葬于荊州。劉備兵敗夷陵,撤到白帝城后,更加思念這位賢內助,于是下詔追謚甘夫人為“皇思夫人”,將她的靈柩遷到成都安葬,想要等自己百年之后與她合葬。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甘夫人的靈柩還未運到蜀地,劉備已經崩殂于永安宮。為了實現劉備的遺愿,諸葛亮上表,引用《詩經》中的“谷則異室,死則同穴”一句,請蜀漢后主劉禪追封甘夫人為先帝皇后,與劉備合葬。 于是,劉備與甘夫人得以合葬于成都的惠陵。后來,劉備入蜀時續娶的穆皇后吳氏也葬在惠陵。至此,惠陵成為漢昭烈帝劉備與甘、吳二位皇后的合葬墓。 ![]() 劉備畫像。圖源:網絡 漢昭烈帝惠陵唐代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記載了一個成都當地的傳說。 據說,唐代有一伙膽大包天的盜墓賊,闖進劉備的惠陵,竟然看到墓室中燈火通明,有兩個氣質不凡的男子在燈下對弈,身邊圍了十幾個侍衛。 盜墓賊嚇得腿軟,這時其中一個人對他們說:“你們要喝杯酒嗎?”于是,盜墓賊喝了那人送的酒,又得到玉腰帶數條作為賞賜。之后,盜墓賊被勒令速速離去,等出來后,他們才發現,自己的嘴巴被漆粘住,是剛剛喝的酒變化而成,而手中的玉腰帶變成了大蟒蛇。盜墓賊驚恐之余,回頭一看,墓冢已經完好如初。 這個荒誕離奇的故事,可能是在劉備被神化后流傳,意思是告誡盜墓賊,不要去破壞劉備墓,否則會受到懲罰。在該故事的其他版本中,還明確地寫道,盜墓賊在墓中看到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英靈。 如今,走入成都武侯祠景區,在丞相祠堂旁邊可以發現一條古樹蔥蘢、道路平坦的石板神道。 窄窄的神道兩邊,對稱排列著麒麟、石馬、翁仲等石刻雕像。這些古代陵墓中常見的石像,在今人看來有點兒“萌萌噠”。神道的盡頭,即武侯祠景區最古老的遺跡——漢昭烈帝惠陵。 《三國志》記載,劉備逝世后,“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由于實行薄葬,劉備惠陵的封土、建筑看起來比較小氣?;萘暾嫉夭坏?0畝,封土高12米,墓南向有一座闕坊式的建筑作為門,與圍墻相連,正中嵌有“漢昭烈皇帝之陵”墓碑。 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后,蜀人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動,在惠陵旁建起了供奉諸葛亮的祠堂,即武侯祠。后來,武侯祠從紀念諸葛亮的專祠發展為君臣合祀祠,但諸葛亮作為忠臣楷模,名氣甚至比其主公劉備還要大,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武侯祠,卻忘了祠旁還有這座陵墓。 隨著武侯祠的名聲漸響,一些文人甚至開始質疑惠陵的真實性。 宋代修繕惠陵時,黃庭堅的弟子任淵在《重修先主廟記》中提出,“成都之南三里許,丘阜巋然曰惠陵者,實昭烈弓劍所藏之地?!币馑际钦f,成都的惠陵可能是劉備的衣冠冢。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歷史學家郭沫若前往奉節考察,提出奉節可能是劉備的葬地一說。奉節縣即白帝城的所在地,從這里到成都要一路逆長江而上,需花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而劉備死于夏天,尸體不易保存,會不會有一種可能,其遺體當時沒有運回成都,而是在奉節就地下葬? 盡管郭先生之后沒有繼續堅持此說,但關于劉備惠陵的真偽討論愈演愈烈。 事實上,現有的大量歷史文獻可以證明,劉備遺體是能夠及時運回到成都安葬的。 首先,到漢代,帝王尸體的防腐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當時,天子之棺由梓木制成,故稱“梓宮”,棺外有槨,共三層,其中填充木炭等防腐材料。《漢書》《后漢書》中記載有多個皇帝死后數十天,甚至是上百天才下葬的史實;現已發掘的古墓中,也有漢代馬王堆漢墓不腐女尸這樣的實證,可見漢代尸體防腐技術的先進。 其次,按照《后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駕崩后,京城要舉行“大喪”,皇后、太子及其他皇室成員,必須要在先帝的靈前行“哭踴之禮”,朝中文武百官也要親臨喪禮現場,哀悼先帝,行“哭臨之禮”。此后,死去的皇帝才在眾人的見證下正式入殮,新皇帝舉行登基儀式,先帝葬入帝陵。 劉備以大漢的正統繼承人自居,其所建立的政權仍沿用“漢”的國號,更應該遵守漢朝的祖宗禮法??梢韵胍?,諸葛亮正是按照漢朝的禮制,日夜兼程,護送先帝梓宮回到成都,并為劉備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隨后葬于惠陵。 自三國以后,劉備的惠陵多次得到整修、保護。南齊高帝蕭道成曾經詔令益州刺史,修繕惠陵陵園和昭烈廟。到了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回認為,經過南齊整修的惠陵仍然不夠氣派,于是擴建陵園,并設置專門的守陵戶,一年四季祭祀漢昭烈帝。 宋元以后,隨著戲曲、小說的渲染,文學虛構的劉備形象已經成為仁義之君的典范。明清兩代對惠陵的維修、保護都有確切的記載。明末,四川陷入慘絕人寰的戰亂,人口為之一空,惠陵卻得以幸免,“王宮墳墓,莫不掘毀無遺,獨昭烈一家,歷久常存,巍然如故”。 而今,我們看到的惠陵和陵園建筑格局,主要為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而成。從武侯祠走到惠陵,只見青青的苔痕印在神道的石刻上,仿佛凝固了時間,人間卻已是滄海桑田,武侯祠與惠陵的香火依然鼎盛,這對君臣的傳奇故事,將會代代相傳。 吳大帝的歸宿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果孫劉聯盟沒有在關鍵時刻破裂,已經占有荊、益二州的劉備,可否完成隆中對的宏愿。 吳大帝孫權,在漢末三國的歷史中,不止一次扮演重要的變量。 南宋辛棄疾在《南鄉子》一詞中對孫權極盡贊美之辭:“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span>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發兵南下,幾乎兵不血刃地吞并荊州。曾經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率領所部退守夏口(在今湖北武漢),派諸葛亮為使,與割據江東的孫權取得聯系。與此同時,曹操也寫了封信給孫權,威脅道:“近來,我奉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之人,向南進軍,劉琮(劉表之子)投降了?,F在我訓練了八十萬水軍,正要同孫將軍在東吳一起打獵?!?/span> 面對曹操大軍壓境,孫權將信交給部下討論,很多人驚恐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認為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實力強大,且占據荊州,東吳難以與之抗衡,只有劉備的使者諸葛亮與孫權的部下周瑜、魯肅力主抗曹。 27歲的孫權面對莫大的壓力,毅然決定與曹操勢不兩立,于是拔刀砍向面前放置文書的矮桌,說:“文武官員還有人勸我降曹的,下場與此案相同!” 孫權任命周瑜為統帥,與劉備同盟,共抗曹軍,成就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此戰中,曹操的軍隊遭遇戰敗,再加上饑餓和疾疫,死亡的有一大半,不得不撤回北方。 此后,劉備與孫權各自經營自己的地盤,天下三分的基礎由此奠定。 ![]() 孫權畫像。圖源:網絡 公元229年,孫權治下的夏口、武昌傳言有黃龍、鳳凰出現。孫權以此為吉兆,在武昌稱帝,定國號為“吳”,改年號為“黃龍”。 同年九月,孫權將都城遷回到舟車便利、田野沃饒的建業(今江蘇南京),六朝古都的風華在此落下第一筆。前后統治江東超過50年的孫權,死后葬于鐘山南麓的蔣陵。 然而,在建業的最后歲月里,曾經被死敵曹操贊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卻變得昏聵猜忌。孫權晚年,其三子孫和與四子孫霸的“兩宮之爭”形成孫吳朝中的嚴重內耗,許多大臣卷入其中,各自站隊,就連立下大功的陸遜也受到孫權猜忌,郁郁而終。 這一昏暗的局面,與孫權長子孫登的早逝息息相關。 文獻記載,孫登之墓在蔣陵陵園之內,作為其父孫權的陪葬墓?!度龂尽氛f,孫登在世時愛人好善,“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深得大臣、百姓的愛戴,具有成為一代仁君的潛質,孫權也時常將他作為接班人培養。 但是,當了12年太子的孫登,英年早逝,于赤烏四年(241年)病故,享年32歲。臨終前,孫登上了一道700字的奏疏,希望父親能夠任人唯賢,推行仁政,并表達對父親的敬愛之情。 孫權白發人送黑發人,感到悲痛萬分,以后只要一談及孫登就傷心流淚。孫登在遺表中請求父親當個好皇帝,如此,“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但是,孫權在失去孫登后卻像變了一個人,逐漸疑神疑鬼,以至于釀成二宮之爭的混亂局面。 孫吳神風元年(252年),71歲的孫權崩于建業,謚號大皇帝。孫權死后28年,“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孫吳被晉朝所滅,至此,三國歸晉。 和老對手曹操、劉備一樣,孫權也沒有行厚葬,而是直接利用鐘山余脈挖出一個小型墓冢,地面不設重要標志。此后一千多年間,孫權的蔣陵作為南京六朝陵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在鐘山之南的梅花山坐看花開花謝。 現在,尋訪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會發現它正好位于明孝陵景區的范圍之內。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了一段趣事:當初,明太祖朱元璋為自己選定明孝陵的墓址后,發現陵前有一座孫權墓。負責明孝陵工程的官員向朱元璋請示,要將孫權墓遷走。 朱元璋卻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他為朕守門。” 于是,明孝陵在建造時沒有破壞孫權的蔣陵,只是將其陵前的一對石麒麟遷移,遷往何處已經無法考證。 漢末三國時與曹操、劉備多番周旋的孫權,最終也只剩下一處孤獨的墓冢,只有來明孝陵參觀的游客偶爾路過此地,匆匆一瞥。 參考文獻: [晉]陳壽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 [南朝宋]范曄撰,[唐] 李賢 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2000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華書局,2017 [明]張岱:《陶庵夢憶》,中華書局,2023 潘偉斌:《魏晉南北朝隋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 朱紹侯:《曹操與曹操墓》,李憑主編《曹操高陵: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聯席會議》,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