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是不斷有可歌可泣的事發生,在那不起眼的角落里,就記載了漢家兒郎一次英勇壯舉。為御外敵,300漢軍深陷孤境,死扛數百倍于己的敵軍堅決不投降;而他們也沒被放棄,后方的援軍跨越千山萬水,冒著風雪翻越天山,只為這支孤軍……這樁真實的歷史發生在東漢時期的西域,主角是以耿恭為首的漢家好兒郎。  漢朝,是一個偉大時代,劉邦擊敗項羽奠定了漢朝強大的基礎。漢武帝北擊匈奴,開疆拓土,又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但游牧民族來去如風,漢朝打敗容易要想徹底殲滅卻很難,所以漢匈之間戰和不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東漢。匈奴因兩漢之交時內部爭斗無暇顧及它時,膽子又大了,在西域活躍起來,一度使西域各國對漢朝生出二心。東漢解決內憂之后,把目光投向了西域,恩威并施、上下用命后復置西域都護府,恢復了對西域的管轄。耿恭就是在這次戰斗中來到了西域。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雖然很早就是孤兒,但是在將門家風的傳承下,也成長為一位慷慨多謀略的人。74年,耿恭隨大軍遠征西域的戰斗中表現突出,大軍走后被任為戊己校尉和關寵等英勇校尉駐守西域金蒲城等要地。 匈奴人見漢朝僅留少數兵力駐守西域,于次年率大軍卷土重來,重新進攻西域,殺死了車師后王,轉而攻打金蒲城。敵眾我寡,在敵人的猛烈進攻下耿恭臨危不懼,親自登上城樓指揮守城。耿恭指揮士兵將毒藥涂在箭上,然后對匈奴人展開心理攻勢,說“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然后向敵軍射去。中箭的敵人傷口處血水沸涌、生不如死,于是大為驚慌。趁他病,要他命,在敵軍驚慌之時,耿恭則趁著風雨大作時率兵向敵營殺去,最終在他的帶領下,英勇的漢軍成功擊退了匈奴的進攻。耿恭隨后判斷匈奴不會輕易放棄,而金蒲城并不易守,如果匈奴人再來只能撤往疏勒城(今奇臺縣)。果不其然,匈奴人率兵五萬再次襲來。此時城中的漢軍已經所剩無幾,形勢十分危急,最終寡不敵眾的漢軍被迫退守疏勒城。在疏勒城中,耿恭一邊派人向朝廷求援,一邊和敵人斗智斗勇堅決抵抗,始終沒能讓匈奴人踏上城頭一步。 匈奴人久攻不下,便打算困死他們,便河流上游給截斷了,等他們不攻自破。這一招讓漢軍吃盡了苦頭,一度只能擠榨馬糞汁來飲用。好在耿恭提早有準備在挖水井,在經過千辛萬苦后終于泉水涌出。耿恭為了氣匈奴人,便在城頭當著朝敵人的面潑水玩。這招簡直讓敵人郁悶到家了。匈奴見雙方周旋了幾百個日夜也沒有啥進展,便派人勸降,許諾耿恭只要投降就能獲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僅可以當王爺,還可以娶美女。而耿恭面對勸降者,毫不猶豫的宰了烤了吃,以斷絕匈奴之好意。這還真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匈奴見此情況只能發瘋似的向漢軍進攻。在匈奴的猛烈攻擊下,疏勒城多次險些被攻破,但耿恭和他的士兵們始終堅守著城池,到了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的地步都沒有讓匈奴得逞。而耿恭派出求援的使者范羌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把消息帶回了長安。此時漢章帝初登大寶,面對遙遠西域傳來緊急戰報,朝廷也分為救和不救兩派。 不救者無非是以山高路遠派兵過去勞民傷財、得不償失、這么久了他們投降或者死了都不一定等理由。而主張救的人則說這些人是為國家在守國土,如果國家就這么放棄救援,傳出去不僅會讓百姓寒心,也會讓戰士們心生怨恨失去信任。一旦匈奴人再殺來了,都沒人給國家賣命了,那就是真正的危險。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兵貴神速,這年冬天,漢朝下旨就近組織共計七千人援軍,去西域營救被困漢軍,其中就有范羌。經過長途跋涉,漢軍到了西域。強大的漢軍沿途擊潰了多股敵軍,但當大軍趕到柳中城時還是晚了一步,駐守在此的關寵部已全軍覆沒。王蒙等人見情況不容樂觀,加上救援目的已達到,打算率軍東歸,但范羌堅持說他的將軍耿恭還在堅守,應該繼續進軍。當時大雪封山,而且都以為耿恭已經戰死,所以幾個將領都不愿意繼續往北走了。但在范羌極力要求之下,還是分了二千士兵給他,繼續向西救援。
范羌率領的漢軍翻越天山,抵達疏勒城,當被圍困的將士們看到遠處飄揚的漢朝旗幟時的那一刻,他們知道自己的堅守有意義,所以和援軍抱在一起喜極而泣,齊呼萬歲。這時城中只剩26個活著的士兵。 次日,26人同救兵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擊,漢軍邊打邊退,沿途不斷伴隨著死亡,最終在第二年春天退守到玉門關,26人中只剩下了13人。這13人衣衫襤褸,形容枯槁,但他們的身影卻無比的高大,值得每一個人尊敬。只因他們的血液里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雄渾氣質,那不拋棄不放棄的愛國精神。玉門關將士對他們肅然起敬,守將更是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這也是歷史上永載令人感動的“十三壯士歸玉門”的佳話。
漢軍不退不降誓死守衛國土的悲壯令人感慨萬分,而千里奔襲拯救同胞的壯舉更是讓后世嘆服。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忠誠與擔當,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流傳至今,成為激勵后人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