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伴隨著漢字的形成而產(chǎn)生,至今已經(jīng)有3500多年的歷史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發(fā)展到漢武帝以后,影響力趨于弱化。而經(jīng)過秦隸等古隸階段,漢隸將隸書的特征基本固化,形成了結(jié)體扁方、波挑分明的風格。仔細分析歸類這些漢隸,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其一,華麗型,現(xiàn)存山東曲阜的《史晨碑》和西安碑林的《曹全碑》;其二,拙樸型,現(xiàn)存山東秦安的《張遷碑》和天津博物館的《鮮于璜碑》;其三,舒展型,現(xiàn)存陜西漢中的《石門頌》和《楊準表記》;其四,寬博大氣型,現(xiàn)存山東泰安的《衡方碑》和河北元氏的《封龍山頌》。
《石門頌》是漢隸之中的精品,雖然刻在凸凹不平的石門洞壁上,但依然通篇字勢奇趣逸宕,揮灑自如,素有“隸中草書”之稱。2021年4月,我有機會來到陜西漢中,到漢中市博物館參觀了漢魏《石門十三品》專門展廳。為了保護展品,展廳里的燈光比較幽暗。面對古人巧奪天工的藝術(shù)大餐,我們只有敬畏,只有驚嘆……
原 石
從照片大家可以看出來,原石不但凹凸不平,甚至有些剝落,同時還有從原址到博物館后整體粘合形成的接縫,這都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平平整整的石碑墓志是明顯不同的。
在做這些對比圖的時候,能明顯感到原石不平對拓片的影響,原石中距離很近的字,拓片里就有了一定的距離,這讓我想到了人們常說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有機會還要去訪碑,會讓我們大開眼界的。
朱 拓
朱拓多采用礦物質(zhì)朱砂顏料,代表珍貴、驅(qū)邪的用意。相比墨拓,朱拓比較醒目。當然,我們這方面的知識太缺少了,還要學習。
墨 拓
沒有機會取得石門頌的墨拓,但印刷技術(shù)的成熟讓我們得到的拓片價位進一步拉低,與原作差距越來越小,越來越傳神。
我工作室里懸掛的石門頌就是在中國文字博物館,恰逢“國際博物館日”,在全國知名博物館展臺上購置的印刷品。
對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