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齋收藏的民國故紙系列之(157)——1943年黃埔軍校補訓學生第一總隊二位同學合影老照片 本文系靜思齋·于岳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藏品交流鏈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844059579 近日增補黃埔名錄時,用到了一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補訓學生第一總隊同學通訊錄》,此書是我去年一個很幸運的收獲。 ![]() 黃埔軍校的補訓學生總隊系成立于1942年底,補訓對象為抗戰初期入校的黃埔14-16期學生。對此,國史館相關檔案中時任侍從室參謀聶松溪在呈文所附的一頁便條上記曰:“查補訓學生為軍校本期生十四期至十六期,當時因抗戰急須干部補充,故將其受業期限縮短,甲級為六個月(高中畢業學生),乙級為一年(初中畢業學生)。現以所受養成教育不足,故又由部隊中調回補訓一年。”另外,單補生先生在《黃埔軍校十四、十五、十六期學生補訓總隊始末》中也有詳細介紹,本文茲不贅述。 ![]() (此圖片引自國史館檔案) 我首先完成了這冊通訊錄的名錄整理工作,本總隊補訓同學共計1066人,大多數可以與我數據庫中已有姓名相匹配。另外那些新增添的名字,主要來自一些我沒有資料收藏、尚未編制名錄的總隊(如一分校16期、五分校大部),或所藏資料尚不完整的(如戰干一團軍事隊改敘的“二分校”16期19總隊),這些補充可謂意義重大。 通訊錄中除姓名籍貫外,均有黃埔學歷的詳細記載,鑒于上述零散增補的需要,我將這一千多人的信息一一細覽了一遍,還真是有些發現,特作本篇補充簡述之。 首先來說說補訓總隊的構成。目前已知的情況是,成都本校設補訓學生第一總隊(1066人,少將總隊長李永中-鄒公瓚)、武岡二分校設第二總隊(849人,少將總隊長曹鐵城),漢中一分校還有一個補訓大隊(情況不詳)。以我所藏的第一總隊來看,下轄三個大隊九個中隊(應該是沒招滿,因中隊番號有空缺情況),其中步兵七個中隊,通信兵二個中隊。 其次是補訓總隊的黃埔學歷,并不完全局限于黃埔14-16期,當然絕大多數人是符合的,特例主要集中在通信兵科。我在此前一篇關于通校的文章中也曾提到,本校通信兵科16期以前的均是由通校學生隊改敘,我發現這次補訓對象中竟有幾位通校一至三期(比敘黃埔11期)的老資歷。另外,桂系的南寧分校八期(比敘黃埔12期2總隊)設有通信隊,來補訓的為數著實不少,這幾乎是直接打臉人家“教育水平不行”。我所藏通訊錄的原主甘周南,即為該期學籍,是我之前不曾收錄的。 更讓我感到驚訝的則是,補訓學生的出身甚至不完全局限于黃埔!其中零星有人登記為戰干團六期,這個倒也還好,至少還存在著比敘關系(戰干一團六期理論上是比敘18期政治科,這么看也突破期別下限了)。另外有人的出身為88師軍士訓練班、國民政府警衛師教育隊二期,難道這些也是被認可的“黃埔同等學歷”乎? ![]() 我忽然想起了十多年前收藏的一張老照片,翻了許久將它找了出來。其背面跋曰:“時在成都軍本部補訓總隊,卅二.四”,最初我還以為是某軍開設的什么訓練班,后來還是看了單老那篇文章,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可惜照片中這兩位偷懶沒有落款姓名,但我相信他倆一定在這本通訊錄中。 ![]() 最后就以此照,順便提一嘴當時補訓總隊的裝束吧,當然了,這只是管中窺豹。我將照片高清掃描放大后,發現其佩戴的為“軍校、學生”領章與中士胸標,完全是當年在黃埔當學生時候的樣子。要知道這時很多人已經是校官了,此番回爐再造重溫舊憶,據說還都挺甘之如飴的。 靜思齋 于岳 2024年4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