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人民周刊 》( 2024年04月05日 第 12 版) 唐朝是詩的朝代,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許多唐詩描寫了當時城市的發展、繁榮和人們的生活,這些流傳千古的詩篇,讓后人了解了這些古城的人文歷史和風俗習慣。即使有些城市已經改名,甚至廢棄或湮滅,但這些詩詞卻早已和城市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現代有的地方常常引用唐詩為城市代言。 唐代的浪漫主義詩人喜歡游歷大好河山,抒發胸中的萬丈豪情,李白就是代表人物,他豪邁奔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城作《春夜洛城聞笛》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洛城即現在的河南洛陽。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乾元元年,李白因卷入永王之亂,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詩人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賦詩曰:“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白帝城在今重慶市的奉節縣。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在此筑城,而城中有一口井常常冒出白氣,猶如白龍,于是借此自號“白帝”,并將此城命名為“白帝城”。三國時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即發生于此;江陵,今湖北荊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從愛國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歷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荊州吟詩作賦。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漂泊蜀中,在成都客居五年。唐代宗永泰元年五月,失去朋友依靠的杜甫離開成都,乘船東下,寫下《去蜀》:“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蜀郡始置于秦朝,轄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此指成都;梓州,今四川三臺。唐時在此曾設立新城郡、梓潼郡,唐乾元元年,改梓潼郡為梓州。盛唐時期梓州與成都齊名,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是蜀中的交通樞紐和繁華之都,素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美譽。同為現實主義詩人的白居易遭人誹謗,以“有害名教”為由被貶為江州司馬,在赴任途經襄陽時,聽說好友元稹(字微之)亦被貶為通州司馬,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白居易寫《寄微之三首》,其二云:“君游襄陽日,我在長安住。今君在通州,我過襄陽去。”元稹去的通州非北京通州,而是現在的四川達州。唐武德元年,通川郡改為通州。北宋乾德三年,以“四路通達”之意,通州改名達州。白居易路過的襄陽即今襄陽市。唐代時曾在此設立過都督府、山南東道府、襄州府、襄陽縣府等,可謂重鎮。3000多年的歷史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逸聞傳說,人文薈萃,燦若繁星,襄陽歷來有“文化古城”的雅稱。 唐朝的邊塞詩描寫了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戰爭的殘酷、征戍的艱辛,表達了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及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岑參《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詩云:“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該詩提到了五座城池:臨洮指今甘肅臨洮。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沖,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唐朝初期,置臨州,后置狄道郡;北庭即北庭都護府,府治北庭城(金滿城),它既是軍事指揮機關,又是行政管理機構,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維吾爾語中的“金滿城”就是吉木薩爾,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鄉;輪臺即今新疆輪臺縣,西漢政府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統攝天山南北,唐曾設龜茲都督府。輪臺成為古絲綢之路中道上的重鎮和重要支撐點,是西域36城邦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境內。唐太宗時,疏勒國三次遣使入唐,強烈要求在西域設置唐朝的派駐機構,以統轄各國。唐太宗發兵西域攻占高昌,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并奪回龜茲、疏勒、于闐等地,天山以南失地盡為唐朝收復。唐太宗將安西都護府從高昌遷往龜茲,恢復兩漢以來的舊制;同時宣布正式建立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歸安西都護府管轄。鎮即軍鎮,是唐朝派駐西域的軍事機構。唐上元二年又成立疏勒都督府,武威今屬甘肅省武威市。西漢元狩二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設郡置縣,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唐太宗貞觀元年,武威郡屬涼州。 邊塞詩人王維在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即現在陜西省的咸陽。秦代名咸陽,漢改渭城,今有渭城區,位于咸陽市東半部。唐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寫下了《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居延城,是中國漢唐以來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約17公里處。西漢強弩將軍路博德修筑居延塞。后沿弱水岸筑長城接酒泉塞,遂成為歷代屯兵設防重鎮。居延今已沒入沙漠,附近曾發掘出著名漢簡。李頎《古從軍行》詩云:“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交河,古縣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面,位于兩條古河床交叉環抱的孤島地帶,故名交河。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9至14世紀由于戰略位置重要,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終于被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跡。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人王昌齡,27歲赴河隴、出玉門,漫游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其《從軍行七首·其四》云:“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玉門關是漢長城的關隘之一,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也是漢之后多個王朝的邊關,許多描寫邊關的詩都會提到玉門關;樓蘭,位于羅布泊西部,是內陸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古絲綢之路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樓蘭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消失,共持續800多年的歷史,現今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跡。盡管在唐朝建立之初,樓蘭已不復存在,但唐詩中卻屢屢提到樓蘭,這與唐代文人推崇漢朝戍邊將士是分不開的,為唐詩注入了奮發向上的浩然之氣,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和愛國情懷。 (作者為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委宣傳部退休干部、棗莊市政協文史館館員、棗莊市首批社科智庫專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