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愛兵 人這一生,最離不開的有兩類人。一是老師,一是醫生,一個拯救靈魂,影響你的人生未來,一個拯救肉身,影響你的健康生死。所以,自古以來,老師和醫生都是最受人尊敬的職業。 說到醫生,你認為什么是好醫生?你遇到的好醫生都是什么樣的呢?看了很多醫生的事跡,有兩個名醫讓我最為佩服。 吳孟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肝膽外科專家,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他從醫78年,成功救治數萬名患者,更令患者敬佩的是,吳孟超無時不刻替病人算賬,為病人省錢。 有一次,吳孟超看到一份病歷,把寫病歷的醫生叫到跟前,問:“這個病人為啥要用先鋒6號?還是進口的?”醫生說:“作為常規術后抗感染,現在大家都在用先鋒6號,這個病人也就用了。” 吳孟超說:“什么'大家’?現在有的醫生不好好給人治病,光知道給病人開貴重藥品,憑此賺錢提成,完成利潤指標。你不要學他們!你要知道醫療費用對病人和家庭會帶來多大的經濟負擔!這個病人沒有明顯的感染,術后又很穩定,為何不用氨芐ānbiàn青霉素?過去我們常用,效果不錯又便宜,要為病人多考慮才對呀! 病人生病已經非常不幸了,為了治病可能已經花光家里的錢,有的還負債累累。作為醫生,一定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zhuó想,替病人算賬。如果B超能診斷清楚,決不讓病人去做CT或核磁;如果病人帶的片子能診斷清楚,也決不讓他們再做第二次檢查;手術如果能手工縫合,就盡量不要用吻合器。我們要多用腦和手為病人服務,器械用一次,'咔嚓’一聲1000多塊,那可是一個農村孩子幾個月的讀學費用啊。我吳孟超用手縫線,分文不要。” 吳孟超的一番話讓他手下的醫生肅然起敬,從此再不敢想著從病人身上撈錢了。吳孟超就是這樣,從來見不得給病人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并定下不少規矩來盡量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夠這樣深切關懷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盡顯他的仁愛與善良。這是一種醫者情懷,人性光輝,最溫暖、最美麗、最讓人感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心臟病學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葛均波,在談到什么是好醫生時,他說:“行醫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講良心。良心就是聽從內心道德的召喚,對醫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名好醫生,就是把病人的每一分錢都花在有用的地方。我忘不了,我們的病人有很多來自農村,他們一層一層地解開衣服,從最貼身的衣服內袋里掏出一摞錢付費,里面的每一張都帶著體溫。從農村走出來的我特別理解患者看病的不易,他們賣幾個老母雞、賣些雞蛋,一分一毛地攢起來,就是為了治病。我覺得作為一個好醫生,會看病治病的同時也得想著盡量為病人省錢。” 葛均波主任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次,有位80多歲的冠心病患者從外地慕mù名míng找到葛均波。詳細診斷完后,葛均波對老人說:“在您血管里放個支架,對我來說只是15分鐘的事。但以您現在的情況,沒必要做這個手術。”老人很不解:“我們當地的醫生說我的病很嚴重,不放置支架不行。”葛均波耐心解釋道:“您的心臟病屬于穩定性病變,只要不干重體力活,不趕公交車,不會出問題。放置支架后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結的藥物,有腦出血的風險。假如您是我的母親,我一定不建議您做這個手術。”就是這句“假如”,說動了患者和家屬。 葛均波就是這樣,總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他的一句“假如您是我的母親”,是多么的心心相印!怎能不解人“心”憂、讓病人吃下“定心丸”! 聽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什么是好醫生了吧。“好醫生”和普通醫生的差別,不僅在于能看病治病,還在于能為病人省錢。一名好醫生,就是能真正理解人間疾苦,用心靈感受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心生慈悲,把病人每分錢都花在有用的地方。 好醫生就是能為患者省錢,這是一種正確的、崇高的醫療價值觀!是真正的良醫為民!一個醫生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利益至上”的角度,才能在診療中讓病人不花“冤枉錢”、不盲目地做各種檢查,讓病人少花錢就能看好病。 如果按此標準衡量,您認為這樣的好醫生,現在多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