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平人氣象論篇》曰:“平人之常氣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內經》云“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絡之根”。《類經》對此注解道:“凡平人之常,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 歷代醫家皆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是決定人體臟腑是否得到氣血滋養的重要物質基礎,胃氣灌溉五臟六腑之氣,“凡胃氣之關于人者,無所不至,即臟腑、聲色、脈候、形體,無不皆有胃氣。” 所以,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脾胃居于中焦,乃“后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由于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系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 “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胃氣的盛衰有無,關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所以臨床治病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胃虛”———內傷百病的病理基礎李東垣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又謂“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氣的盛衰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其病發于外者,常先因于中焦脾胃虧虛,衛氣不足,營氣不充,營衛失調,以致外邪乘機內侵,留滯于表,出入失常而發為外感之疾。 其病發于內者,有邪毒熾盛、內陷于中、情志失節、飲食所傷、意外中毒等造成脾胃受傷,中焦不運,升降失常。 升多而降少者,臟腑功能多偏亢,氣血陰陽逆亂,多表現為上盛下虛,本虛標實之證,甚則氣升而不降,血逆而不下,暴至血脈阻絕,氣血亡脫,或氣機壅閉而病見厥逆、卒中、薄厥、卒死等危重征象,終則真氣脫泄而天亡。 降多而升少者,臟腑功能多偏衰,三焦水道不通,氣血陰陽虧損,故臨床多表現為臟腑、氣血的虧虛,甚則出現五臟之衰,危及胃氣敗亡,水谷不進,或氣衰失攝,陰津消亡,必死無疑。 故臨證所見之危重證候,關乎胃者,必以胃治,不關胃者,亦當時刻不忘胃氣這個根本。可謂“俾后天資其生源,中氣斡旋得復,頑疾始有轉機。” 胃氣的體現其一、舌苔是胃氣的表現。 《溫熱經緯》曰“: 舌本通心脾之氣血,心主營,營熱故舌絳也。脾胃,為中土,邪入胃則生苔,如地上生草也。然無病之人,常有微薄苔如草根者,即胃中之生氣也。若光滑如鏡,則胃無生發之氣,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胃有生氣而邪入之,其苔即長濃,如草根之得穢濁而長發也。” 其二、胃氣反映于脈象。
其三、胃氣外輸于精氣神。 《靈樞·平人絕谷》又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胃氣強,則精氣充,形神俱旺,病也多為輕淺,預后佳;反之,胃氣衰,則精氣虛,體弱神疲,病多重。 《醫原·望病須察神氣論》云:“蓋以平人五臟既和,其色稟胃氣而出于皮毛之間……蓋有神氣者,有胃氣者也。”通過望面部的色澤就可以判斷臟腑精氣的虛實,有神者其胃氣充足,精氣內藏,如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為榮光外發之象。 顧護胃氣保胃氣具體以下幾個方面的治療: (1)健脾養胃法,如健脾養胃丸、小建中湯等; (2)顧護脾胃法,每在攻伐之劑中加入味甘之品,如炙甘草、大棗; (3)溫中散寒法,又分為溫胃法和溫脾法。溫胃法又稱溫胃散寒,多用吳茱萸湯、良附丸治療,溫脾法常用理中湯治療; (4)溫降痰飲法,如旋覆代赭湯、苓桂術甘湯等; (5)和胃祛邪法,依“扶正祛邪法”而立,如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等; (6)通胃法,胃“以通為用”,方如三承氣湯和麻子仁丸等; (7)清胃法,苦寒清胃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辛寒清胃可用自虎湯; (8)滋陰養胃法,如益胃湯和麥門冬湯; (9)飲食護胃法,是保胃氣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食藥共用,既可緩藥之烈性以制其害,又可扶助正氣使邪氣易除.如白虎湯中的粳米,給予三物白散或十棗湯時要求藥食共用或藥后速以食自養等; (10)急下存陰法,也稱急下存津法,指在熱性病過程中,由于津液日夜耗損.急需用瀉下藥通大便,瀉去實熱,以保存津液的方法。六腑以通為用,以通為補,如陽明三急下,少陰三急下,均以大承氣湯蕩滌胃腸積熱,急下存胃津,急下存腎液。 虛弱之證,首重調中葉天士在其《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胃氣”是中醫判斷危重癥預后情況的重要指標。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乎生死存亡。 人之氣血津液,均由脾胃水谷之氣化生而成。若脾胃不和,食少無以化生精微,即使峻補,不能成功。 可見先天之氣縱猶未盡,而他臟不至盡傷,獨胃氣如有傷敗,以至于絕,則速死矣。 故胃氣一散,百藥難施。若陰虛,若陽虛,或中風,或中暑,乃至瀉利帶下、胎前、產后、疔腫癰疽、痘瘡、痧疹、驚疳,靡不以保護胃氣,補養脾氣為先務。” 胃氣之盛衰有無,關系人體生命活動及其存亡。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施布藥力,凡補氣補血之品,全賴胃氣運行藥力。 如冬、地、膠、芍、參、芪之類,往往能滯胃口,甚至有胸膈飽悶之感,必佐芳香行氣健胃之品,使胃口不致呆滯; 若芩、連、知、柏苦寒瀉火之藥,亦應佐以芳香健胃,使胃氣不為苦寒所傷,以免惡心嘔吐,見藥拒納之弊。 臨床用藥時,不論溫清補瀉,均不脫離照顧胃氣。通過調補脾胃,胃口一開,自然能生氣血養百骸,往往就能收效。 一般全身性虛弱的慢性疾病,尤宜調補脾胃為主,使脾胃氣旺,飲食有加,氣血生化有源,其虛自復。 “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仲景的這一精辟論斷,提示臨床診治疾病時要高度重視保胃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