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龍泉小梅窯青釉盤口膽瓶 這個典雅肅穆、端莊內斂的宋代膽瓶與我結緣時是一堆碎瓷片,經過我和爸爸耐心修復后隨意插上花草便美不勝收。這種瓷器存世量極少,哪怕擁有殘件都是三生有幸的緣分,從另一角度講,我能欣賞、觸摸到胎質和觀其內部結構,這對于學習古陶瓷是極其奢侈的機會。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至今只聞其名未見其蹤,加上出品存世量極少,因此一直是考古界最為神秘的存在。中國陶瓷考古先驅陳萬里曾多次到龍泉大窯、瓦窯垟、小梅瓦窯路等窯址考古,他的發現印證了一些古文獻對“哥窯”的描述,這些文獻多數指向龍泉為哥窯產地,民國時期遺址被盜掘嚴重,陳先生曾一度認為這里就是哥窯的產地,終因證據不足至今懸而未決。而這次我記錄的膽瓶便產自小梅瓦窯路窯址(下簡稱小梅窯),至于哥窯的身世之謎還要靜待各界專家論證,但此瓶依然是鳳毛麟角的珍寶。 南宋 青釉懸膽瓶(殘) 浙江龍泉小梅瓦窯路窯址出土 南宋 龍泉窯青瓷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龍泉小梅瓦窯路窯址出土 黑胎青瓷是南宋龍泉窯出現的新瓷器種類,這種青瓷的胎土中紫金土(即鐵)含量高,故成品胎質呈黑色或深灰色。創燒于北宋的小梅窯就是出產黑胎青瓷的窯址,它生產時間短產品單一,窯爐變短,用規整的耐火磚砌筑,且廢品采用集中掩埋處理,種種跡象表明它非普通民窯而接近官窯特征。 小梅窯黑胎青瓷菱瓣式折沿盤 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大窯、溪口的官窯屬性毋庸置疑,“黑白混燒”對燒窯提出了更高要求,體現了當時制瓷技術的先進。大窯率先燒制黑胎青瓷,然后擴展到小梅瓦窯路、溪口瓦窯垟等窯場。黑胎青瓷的燒造技術在南宋時期是高端的制瓷技術,龍泉只有極少數窯場燒造單一品種的高級青瓷,如小梅窯就是唯一專燒黑胎厚釉瓷器的窯場,用于進貢朝廷并無普及生產。 小梅窯黑胎青瓷八方形盞 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燒成后擇優供御,其中黑胎厚釉青瓷幾乎全部送交宮廷和官府,由于限量和按需生產,故存世量稀少,在南宋時已非常珍貴。 小梅窯黑胎青瓷菱瓣式折沿盤(殘) 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小梅窯黑胎青瓷菱瓣式折沿盤(殘) 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南宋 黑胎青釉器蓋(殘)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窯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黑胎青釉盒(殘) 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窯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藏 品 欣 賞 ︼ 此宋代膽瓶頸長腹大,形如懸膽,鐵黑胎,里外施滿青釉,開片呈淺色斷紋。盤口裝飾,典型的紫口鐵足,足墻較深。器型精巧,制作一絲不茍。 膽瓶 文人墨客之插花陳設瓷 或供奉于佛堂的超凡脫俗之靈物 此膽瓶胎體相對一般的龍泉窯要薄而輕,這是由于南宋龍泉窯的創新技術所致。通過對胎釉配方、制作和裝燒工藝等方面的改革,把單一瓷土配方改為摻入適量紫金土以增強胎骨密度、強度和色度,減少焙燒過程瓷胎的開裂變形,從而令胎體變薄。 南宋時期,龍泉窯釉也從石灰釉一元配方改為石灰堿釉二元配方,增強了瓷釉乳濁度、高溫黏度和厚度,因此釉層變厚、表面呈酥油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為了達到效果,采用先低溫素燒,使胎體既有硬度又有吸水性。獨特的瓷土和釉料共同創造了非凡的珍貴瓷器。 此瓶通體開片,紋路如哈密瓜表面的網狀,疏密有致,圈足與瓶身交接處開片密集細碎。 此瓶修坯盡顯高規格等級,圈足修得又高又薄,形體規整,挺拔利落。胎體瓷土研磨精細,泥土經過陳腐篩選。燒制時圈足用墊餅墊燒,為達到鐵骨效果先把干坯低溫素燒,再多次施釉和焙燒,最后以1250度燒成。 在外壁口沿處和瓶底褐黃色的窯變,這是窯內氣氛所造成。
小梅窯的璀璨如曇花一現,成就很高卻留世極少,于世界各大博物館中也難覓芳蹤。 膽瓶內壁側和內壁瓶底各有一圈白色鈣化物或水漬,是古代使用痕跡的印記。 與爸爸一起把歷史的碎片一點一點地拼接起來,飽含了我們對古物的無比尊敬。從錚錚鐵骨的瓷片之美,到基本復原后的古樸高雅之美,仿佛與宋人進行了一場深情對話。協調的造型,美若天成的釉色,超凡脫俗的神韻,從各個角度的欣賞這件珍貴的陳設器,感受宋人極高的藝術品位。 以上為個人學習筆記 歡迎有識之士指導 ︻ 往 期 龍 泉 窯 之 記 錄 ︼ 養志軒藏品欣賞 | 元代 龍泉系青釉印束蓮紋高足杯養志軒藏品欣賞 | 南宋龍泉窯竹節菊瓣紋執壺養志軒 養志軒是藝術家古碧如(古仔)和強哥陳列活化藏品的空間,從古舊家具到藝術品,從木雕、古陶瓷、古玉、磚雕、石雕到鐘表,從古董音響到典藏黑膠,從滿洲窗到墓志銘,從孤品到各種生活日常收藏……這里每一件老物品都在正常使用煥發新光彩,它們在不斷向后人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藝術 | 收藏 | 藝術家的小生活 懶號非商業經營 僅以藝會友 故不開通留言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