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包括一切分析判斷的至上原理、一切綜合判斷的至上原理、純粹知性一切綜合原理的系統展示(直觀的公理、知覺的預測、經驗的類比、一般經驗性思維的公設)、解釋、駁斥唯心論、對這個原理體系的總注釋六部分。討論分析判斷的原理是為了使綜合判斷的理論擺脫一切誤解。 整個原理分析論都是知性的判斷力的學說。知性的“批判的謹慎性”,即知性的先天判斷要謹慎地保持在經驗對象和圖型所限定的范圍內。所以要有一個邏輯原則,從而構成一個體系。這個原則就是范疇表。 “先天原理之所以叫先天原理,不僅是因為它們包含其他判斷的原理于自身,而且也因為它們本身不再以更高且更普遍的知識作為根據。”這一屬性要求一個主觀上的證明。 第一節 一切分析判斷的至上原理 一切分析判斷的至上原理即矛盾律。“一個判斷即使沒有任何內部的矛盾,卻也有可能要么是錯誤的,要么是無根據的。”前者例如我們指著外面的大晴天說:“外面在下雨,”后者例如斷言“靈魂是不朽的”。這兩個例子都沒有真理性。 “任何與一物相矛盾的謂詞都不應歸于該物這一原理就稱之為矛盾原理”——例如說“圓是方的”——,它是一切真理的一條普遍的、雖然只不過是消極的標準,因為它僅僅屬于形式邏輯。“消極的”是說矛盾律只能做到說真理絕不能是怎樣的,而不能說真理到底是怎樣的。如同在伯林的語境中,“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之差別,前者是免于怎樣怎樣——“free from”,后者是要怎樣——“free to”。如果針對的是分析判斷,那么矛盾律就能夠有一種積極的運用,這是因為真理性已經完全包含在主詞當中。 歸納只是一種整理經驗以及對經驗知識的可信度作出評價的方式,不是嚴格邏輯操作的方式,從中得出的結論只有或然性意義,沒有必然性。因此嚴格的形式邏輯內容不包括歸納。形式邏輯只討論分析命題,沒有綜合命題。 “某物不可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定義摻雜了雜質,在上述表達式中,“不可能”是多余的,附加上去的。因為“不可能”是個主觀態度,沒有必要加上,矛盾律反映的是原理本身的客觀現實。另外,“同時”多了一個時間條件——時間條件在矛盾律的表達中也是多余的——這就表明命題不是純粹的分析性命題,不是先天命題,而是一個后天經驗性的命題。一旦引入時間,就變成了綜合的有關經驗對象的原理。 說“沒有哪個無學問的人是有學問的”,這是一個分析命題,“無學問”已經在主詞當中被包含,命題的正確性從矛盾律中顯露出來。 這里體現了亞里士多德矛盾律的內在邏輯必然性。因為如果主詞是一個“人”或者任何現實的實體的話,那么它具有任何屬性或謂詞都是要經過時間的,也都會在時間中經受改變;但現在通過一個“否定性的命題”把任何實體都排除之后,只剩下一種概念(“無學問的人”)來做主詞,這就顯露出命題本身的純粹邏輯關系。在這種意義上命題所表達的只是概念之間的分析性的邏輯關系。 但如果說“一個沒有學問的人不是有學問的”就不正確,因為此時沒有學問,可能彼時就有了。只有說“一個沒有學問的人不是同時有學問的”才具備正確性,一旦加上時間條件,它成為一個后天經驗命題,綜合的命題,成了一個“實體”和它的“偶性”的關系判斷。對于綜合命題,主詞和謂詞的關系是通過時間綜合上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