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毛主席的著名詩詞《沁園春雪》。
在中國的革命史中,有無數身先士卒的英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開天辟地。
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固然重要,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也必不可少。正如我們中國的革命史,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僅有無數革命前輩們的無私奉獻,更有毛主席所領導的黨中央帶來的正確決策。
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張聞天曾經感慨道:“如果那一晚沒有毛主席力排眾議,現在的黨史絕對要改寫了!”
那一晚究竟發生了什么?毛主席做了什么,竟然改變了整個中國黨史?如果沒有毛主席的正確決策,現在的黨又將發展到什么方向?
革命之路
張聞天作為黨內早期關鍵人物之一,同時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之路。但正如坎坷曲折的共產黨之路一樣,張聞天走過的路也十分波折。
1919年,張聞天參加了五四運動,還在報刊上公開宣傳《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可以說是中國早期主義馬克思宣傳先驅者之一。
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張聞天自費留學,直到1925年,張聞天帶著國外的先進思想回到了中國。
同年,張聞天在上海入黨。當時黨內還是以王明等人的思想為主,加上張聞天在海外豐富的經歷,王明等人大力拉攏他站在自己的戰線上。
張聞天雖然飽讀詩書,但他對國內的實情并不了解,加上王明他們的拉攏,張聞天自然沒有多想,一時間對他們的思想理論也十分贊同。
然而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在實踐中,張聞天逐漸發現王明等人的“左傾主義”道路漏洞百出,完全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張聞天也開始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路線很可能是錯誤的。
既入窮巷,就該馬上掉頭。張聞天果斷拋棄錯誤的“左傾”思想,開始探尋起真正的道路。
1934年4月,因為博古等人的領導失誤,導致紅軍廣昌戰役又一次失利,紅軍遭到嚴重打擊。在戰后會議上,張聞天站出來嚴厲指責博古、李德等的錯誤指導。
1935年,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順利會師,說起這次會師成功,讓所有人都感到很意外,真的是“上天助我”。
說意外,是因為當時紅一軍和紅四軍都不知道彼此的位置,當紅軍先頭部隊翻過大雪山夾金山,遠遠的就聽見山的另一邊傳來軍隊人馬的行軍聲。
兩支部隊都以為對方是敵人,差一點就要拔槍打起來了。然而等到距離縮近,雙方都驚喜的發現不是敵人,而是同伴!
原本高度緊張,都做好殊死一搏的紅軍,突然變成兄弟相逢的喜悅,紅一方面軍激動的從山坡上沖下來,緊緊的握著兄弟們的雙手。
對紅軍戰士們來說,兩百多天,一萬余里的長征之路,一路上被敵人圍追堵截,今天終于見到了戰友,這怎么能不令人激動。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戰友。
然而正當紅軍順利會師,走到關鍵性時期時,隊伍內部卻因“北上陜甘”還是“南下川西”問題發生了爭執。
張國燾表面上沒有反對“北上”的提議,但實際上,他在兩河口會議上卻說道:“北面蔣介石實力太強,戰士們現在都疲憊不堪,北面不能走;西面有大草地,那里環境惡劣,同樣不適合走?,F在看來,只有西下這一條路行得通。”
然而博古等人卻不同意張國燾的意見,甚至出言嘲諷他:“麻雀飛進陰溝,進得去出不來,死路一條!”
張國燾聽了后火冒三丈,雙方當場就要動起手來。最后還是在毛主席的勸說下,雙方才化干戈為玉帛,張國燾也勉強同意了北上。
然而張國燾嘴上同意了,但他的心里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怒火,隊伍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累積……
生死攸關
8月下旬,當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走出了草地,然而這時,隊伍中又出現了爭執。
原來在等待張國燾率領軍隊北上的日子里,張聞天負責刊發一部《干部必讀》的報紙。
有一次,張聞天在報紙上刊登了一篇名為《北上南下是兩條路線斗爭》的文章,其內容就是強調北上路線的正確性,以及南下的不可行性。
張聞天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想闡明隊伍的道路問題。然而當時正值張國燾滿心不服,他與隊伍干部的關系正緊張,張聞天寫這么一篇文章,這可不是火上澆油嗎!
當張聞天把這篇文章念給報刊的編委會聽時,編委之一的陳昌浩當場大怒。
陳昌浩
眾所周知,陳昌浩和徐向前是張國燾手下“一文一武兩員大將”,張聞天寫這么一篇文章,無論什么想法,到了陳昌浩眼中自然是“心懷叵測、用心不良”。
所以陳昌浩立馬拍桌而起,大聲指責張聞天,甚至說著說著情緒就激動起來,語言變得十分粗魯,揚言:“你(張聞天)要是敢把這些胡說八道出去,我們整個紅四軍的干部都不同意,我要向上級斗爭你!”
眼見陳昌浩越說越嚴重,眾人只好妥協。最終張聞天也沒有發表這篇文章。
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后,也很生氣,因為現在是關鍵時期,紅軍離勝利只差一步,要是這時候隊伍里出現干部不和的情況,那戰士們的付出就要功虧一簣了。
所以毛主席也批評了張聞天:“你簡直是書生意氣,這時候寫這些干什么?一點用也沒有還雪上加霜?!?/div>
時間來到9月份,早就不滿的張國燾直接致電陳昌浩和徐帥,命令他們率領右路軍立刻南下。
其實張國燾表面上是不滿中央北上的方針,實際上是自恃紅四軍兵多將廣,想以此爭一爭。
張國燾這一舉動無疑是違背了中央的北上方針,甚至語氣間充滿脅迫意味,隊伍內部一時面臨著嚴重的分裂危機。
看著張國燾的電報,擺在中央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放棄北上方針,跟著張國燾南下,然而這樣一來,紅軍的步伐勢必會遭到鉗制。
二是分道揚鑣,各走各的。雖然歷史證明北上是正確的,但在當時,失去了張國燾強大的協助,未來如何誰也不曾得知。
當時負責中央工作的張聞天一時犯了難,當時兩軍已經進行了混編,如果各走各的,到時候會不會出現“紅軍打紅軍”手足相殘的情況?
受過蘇聯教育的張聞天同時害怕無論哪個決定,最后都會違背布爾什維克原則。
中央紅軍和張國燾之間遲遲不能達成路線共識,在經歷了短暫的勝利會師的喜悅之后,形勢陡轉直下。全軍上下暗流涌動,危機四伏。
紅軍面臨的危機之一就是糧食危機。軍隊駐扎區周圍人煙稀少,糧食短缺。那么小的地方突然涌入十萬大軍,可想而知會出現多大的糧食危機。
除此之外,還有軍心不穩,這才是最致命的問題。兩方領導層暗流涌動,將士們必然會感受到這種微妙的氣氛,到時候造成軍心渙散,想挽救也不可能了。
就在這火燒眉毛、十萬火急的時刻,毛主席一語定乾坤。
在整體會議上,毛主席挺身而出,力陳利害,說出用“非布爾什維克”的方法,帶領紅一軍、紅三軍脫離了右路軍,單獨北上。
毛主席這一獨到見解說服了在場的所有人,事實證明,毛主席是正確的。
后來,張聞天回憶道:“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能唯一做出這種決斷的,只有毛主席?!?/div>
不敢想象,如果當時沒有毛主席,沒有毛主席的英勇決斷,中國革命又將走上什么樣的發展道路。
毛主席和張聞天
“如果沒有洛甫(即張聞天)、王稼祥兩位同志從左傾中分化出來,就不可能開好遵義會議?!痹谄叽髸h上,毛主席高度評價張聞天道。
張聞天是受過“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教育”的人,同時他的每一步都在堅定的遵循著布爾什維克原則。雖然張聞天理論知識豐富,但有的原則并不適合中國國情,在親身經歷了中國革命后,張聞天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更加貼合實際了。
“真理在誰手里,我就跟誰走。”張聞天堅守原則,甚至曾經“三次讓賢”。
第一次是在1935年4月,紅軍長征渡過北盤江后,要派一位負責人到白區工作。然而這次調派意味著要放棄在紅軍中的職務,轉而從新開始,很多干部都不太愿意,畢竟誰愿意放棄積累了半輩子的職位,從頭來過?
但是張聞天就挺身而出,主動要求辭去自己的職務,然而張聞天的能力實在突出,毛主席不愿意,改派了陳云。
同年紅一軍、紅四軍會師后,為了表示團結,張聞天又主動提出讓出自己的職位,還是在毛主席的勸告下才打消這個念頭。
1938年,在召開六屆六中全會前,共產國際已經確立了毛主席的中國共產黨領袖地位,但職務劃分尚未明確。
于是在會議期間,張聞天主動提出應當選舉毛主席為黨中央總書記。要知道,當時的張聞天是黨中央總書記,這個職位領導全黨,位高權重。
但張聞天絲毫不留戀權力,反而甘愿讓賢。毛主席聽后雖然十分敬佩和感動,但他在全面思考后,還是說:“洛甫,你是'明君’,開明之君,黨中央總書記還是你來擔任吧?!?/div>
張聞天知道,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毛主席才是最適合黨、最適合中國的領導人,這個職位非毛主席莫屬。
所以在會議后,張聞天主動辭去自己的職務,將工作逐步轉交給毛主席,甘愿給毛主席當幫手。
“讓賢”之后的張聞天,在黨內主要負責宣傳教育方面。
張聞天和毛主席的情誼深厚,這在黨內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在很多重要事件中,例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聞天都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張聞天和毛主席配合默契,用劉英的話來說,就是:“在紅軍走過的這么長道路里,張聞天都是支持毛主席,是和毛主席并肩作戰走來的?!?/div>
結語
在史黨共中上,張聞天曾在短期內擔任黨的總負責人,遵義會議三年內都存在著“洛毛合作”的現象,但這位被稱為“紅色教授”的重要人物,卻一生不貪戀權力,反而心甘情愿輔佐毛主席。
張聞天一向敬重毛主席,跟隨毛主席的腳步但又并不盲目,有獨立見解還愿意不斷探索。
張聞天知識淵博,懂日語,能用英語演講,俄語水平還很高,黨內人稱“老教授”。
后期脫離了負責崗位后,張聞天知道自己缺少實際經驗,于是自己把自己“下放”到農村,隨后還提出了一個將來如何使農民富裕的生產式設想。
毛主席多次贊揚張聞天道:“洛甫是最不留戀權力的?!?/div>
毛主席身邊,忠誠的戰友同志數不勝數,但和毛主席最默契的還要數張聞天了。正是因為有無數張聞天這樣的人輔佐著毛主席,我們的黨才會有如今輝煌燦爛的盛況。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