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年輕人的戀愛,有時候仿佛是一場大型的自相矛盾,很多年輕人一方面滿心期待“談一場甜甜的戀愛”,另一方面又不愿邁出腳步,“好像失去了愛一個人的能力”“害怕自己處理不好感情”。 ![]()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 為什么很多人“想談戀愛又怕麻煩”?如何處理親密關系?要求伴侶“情緒穩定”是一句毒雞湯嗎?這些看似是戀愛的問題,實際上深刻地反映著我們與社會、與他者的關系。 小北最近看到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沈奕斐教授的視頻,她從《社會學的邀請》這本書出發,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討論愛情,揭示出了原來社會學里有這么多切實可用的寶藏知識。 ![]() 掌握了這本書提到的一些社會學思維,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親密關系給人帶來的種種困惑,也可以讓我們更加坦誠地去擁抱和接納另一個個體,從而收獲一段健康的愛情關系。在5·20的這個日子里,就讓小北給你展開嘮嘮。 01 自我游離的思維 戀愛的我們有時候會困惑,自己為什么當初明明不喜歡那個人,但卻選擇了在一起。 我們總是趨向于認為我們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并獨立于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相信自己能對影響我們的東西加以控制,并相信我們能夠精挑細選出我們最喜歡的東西而放棄其他東西。 ![]() 電影《一天》(one day) 劇照 但從社會學視角來看,這是一種極不真實的想法。我們確實可以選擇,但我們的個人喜好免不了會受到家長、老師、朋友、敵人、電視,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東西的影響。我們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世界,反過來我們也會受到我們周圍世界的影響。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了這樣一種看法:“社會學說明的是群體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能夠控制群體發揮作用的規律去努力駕馭它們。” 只有正確認識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由我們所處社會地位決定的程度,認識到我們不是完全自由的,我們才能對改變我們自己和我們的世界做出更加切合現實的選擇。 02 尋求意義的思維 為什么我們需要愛情?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是因為我們需要聯結。愛情是實現人與人之間聯結的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方式。 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人類總是從與他人的關系中尋找自己的意義,單獨的個人并不是其自身意義的充分來源。 ![]() 涂爾干(1858—1917),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并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 社會依存度對于個人有著重要意義,“孤立的個人并不是其活動的充分目的,因為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因此,當我們除了自己而無其他目標的話,不可避免地,我們的一切努力皆歸于無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失去活著的勇氣,也即喪失了行動和拼搏的勇氣。” 在愛情中,集體意識形成了關于如何定義愛情、如何維持關系的共同理解。這可以幫助人們在戀愛時找到共鳴和歸屬感,但是當個體與這些集體信念不符時也可能成為壓力源。 ![]() 包法利夫人代表了每個無藥可救的浪漫主義者,小說反思了道德確定感的淪喪及其導致的可怕而困惑的后果,圖為電影《包法利夫人》劇照。 愛情不僅是個體情感的體驗,也是社會文化力量的體現,我們的愛情觀念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所塑造和定義的,一份合格的愛情需要在彼此之間去克服“時代的缺陷”,找尋到超越性的意義。 03 愛情腳本的思維 現在人們常常提到“愛情腳本”這個詞,指文化或社會層面上關于如何“正確”進行戀愛的一系列預設腳本和期望。 其實,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擬劇論”就認為,在我們日常所有的互動中,我們都在努力進行成功的表演,就和在戲劇中的演出一樣。 ![]() ![]() 歐文·戈夫曼(1922—1982),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代表人物、擬劇論倡導者。 許多戀愛問題的根源,在于時代變遷過于快速,導致不同的“愛情腳本”并存,婚戀的雙方的“雙標”現象很普遍,“既要又要還要”是婚戀關系破裂的重要因素,理解和溝通個人的“愛情腳本”至關重要。 歐文·戈夫曼的戲劇理論還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愛情中的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愛情中的表演并非總是意味著不真實。相反,這種表演可以是一種適應機制,幫助個體在保持自我與適應伴侶期待之間找到平衡。 ![]() 電影《后會無期》 劇照 例如,一個人可能逐漸學會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示更多關懷或支持,這不僅是為了滿足伴侶的需要,也是為了建立一種更深層的連接和互信。 此外,擬劇論還促使我們反思:在愛情中,我們如何平衡真實自我與表演之間的關系?這種平衡對于建立真正的親密和持久的關系至關重要。 04 超越對立的思維 袒露自己的脆弱,很多時候被認為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當在一個人面前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時,你們的關系會變得更加親密。 ![]() 電影《美國麗人》劇照 承認我們非常可憐、我們的存在依賴于他人,會讓我們變得很脆弱。但社會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賴他人,每個人除了依靠他人別無選擇。 怎么看待獨立和依賴的關系呢?社會學家彼得·伯格的知識社會學就曾揭示出個人和社會的辯證法,簡而言之,社會是人的產物,社會是客觀現實,人是社會的產物。 片面強調個人的能動性、或是忽視社會的人造特性,都將導致自我陷于死胡同。超越個人和社會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鼓勵人們在處理關系中的不同觀點和沖突時,采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 在現實生活中,愛情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包含了各種灰色地帶和復雜性。例如,在對待家庭角色和職業選擇時,超越傳統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伴侶們可以基于個人的興趣和實際情況來協商和分配責任。 在面對沖突和選擇時,伴侶間可以探索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地采取妥協或對抗的方式。這種探索使得關系能夠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成長,而不是固守于某一方的立場,有助于伴侶們共同創造一個更加豐富和多元的生活模式。 Conclusion 什么是社會學? 實際上,不僅僅是戀愛,社會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如何穿著、如何裝飾房子、閑暇時間如何度過、如何與他人交談等等。 社會學是個動詞,它試圖進一步指明“我是我們”。我們永存于關系網絡之中——與其他個體的關系,與社會團體的關系,與信仰的關系,與規范的關系,與物質對象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人人都需要社會學。它可以給我們洞悉全景的洞察力。既可以后退一步看,觀察到先前從未注意到的聯系,還可以向前細看,從而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經歷。 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行動,這種行動不僅會塑造我們每個人的未來,也會影響與我們相關的,以及我們要對他們負責的其他人。 ![]() 你還知道哪些愛情路上用得著的社會學思維 在留言區給大家支支招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高分好書 社會學的邀請 [美]喬恩·威特 著 林聚任等 譯 去實踐,去行動,去做社會學 官方小店限時5折優惠???? “大學的邀請”系列叢書 [美]喬恩·威特 著 林聚任等 譯 寫給開始籌劃一生的朋友 每本書都能帶來內心深處的深刻變革???? -End- 觀點資料參考:《社會學的邀請》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 ![]() 情知所起,一往而深 和Ta聊聊愛情中的社會學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