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科學驛站 01 億萬年的進化,人類包括大部分雄性哺乳動物都可以將“排泄與生殖”結合起來,在生物進化選擇中拋棄多種方式留下了現如今的最佳方案。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人類的“生殖器官”進化還算是相當不錯的,大自然里依舊還有不少的動物在“排泄、排遺、生殖”方面都是共用一個器官,這種“生殖模式”與人類對比,顯然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很多人認為人類男性“生殖、排泄”共同使用一個器官是“進化不完整”的表現,畢竟這看起來并不那么的衛生,也有極大的細菌感染風險。 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很多人把“排泄與排遺”搞混了,認為“排泄”就是骯臟之物,在論證男性“生殖器官”優劣之前,需先解釋一下這其中的差別。 02 “排泄與排遺”的區別在哪? “排泄”是人體“排泄系統”的一部分,我們人類以“腎臟”為主導,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我們身體里的“血液廢物”以及“體腔液”里的廢物,并把這些這些人體不需要的“廢物水分”排出體外,是一個“新陳代謝”過程。 “排泄”這個詞并不單單指代“尿液”,它還指我們平時的排汗、呼吸,汗液與呼吸出的水分都是“排泄系統”中的一部分,它們主要把我們身體里的一些有害物質排出體外,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生殖器官”排泄的“尿液”只是其中之一,雖然共用,但并不排斥對方。 就比如我們的皮膚可以排汗,也可以保護我們的皮下組織,嘴巴可以呼吸,但也可進食,別看功能相差甚遠,但它們并不沖突。 “排遺”并不是“排泄系統”,它屬于我們身體里的“消化系統”,我們吃進肚子里的食物經過消化系統吸收營養后,最終剩余的殘渣排出體外,這就是“排遺”。 在食物消化的過程中,食物進入胃被胃酸分解融化,緊接著進入小腸進行充分的發酵吸收,整個過程中有著大量的微生物細菌參與,因此我們的食物殘渣是攜帶著大量的“菌落群體”的。 這也是“排遺”為什么會存在一個單獨的器官,它是不能與“生殖器官”共用的,不過目前依舊還有不少動物進化未完善,它們的“排泄、排遺、生殖”依舊共用。 03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問。 “排遺”有大量的細菌微生物,那“排泄”就沒有了嗎? 這就需要了解“消化系統”與“排泄系統”的區別了。 消化系統消化進食的食物,這些食物經過胃酸、小腸吸收后依舊還有殘渣,這些殘渣是不干凈的,甚至至進食之處就攜帶著有不少的菌群。 而我們的“排泄系統”就不一樣了,它是在消化系統消化食物時,吸收掉我們我們身體不能使用的尿酸、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沒辦法完全消化掉的無機鹽、水分,這些東西并不是直接吸收的,它們會經過我們的血液循環后在排出體外。 當然!這個過程也需要體內其他器官的支持。 就拿尿液來說,我們身體里的水分會通過腎臟處理后進入“膀胱”,之后會通過“生殖器官”排出體外。 但你別以為“尿液”就很臟,其實人類包括雄性哺乳動物的尿液都是“干凈無菌”的,我們“尿液”中的成分98%是水,其他的物質就是尿酸、鉀離子、氯離子、鈉離子等。 在未排除體外之前,“尿液”是不存在任何細菌的,它們是非常干凈的一種液體。 這樣說吧!正常人的“尿液”比你在野外見到的任何水源都還要干凈,它甚至比你口腔里唾液也要干凈。 據科學家研究,我們人類口腔里有著幾十種細菌微生物,哪怕你一天洗漱十次,這些細菌微生物也不會被清理干凈。 可“尿液”就不一樣了,它是血液循環之后的廢棄物,雖然說是“廢物”,但它干凈程度是外界很多的水源難以比擬的,我們之所以認為“尿液”臟,主要原因還是它的“排泄”方式,這的確讓人有些膈應。 04 為什么“尿液”會很臭? 其實干凈的“尿液”基本上是沒啥味的,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膀胱感染:存儲尿液的膀胱感染細菌,那么尿液自然會發生變化。 2:尿路感染:這個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疾病,被感染后排出的“尿液”是帶有異味的。 3:糖尿病患者:這個不用多說大家應該都明白,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就說不上干凈了,這種情況也會使得“尿液”腥臭。 4:與空氣中的細菌發生變化,“尿液”排出體外之后那它就不在干凈,它會感染到外界的細菌微生物,出現臭味在所難免。 在“尿液”無菌的情況下,與生殖共用一個器官并不沖突,它并不會給“生殖器官”帶來壓力與麻煩。 05 說到這里可能還有部分朋友不是很理解,既然雄性的“生殖器官”與排泄系統不沖突,那為何人類女性的排泄系統與“生殖器官”是相互獨立的呢? 因為男性的排泄系統與“生殖器官”共用是沒問題,但女性卻不行。 女性擔任了人類繁衍后代的主要職能,女性在產下胎兒與來“月經”都需要通過“生殖器官”,平時每個月“生殖器官”都會有月經周期,這個時候最容易發生感染的,其次在懷孕之后“生殖器官”有著非常重要的職責,此時萬萬不能有其他差錯。 假設排泄系統與“生殖器官”共用,那女性的“月經期”與生產胎兒該怎么辦? 男性這這方面與女性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雖然男性“生殖器官”與排泄系統共用,但男性并無“月經”與生產胎兒的能力,這就意味著男性不必擔心感染問題,從進化上來說就沒必要。 不少動物甚至“生殖、排泄、排遺”都共用一個器官。 06 如一些軟骨魚類、兩棲動物、鳥類。 這些動物相對于人類等哺乳動物來說就有些“低級”了,這種三類共用的器官又被稱之為“泄殖腔”。 這種“泄殖腔”其實是生物發展早期的腹面結構,雌性與雄性的“性腺”是一樣的,在沒有雄性的情況下會演變成為雌性,如果雌性胚胎在發育過程中有雄性激素,那就與隨著雄性激素分泌而改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存在“泄殖腔”的動物有大半都是“卵生動物”,包括我們家里有“雞、鴨、鵝”都是如此,雞鴨鵝在沒有雄性激素的情況下它們也會產蛋,但這些蛋都沒辦法孵出后代。 雖然這些動物都是“泄殖腔”,但能夠產蛋的動物是不會擔心細菌感染的,它們的后代都有殼保護著,這與哺乳動物是有本質區別的。 “哺乳動物”都是體內繁衍,知道胎兒成熟后才會產出體外,如果哺乳動物也有“泄殖腔”,那這對后代的繁衍是不利的,有可能因為細菌微生物的感染,直接減少“后代”的成活率。 在生命大爆發之初,動物之間是不存在“雌雄之分”的,也沒有什么“生殖器官”,現在所謂的“生殖器官”都是后來漫長歲月逐漸演化而成的,生命誕生之初,“無性繁殖”是常態,也是主流方式。 現如今,依舊還有不少的動物保留了百萬年前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亦或者“雌雄同體”都是存在的,哺乳動物、卵生動物都是生物進化體系下的分支。 07 哺乳動物能夠從百萬年前生存到現在,就證明它們的進化方式沒有錯,雄性“生殖器官”與排泄系統共用是可行的,如果不可行早就淘汰掉了。 或許在未來這不是最優選擇,但至少現在沒有更好的代替方案,這也是動物包括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保留,既然保留下來,那證明它就是當前比較好的選擇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