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句抗戰時期國軍的口號近年來常被引用。但這句口號產生的背景就少有人知道了。71年前的今天:1944年10月21日,蔣介石在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喊出了這句令青年熱血沸騰的口號。 ![]() 1943年3月,國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擴大了征兵范圍,鼓勵青年學生參軍。1943年11月15日,四川省軍管區中將參謀長徐思平出席東北大學“總理紀念周”,發表演講,當場就有15名男生,4名女生申請參軍。徐思平上書蔣介石,建議將青年從軍運動推廣至整個國統區。 1943年11月23日,四川省三臺國立東北大學以趙惠中為首的28 名師生和各中學學生百余人向該縣政府請求參加遠征軍殺敵。 1943年12月,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役署頒布《學生志愿服役辦法》,規定:“凡中等學校以上學生志愿服役,應由學生以年滿18歲以上為限 ”。 1944年9月,蔣介石號召“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頒布了對知識青年從軍的許多特殊優待條例,如對在職人員停職留薪;學生保留學籍;家庭受抗日軍人家屬優待等。政府在社會上大造聲勢,報紙、標語加大宣傳。 1944年10月21日,蔣介石在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發出了令青年熱血沸騰的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同一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知識青年從軍征集辦法》等法規,規定知識青年(男性)年滿18歲至屆滿35歲者,受中等以上之教育或具有相當知識程度者,體格標準符合條件者,均得志愿參加;數額暫定為十萬人,史稱“十萬青年從軍”。 ![]() 此后,青年遠征軍陸續開赴前線,至1946年秋復員。據曾任知識青年從軍、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監的黃維在《關于青年軍的回憶》一文,在從1944年9月動員后的一年多的時間里,陸續征集入伍的知識青年近十萬。 青年遠征軍入伍訓練期間為 3 個月,訓練科目由兵器到戰術,學科、術科及思想并重。青年遠征軍亦分炮兵、步兵、工兵等。入營后,當以學歷、體格、志愿等項為標準而編組訓練。經過短期訓練后,各師正式納入正規軍編制。青年軍 9 個師分別歸屬于中國遠征軍第 6 軍、第9 軍、第 31 軍,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調入新 1 軍、新 6 軍、第 5 軍、輜重汽車第 14 團、第 15 團、憲兵教導第 3、4、5 團、傘兵總隊、譯員訓練班、無線電訓練班及派赴美國受訓的海空軍等單位,共計1.877 萬人。其中,第 201 師赴印受訓者為 500 余人;第 203 師赴印受訓者為 250 余人,充譯員為48 人,保送航校受訓者為 4 人;第 204 師赴印受訓者為 1074 人,第 207 師赴印受訓者為數百人。撥給印緬遠征軍的青年軍總數在 1 萬余人,在印度受訓結業后很快派到印緬前線擔任交通運輸、坦克車兵等技術兵種工作。青年軍先后參加了緬北大反攻、如密支那、八莫、南坎、臘戌諸戰役,對打通中印公路發揮了積極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