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將領,才有資格指揮幾十萬人馬的大兵團作戰?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一個梗,這個梗叫作“會師上海火車站”,很多年前在天涯論壇上看到過的一篇帖子。 帖主寫道:
評論區有人逗貼主:
帖主答道:
以上文字雖是博人一樂的玩笑,但起碼說明一點,大兵團作戰事無巨細,必須連“拉和撒”這樣的小事都要考慮進去,身為一名高級指揮官,面對千頭萬緒的事務,如何決斷和部署,實非常人所能及! 黃橋戰役中,粟裕計算敵人開進時間,就連敵人行軍時,人與人之間距離多遠都考慮到了。 別說幾十萬大軍打仗,我們就只說一個10萬人馬的兵團行軍(騾馬化行軍),如果人均間隔1米的話,10萬人就是10萬米,10萬米就是100公里。 100公里什么概念? 10萬大軍如果從蘇州市中心觀前街出發,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上海人民廣場吃著炸雞了,后衛部隊還在蘇州觀前街上悠閑地喝著綠豆湯。 就算是排成4列縱隊,前后也長達25公里。也就是說,先頭部隊已經出發5個小時了,后衛部隊還在原地一步未動,根本就沒有挪窩。 所以,任何一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指揮官,絕不可能讓這10萬人馬都從同一個地點出發,至少也要分為兩至三路大軍,才可能以騾馬化行軍方式由蘇州向上海攻擊前進。 至于哪一支部隊打頭,哪一支為左翼,哪一支為右翼,哪一支墊后,糧草如何運輸,彈藥如何保障,所需騾馬車船如何籌措,各級指揮機關及后勤分隊如何開進等等計劃,絕非一個普通將領所能勝任。 盡管兵團的參謀機關會提前做出計劃,但行與不行,最終如何實施,仍然是兵團指揮官所要運籌帷幄的決斷。 指揮一個兵團行軍尚且如此,指揮一個野戰軍作戰,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秘密南下,遼沈決戰已經箭在弦上,70萬大軍引弓待發。 整個作戰計劃,東北野戰軍全軍奔襲達1000多公里,要從黑龍江齊齊哈爾乘火車經昂昂溪、彰武、阜新,到達義縣,從義縣再經公路運輸,最后到達錦州。 在沒有制空權,而且在長春和沈陽都駐有國民黨重兵的情況下,這么長的運輸線很容易被國民黨軍隊切斷。 大兵團作戰勞師襲遠,補給不便的陰影始終籠罩著林彪,作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在南下的這一路上,心情都是忐忑不安的。 就連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和警衛戰士都能看出來,這一仗打勝了就是大勝,一戰可定東北。打敗了就是大敗,就要退回江北去,當時的林彪,面臨的就是這么一個局面。 當火車行駛到彰武時,林彪接到一個壞消息,蔣介石從華北和山東調集的7個師已經開始在葫蘆島登陸,而葫蘆島距離錦州僅僅只有50公里。 這就意味著敵人的10萬大軍在機械化開進的方式下,最多在10個小時之內就能兵臨錦州城下,使東北野戰軍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險境。 這讓林彪頓時緊張起來,戰略思想產生了動搖,“準備一桌菜,來了兩桌客”,這是林彪的湖北土話,他就是這么告訴羅榮桓和劉亞樓的。 此時,林彪猶豫不決,他想放棄攻打錦州,回師攻擊長春。 遼沈戰役開局,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這讓一向沉穩的林彪權衡很久。一向不吸煙的他,甚至向羅榮桓要來了一支煙,放在鼻翼下面不停地嗅著…… 以至大軍已經兵發錦州途中,林彪仍然命令列車停在彰武整整一天一夜,他要仔細思考,到底該如何抉擇。 這時候,參謀團隊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任何決定,都必須由林彪自己決斷。 就在這天晚上,林彪發出了那份讓主席十分生氣的著名電報。林彪在電報中寫道:
1948年10月3日凌晨,主席用一封措辭十分嚴厲的電報回復林彪:
回電中一連用了兩個“不敢打”,措辭之嚴厲,語氣之嚴峻,是主席在解放戰爭時期起草的所有電報中,絕無僅有的。 受到主席批評后,林彪最終下定攻錦決心。決心一定,不再猶猶豫豫的林彪轉瞬之間就作出了戰役部署。
千萬別以為這個作戰部署真就是轉瞬之間就能夠做出來的,在彰武火車站停車的這一天一夜里,林彪的腦海中醞釀過無數種作戰方案,這個方案則是所有方案之中的優中選優。 毫無疑問,林彪是我軍高級將領中為數不多的,能夠指揮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大軍作戰的杰出將領之一。能與其比肩的,也僅有彭帥、徐帥、劉帥、以及粟裕大將。 但林彪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特點也顯而易見——順境取勝易,逆境翻盤難! 林彪初到東北,從1945年11月16日山海關失守,到11月26日錦州陷落,短短10天時間,整個遼西走廊就盡落敵手。 半年之后的四平保衛戰,剛剛緩過一口氣來的東北民主聯軍,又在孫立人的新1軍、廖耀湘的新6軍、趙公武的第52軍、陳明仁的第71軍合圍下,被迫放棄四平,全軍北退松花江。 杜聿明拿下四平之后,迅速攻占遼源,5月24日占領梅河口、海龍,5月26日占領雙陽、5月27日占領磐石、九臺,5月28日占領永吉,5月29日占領德惠,5月30日攻占農安,孫立人的新1軍已追抵雙城,距離哈爾濱不到百里。 林彪本已做好上山打游擊的準備了,一道突然而至的“停戰令”勒住了杜聿明的手腳,林彪因此獲得了喘息的時間。 9個月后,恢復了一些元氣的林彪卷土重來。但是,結果卻不令人滿意。 1947年2月,德惠戰役攻堅失利。6月,三戰四平無功而返。 至此,林彪從1945年11月山海關失陷至今,已整整歷時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幾乎是屢戰屢敗。 東北野戰軍戰史上引以為傲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二下江南”,便是折戟在潘裕昆堅守的德惠城下。 而4個月后的三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更是以80000余人圍攻陳明仁30000余人,雖兵力兩倍于敵,最終卻還是無功而返。 林彪很不習慣打“逆風戰”,對于他來說,逆風翻盤確實有點難! 直到18個月后,經過養精蓄銳,林彪再次卷土重來。首戰,31個小時攻克錦州,有了這第一個大勝仗,接下來便愈戰愈勇。 這才有了后來的氣勢如虹,勢如破竹的雄兵百萬,自此之后才挺直了腰桿。解放全東北后,戰平津,下兩廣,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角天涯,立下了卓越功勛。 以致后人評價其指揮特點—— “順境取勝易,逆境翻盤難!” 林彪的作戰風格正好與粟裕相反,著名軍史作家鐵流在其書中這樣寫道:
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一個非常復雜而艱難的任務,需要指揮官具備很高的指揮和管理能力、時刻保持警覺、具備很高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 同時,還必須具有殺伐決斷的果敢和勇于負責的擔當。在這一點上,則被粟裕體現得淋漓盡致。 1948年7月,豫東戰役第二階段,華東野戰軍圍殲區壽年兵團的戰役目的順利達成后,粟裕正準備回師圍殲鐵佛寺的敵整編第72師。 7月2日清晨,戰場形勢一夜之間發生了劇變,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和第3快速縱隊已經突破了華野防線,推進到了帝丘店。 此時,3縱、8縱、10縱仍在阻擊邱清泉的整編第5軍,粟裕手中除了剛剛結束龍王店戰斗,正準備移師鐵佛寺圍殲整編第72師的1縱、4縱、6縱外,已經沒有任何機動兵力了。 更糟糕的是,邱清泉的整編第5軍,眼見區壽年被俘,龍王店失陷,馬上放棄了和宋時輪的10縱糾纏,除留下部分人馬與10縱繼續對峙外,其余部隊則實施長途迂回,從側翼逐漸逼近龍王店。 邱清泉與黃百韜兩面夾擊,而中間又有一個整編第72師蠢蠢欲動。華東野戰軍頓時陷入了被敵東西合圍,中心開花的被動局面。 此時,擺在粟裕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
選項一,這不符合粟裕的性格和作風。 可是選項二,無論打黃百韜,還是打72師,另一股必定來援,華東野戰軍將面臨兩線作戰的險境。粟裕手中僅有的1縱、4縱、6縱又將分兵拒敵,無法形成合力。 這樣的部署,極有可能打成膠著戰,從而使華東野戰軍被趕來的邱清泉兵團合圍,陷入死地, 當此生死存亡之際,容不得指揮官再三猶豫,粟裕決心打一場險仗,用手中僅有的3個縱隊攻擊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和第3快速縱隊,而置身后的整編第72師于不顧。 棄弱打強,這本是兵家大忌。 但是,這是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這是被逼到墻角,退無可退,破釜沉舟的唯一抉擇。 ![]() 如果打戰斗力較弱的72師,毫無疑問,那會輕松很多,但帝丘店的黃百韜必定會從后面夾擊華野,如此一來,華東野戰軍必敗無疑。 所以,粟裕選擇打黃百韜,粟裕在賭,賭困守鐵佛寺的整編第72師不敢亂動,賭72師只會隔岸觀火,絕不會放棄堅固工事而全師出援。 此役,粟裕賭贏了! 從7月2日打到7月6日,華東野戰軍用僅有的3個縱隊攻擊帝丘店的黃百韜時,龜縮在鐵佛寺的整編第72師始終按兵不動,不敢派出一兵一卒。 戰至7月6日下午18時,粟裕率部撤出戰場,各縱隊向隴海路以北轉移,豫東戰役勝利結束。 華東野戰軍連續作戰整整20天,攻克開封、殲滅區壽年、打殘黃百韜、重創邱清泉,以傷亡33000余人的代價,殲敵94000余人。 豫東戰役,粟裕在處于敵軍合圍的危難之時,敢于如此決斷,敢于如此用兵,在我軍眾多高級將領指揮的若干戰役中,實屬絕無僅有,獨此一例。 ![]() 戰后,剛出大別山4個月的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反復復盤,稱之為: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坦承:
5月份率中央機關剛剛進駐西柏坡的主席,獲悉豫東大捷后,感嘆道:
![]() 戰史評價——豫東戰役的極限用兵,是淮海戰役的戰術預演。 1961年9月,主席接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稱贊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蒙哥馬利欽佩之情溢于言表,動情地說道:
主席很謙虛地說道:
|
|
來自: 夢想童年594 > 《國共解放戰爭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