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御享堂 2024年07月07日 08:48 遼寧 9人聽過 導讀:《傷寒論》里有三個清大腸熱治療泄瀉、痢疾的方劑,分別是葛根黃芩黃連湯(簡稱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白頭翁湯,這三個方子在臨床上使用的幾率很高,這是因為大腸熱比較多見的緣故。 大腸有熱可致大便不調 大腸,中醫稱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指大腸是主管傳導糟粕的。大腸將小腸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變成糞便,并排出體外。如大腸有熱,就會出現大便的異常,表現為兩類現象:一是熱注大腸后,迅速地損傷大腸的陰津,而由熱化燥,表現為大便秘結;一是熱在大腸,由于熱性急速,使大腸蠕動加快,并迫使大腸內的津液外出,表現為大便泄瀉,多見于各種腸炎。中醫治療前者要通腑瀉熱,即用瀉藥通下大便,用《傷寒論》里的承氣湯(包括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而后者的中醫治療要采用清腸止瀉的方法,可以分別用葛根芩連湯、黃芩湯或白頭翁湯等。 葛根芩連湯主治熱性腹瀉 葛根芩連湯是治療熱性瀉利的良方,包括各種急、慢性腸炎,只要是大腸有熱的,用之即效。腸炎有寒有熱,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狀,氣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稱為“直腸子”,多是寒證,《傷寒論》用桂枝人參湯、理中湯、四逆湯等治療。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狀,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沖不下去,或拉出的雖為清水,但臭穢異常者,都是屬于大腸有熱,用葛根芩連湯治就最好。 葛根芩連湯治熱性泄瀉,效果非常直截了當。有一30多歲男性病人,本患再生障礙性貧血,一日因飲食不調突然腹瀉,當天達9次,惡心嘔吐,腹痛,肛門處很熱,像抹上辣椒的感覺,拉出的糞便很黏,舌苔厚膩。此為急性腸胃炎的表現,多因飲食不節或飲食不潔而發病,夏季多見,中醫認為多由熱邪下注大腸所導致。此病案即如此,用葛根芩連湯,1劑腹瀉即止。 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湯,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4味藥物組成,方中最關鍵的藥物是葛根、黃連兩味。葛根有升陽止瀉的作用,是腸道、消化系統的常用藥;葛根既入太陽經,又入陽明經,所以身體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頭痛,既可以治前腦門痛,也可以治后腦勺痛。 葛根通過升陽氣的作用,可以治療重癥肌無力癥,輕的如眼瞼松弛下垂,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黃芪、山藥、白術等。葛根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夠生發陽氣,又可以舒經解痙。眼瞼松弛眼睛睜不開用葛根,眼肌緊張眼睛閉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覺眼睛半閉,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鉤藤、秦艽等祛風解痙的藥物一起使用。葛花可解酒,對不勝酒力,或酒后頭痛、頭重不爽,可用葛花10克(沒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克)煮水飲用。 黃連是上等的“消炎”中藥 黃連是清熱燥濕藥,善于清除腸胃中的濕熱,且能保護大腸的傳導功能,中醫稱為“厚腸”,所以黃芩、黃連是上等的“消炎”中藥,能夠有效清除腸內炎性物質而不損害腸胃。 葛根芩連湯治療的其他病癥 酒泄(腸激惹綜合征):葛根芩連湯還可治喝酒或過食辣椒引起的泄瀉,屬于“腸激惹綜合征”類,中醫稱為“酒泄”。這類泄瀉臨床很是多見,現在的人們酒量都見長,愛吃辣物,這些東西刺激性強,腸黏膜細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腸蠕動就加快,于是就會拉肚子,從中醫角度而言,屬于大腸濕熱的較多。 一患者,男,50多歲,腹瀉幾十年,每于飲酒后大便即瀉,所瀉時為糊狀,時為清水,被診為“慢性結腸炎”,舌苔白膩。我給他用葛根芩連湯,合上平胃散,并囑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劑后來復診,腹瀉基本未發。該病人后又因飲酒復發一次,還是用本方得到控制。經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連湯加馬齒莧: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炙甘草6克,馬齒莧30克。 牙齦腫痛:大腸與胃同屬于陽明經,所以大腸熱是陽明經熱的一部分,大腸有熱可以影響到胃,熱可以到陽明經的任何一個地方,比如牙齦,上牙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下牙屬于足陽明胃經,腸胃有熱常是牙齦腫痛的一個原因,偏于胃熱的用白虎湯,或清胃散,偏于腸熱的就用葛根芩連湯。 鼻疾:手陽明大腸經“上挾鼻孔”,所以陽明大腸經有熱可致鼻疾,鼻炎、鼻竇炎等。屬于大腸熱者,都可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有些鼻竇炎經常流鼻涕不止,因熱而致的,使用葛根芩連湯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連湯治酒糟鼻,也是這個道理。 泌乳素增高癥:婦科泌乳素增高癥,屬內分泌失調病,該病或見乳汁自溢,甚至沒有結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嚴重的伴有閉經。因乳頭屬于陽明經所過,若陽明有熱,逼迫津液外泄,在外為汗出,在下為大便泄瀉,在乳就表現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傷寒論》的白虎湯、葛根芩連湯等清陽明熱的方劑,都可治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連湯或白虎湯,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癥,有確定療效,伴閉經可加一些補腎、通經活血的藥。 黃芩湯治熱性腹痛泄瀉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黃芩湯也是治療大腸熱利的,本方的適應癥也與葛根芩連湯一樣有大便黏瀉,肛門灼熱,所不同是黃芩湯治熱利腹痛一癥比較明顯,這是因大腸熱是從肝膽而來,氣機壅滯較明顯,所以內用芍藥與甘草相配,是緩解平滑肌及神經痙攣的有效方劑,黃芩湯一邊用黃芩清除膽熱、大腸熱,一邊用芍藥甘草湯緩解大腸痙攣,故大便前腹痛明顯的熱性泄瀉用黃芩湯較好,如泄瀉嚴重的,也可用葛根芩連湯加芍藥變通。 黃芩是“天然的消炎藥” 黃芩被奉為“天然的消炎藥”,主要在于它的清熱作用,當然只有炎癥屬于熱時才能使用它。黃芩湯中用黃芩,主要是清除膽熱,以斬斷熱痢的來源,兼清肺熱、腸熱。黃芩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清肺熱,作用于呼吸系統,用于痰熱咳嗽、氣喘及一切由肺熱引起的病癥。黃芩也是婦科常用的藥物,可以治療月經病、倒經、帶下病。明朝有個醫家叫武之望,編一本書叫《濟陰綱目》,里面有許多方子用到黃芩,其中還有個“一味黃芩湯”,治療婦女倒經。金元時代的李東垣認為黃芩與白術配伍還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歡用,但前提是因熱導致的胎動不安較為適合。 中藥“三黃” 黃芩與黃連、黃柏并稱為“三黃”,可以清兩種熱,一種是火熱,一種是濕熱,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熱時,黃芩偏于清肺熱、膽熱,黃連偏于清心熱、胃熱,黃柏善于清腎中虛熱;治濕熱時,黃芩偏于清上焦濕熱,黃連偏于清中焦濕熱,而黃柏偏于清下焦濕熱。 白頭翁湯治熱性痢疾 《傷寒論》說:“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就是熱性的下利,在這里主要指因大腸濕熱導致的痢疾,在《傷寒論》里,腹瀉、痢疾統稱為“下利”,現代臨床區分為泄瀉、痢疾兩種,二者表現不同。泄瀉時大便一瀉如注,沒有膿血;而痢疾表現為大便瀉下不爽,膿血夾雜,腹痛下墜,專業術語稱作“里急后重”,《傷寒論》這一條所說的“下重”,就是指的里急后重。這種表現是腹痛時急欲大便,但跑到廁所大便時又拉不出來,肛門處下墜感、灼熱感。 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4味組成。臨床用于治療大腸濕熱型痢疾,這4味藥物都是清濕熱的藥物,組合在一起,治大腸濕熱力量強大,尤其是白頭翁,殺腸道細菌的作用非常明顯,是清大腸濕熱、止痢的王牌藥物。秦皮清濕熱而又具有收澀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頭翁湯,常作為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選方劑。 白頭翁湯的廣泛運用 白頭翁湯總以清大腸濕熱最為擅長,有時大腸濕熱并不表現為泄瀉或痢疾,只是大便發黏,大便后肛門灼熱感或肛門瘙癢,一樣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一中年婦女,患肛門瘙癢癥,夜里癢的難以入眠,已兩個多月,曾按腸炎、痔瘡治療過,解大便時黏滯不爽,肛門發熱,用白頭翁湯7劑而愈,繼服7劑鞏固。此外,白頭翁湯的這四味藥走中下焦,可以廣泛用于下焦濕熱的病癥,其中治療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對尿頻、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陳蒿、車前子等。 最近有不少網友給我提問,問我如何學好中醫,我一直想做一個統一的答復,這個時候恰好看見了陽光網友對于如何學中醫的解說,陽光博主的回答深得我心,把我一直想說的掏心窩子話幾乎全部說了出來,我就把陽光師兄的文章略加修改,統一回復大家。 我學醫時間也不久,僅就自己感受略微做個匯報,以后還需要不斷摸索。有了新的感受,再給大家匯報。如何學好中醫?什么是中醫?中醫是古人在生活中觀察、思考、證實出來的一套治療疾病的思維和方法,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古人云,修學要經歷“信,解,行,證”四個階段,首先要相信古人做學問寫醫案是比較嚴謹的,認真學習中醫是可以治療相當一部分疾病的,這是第一個階段“信”。在自己學醫沒有這種信心之前,就要多多參訪臨床名家,閱讀古今案例,觀察被中醫治好的病人,增加自己的信心。有了信心,就可以開始學中醫了。 中就是不偏不倚,不靠左也不靠右,走中間的道。走中間道路的醫生就是中醫。我心目中的中醫是主學中醫,但是西醫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一定要懂得,西醫的副作用以及中醫的糾正辦法也要懂得,有一些特定的疾病,西醫有非常明確有效的治療辦法,并且副作用也很小,這個時候不要一味頑固死守中醫。西醫學一百年來取得非常大的進步,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的增長,也主要是西醫的功勞。不要用信仰宗教的態度去學習中醫。中醫是一種非常務實的,療效較為確切的臨床醫學,比一定非得弄很多玄學的道理在里面。 學習好中醫的關鍵? 我認為有兩個 第一個:學習中醫的發心(可以叫做發愿,立志等等),是學習好中醫的第一關鍵。張錫純講過:“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樹,一介寒儒,伏處草茅,無所謂建樹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沒也。老安友信少懷,孔子之愿力也。當令一切眾生皆成佛如來之愿力也。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愿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愿力大。”這樣子的愿力就是我們學醫的榜樣,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為了救濟廣大病苦的患者而學中醫,以不貪的心學醫行醫,自然良師益友漸漸會聚集到您的身邊(這是一個神奇的階段),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化解。 我從09年開始發愿力學醫,三年多以來,每天我都會讀誦,憶念我的發愿文多次,我把我的發愿文做成電腦桌面背景、做成手機開機問候、貼在天花板上,躺著也能看見,每天都有十幾次的機會憶念起我學醫的愿力,這期間發生很多看起來幸運的事情。我遇到了并且堅守了我覺得非常切合臨床實際的“張仲景經方醫學”,遇到了很多學醫有成的人,給我很多教育和點化,我的思想翻越一座一座山峰,各路美景難以言表。 堅定的發一個善愿,這個善愿就會慢慢成真,一切都是這樣的自然,我越來越感覺到愿力的神奇。務實臨床,廣結善緣啊,愿我常念常愿! 第二個:一心一意學臨床實用的中醫中醫就是解決一個問題:如何面對當下患者的實際情況,給出一個最佳的治療辦法?如果是開藥的話,每一味藥是如何來的?吃藥后病人會如何反應?針灸推拿的話,為何一定要選擇這一些部位?理由是什么?要能夠精確不含糊的表達出來。這是臨床實用的中醫。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傳統醫學的知識廣博精深,只能選擇一種或者幾種學起來最容易在臨床上見到實際療效的醫學流派來學習。就我個人而言,曾經翻閱過五運六氣,周易河洛象數之類的書籍,但是發現自己智力遠遠不及能夠理解和熟練運用的程度。各位看官若是智力有余,也可以學習研究這一類學問,或許在這方面能夠取得一定成就。我大概暫時沒有這個緣分。 我的目標就是學習臨床上足夠使用的中醫學,這個愿望最終使我選擇了久經考驗的仲景醫學,仲景醫學把人類疾病分為六大類,每一大類包含數個主要方證,學習起來較為直接明快,處方簡易,效果宏大,所以成為我的首選。每個人學習切入點不同,比如喜歡溫病的學者會讓你學溫病,喜歡李東垣的學者會勸你學習李東垣,喜歡黃元御的學者會勸你學習黃元御,還有一些人喜歡現今流行的火神派等等,不同的建議撲面而來,你究竟跟隨誰呢? 我的答案是:跟隨你的發愿。你的發愿最初是務實臨床的,那樣就永遠不會走偏。萬萬不要輕輕地就忘了你的根本發愿,那樣在現代信息豐富的社會,最容易糊糊涂涂。你即使學了李東垣,黃元御,溫病學,照樣有人會來指點你,給你這樣的那樣的建議,你還要學習朱丹溪啊,你還要學習張子和啊,你還要學習周易八卦啊,等等,人的建議是無止境的,你聽從別人的建議究竟聽從到什么時候? 我不愿意落入這個給別人建議的窠臼之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子走,如果你看見了我的文章,覺得眼前一亮,那是你自己內心本來就是這樣想的,不是我的建議,我只是幫你自己明確了你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覺得這個文章水平很差勁,那也是你自己本來就有一把尺子橫在你的心里。哈哈,本來如是。 建立人體簡單化的形象 近來我參悟到,我們可以一起來想象人體從簡單到復雜:哦,人就是一個容器,容器中是體液,再加個心臟,心臟跳動,體液在容器中流動,體液流動性好,體液在容器內循環的就快,反之亦然。孩子為什么身體好?體液流動性好,心臟跳得快而有力,所以孩子皮膚好身體好。然后再想象容器中加入五臟六腑等人體的臟器,臟器與臟器間用各型管道(血管、淋巴管、經絡等)連接,再加上各種電線(神經系統),控制管道的線與開關,人的體液就在管道中流動。 容器時時刻刻在做三件事 一是思維,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二是呼吸。三是飲食。五臟六腑是這個容器內的工廠,工廠內住著各種職業的工人-體細胞,確保呼吸、飲食、情緒在容器中正常運轉。三件事運轉的過程中,會產生垃圾,垃圾由容器內清潔工(免疫細胞)負責清理。容器內常有外來入侵者搞破壞-外感病,這時容器內的軍隊(也是免疫細胞)負責抵御入侵和消滅已經入侵的敵人…大家可以任意地聯想,人為什么生病?內傷病--管道不通了。外感病--敵人入侵,工人不工作了…… 了解人體,從整體到微觀,有大概念,學習就成為有機整體了,看很多醫書就可以貫穿了。學習仲景的六經辨證,時間久了也會形成類似的活生生的人體觀。這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情。原來人體就像一個熱氣球,有了火力,并且不漏氣,就是正常。原來人體就是一套大樓的供暖系統,底下有個火爐,嘟嘟冒熱氣,推動整個大樓的水循環,大樓里面才會溫暖如春。原來人體就是一堆堆積的煤炭,時間久了,自己就會生出內熱來。這樣的一種感受,在一個中醫的心里面,要比解剖學更現實。 如何開始學習中醫 建議您學習從背誦《傷寒論》原文和方劑開始,先不必學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為什么從背誦傷寒論開始,因為背誦傷寒論是仲景先師在親自教您辨證,這是捷徑。起步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因為這是后世醫家編輯的,混合了多家理論方劑,前后不連貫不統一,很多概念不一定正確。 通過背誦《傷寒論》一是古文水平會提高,這是我誦讀《傷寒論》的體會;二是你就能逐步理解仲景先師條文后面隱藏的含義;三是遇到病人,根據患者癥狀,《傷寒論》中的條文自然就會浮現;四是現在明醫難遇,我們不跟仲景先師學習又能跟誰學習呢。五,仲景醫學本身是一套比較完整的思維系統,建立一套久經考驗的思維系統益處是非常巨大的。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非專業醫生 請勿試針試藥 閱讀 419 人劃線 |
|
來自: 風聲之家 > 《中藥煎、制、服用 膏藥 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