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由心起,病由心生。澆花要澆根,養生要養心。解鈴還需系鈴人,心病還要心藥醫。修心養性,排除干擾,解放自調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關鍵。 然而,肯定會有人提出質疑:“錯了!錯了!情緒和情感反應明明是由大腦主管的,你養什么心呀。明明是腦主神志,中醫卻說心主神志,已經錯了幾千年了,直到今天還不改正???這樣無知的理論早就應該淘汰了,你居然還在這里講!” 那么,在中國文化和中醫學中,“心”字的本義究竟是什么?養生又該如何養心? 其實,這一養生思想和方法并非出自他人之口,而是源自中醫理論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姓f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意思是,只要能保持愉悅、嫻靜、淡泊的心態,對身外的聲色犬馬、錢財名利不過分追求,真氣就能很好地發揮保護健康的作用,疾病自然難以產生。這便是養生要養心的提示。 那在中國文化和中醫學中,“心”字的本義到底是什么呢? 東漢的劉熙在《釋名》里講:“心,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貫也?!边@個字之所以讀“xīn”,是因為“xīn”和“xiān”聲音相近,心意味著纖細,能夠認識外界細微的事物,任何事物都能被其認識和貫通,具備這種功能的,就叫心。 也就是說,祖先造“心”字時,用字形表達主血液循環的功能,用讀音表達主管認識外界事物的功能。 于是,中醫學中“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兩大功能就此確立?!靶摹弊衷谥袊鴤鹘y文化中被廣泛地代表了我們如今解剖學中心臟和大腦兩個器官的功能。 我們現代人,把古漢語沉淀到現代漢語中的“心”字,與現代漢語中解剖學的心臟的“心”等同起來,所以難以理解主管血液循環的“心”如何與大腦的功能產生聯系。 為何古人用“心”可以代表大腦的功能呢?因為古人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自身的感官來研究人體,而非運用如今的解剖、顯微鏡觀察和生化的方法。 當人的情緒變化波動時,大腦通常沒有特別的感覺,感受到的反而是心率和心胸的變化。愉快和激動時,感覺心花怒放、心在跳動;憂郁和焦慮時,感覺胸悶、心煩。 國內外的詩人都會寫:“我激動的心?。【鸵隽诵靥?!”卻從未見過有詩人寫:“我激動的大腦呀,就要漲裂了腦殼!” 在世界范圍內,所有民族的古代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是一致的。比如丘比特的箭射中的是心的模型,而非大腦模型。 在西方,情人節互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時,包裝紙上的裝飾圖案,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印的是解剖學的大腦。表達愛情用的項鏈墜,有心型的,從沒見過用大腦模型的,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所以,令人困惑的是,在中國常有聲音說中醫的“心主神志”錯了幾千年,古代中國人愚昧不懂才會出錯。但卻沒人說丘比特是大傻帽,他的箭射錯地方了,應該射中大腦,而非心! 當一個人心煩失眠時,現代醫學認為這是大腦的問題,是神經衰弱,中醫學卻可能辨證為心火熾盛、心神不寧。治療采用清心安神的方法,癥狀就可能減輕或緩解。 要是把“心”改成“腦”,中醫就沒法處理了,因為中醫學有入心、清心、寧心的中藥,卻沒有入腦、清腦、寧腦的中藥。所以,中醫學中的“心”不能改為“腦”,漢語中的“心”同樣不能改。 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醫家養心”、“儒家正心”、“易學家洗心”、“道家靜心”、“佛家明心”、“氣功家調心”,要是改成“腦”字,像“腦之官則思”、“養腦”、“正腦”、“洗腦”、“靜腦”、“明腦”、“調腦”……那會是什么感覺?再把漢語中的“心地善良”、“心情愉快”、“心想事成”,改成“腦地善良”、“腦情愉快”、“腦想事成”,這還是中國話嗎?! 當我們明白了“心”的本義,就知道養生要養心的“心”,指的是主神志、主管精神情感的“心”。 文化需要繼承傳統,養生需要借鑒歷史。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許多學派的核心都是對生命本質的參悟,對養生要領的闡釋。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不同學派所強調的內容。 易學家講究“洗心”,即洗滌心胸,除去雜念或惡念,改變心志,凈化心靈。 在中國思想文化占據主流地位兩千多年的儒家,提倡“正心修身”?!罢摹本褪嵌苏男裕臒o邪念;“修身”就是提高品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養“浩然之氣”。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扒鍍簟本褪庆o心,使心靈安定寧靜;“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做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只有無為,才能靜心;只有靜心,才能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進入養心的最高境界。 佛家修行強調“明心見性”?!懊餍摹?,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包括凡心以至圣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家的本性,包括自性以至佛性。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性”就是佛性。直指人心,就是明心;見性成佛,就是洞見自性與佛性。 氣功家修持入手的方法,都要從“修心調心”入手,就是修養調攝心性。 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在養生上更是強調“養心”,就是修養心性。 可見,養生要養心,是歷代不同學派養生家共同的主張。而養心的關鍵在于靜心,靜能生慧。要做有智慧的人,用大智慧處理一切事情,而非憑情緒行事。 佛家有“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的認識。 道家有“靜能生定”、“定能生慧”的體會。 儒家也有“靜能生慧”的說法?!墩训滦戮帯分v:“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边@是極其形象的比喻。 醫家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告誡。而古代養生家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則直接說“靜者壽,躁者夭”。 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心要靜,身要動。靜能生慧,動能生陽。動靜相結合,健康屬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