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帝王的墓各具特色,秦始皇的墓不敢挖;武則天的墓挖不了;成吉思汗的墓找不到。在湘西,也有一座現代才發現的神秘莫測的漢墓——馬王堆漢墓。  進入馬王堆展區,首先看到的是馬王堆序言,在正中間有一個橢圓形模仿蠶蛹。因為馬王堆出土的文物都與絲綢有關。蛹上方是人頭蛇身燭龍神,傳說他睜眼是白天閉眼是夜晚,是主宰天國的神。 展廳的右手邊是對馬王堆漢墓的剖面圖,可以看到漢墓距地面有16米之高,漢墓有4.5米深。最外層的黑色方框是棺槨中的槨,由72層杉木組成。中間是四層套棺,一層套一層。最外層有1000斤木炭和白泥膏包裹,有防潮吸水和保護棺槨的作用。在剖面圖的旁邊,還有馬王堆漢墓的立體圖。在漢墓的墓口兩邊有兩個小泥人,張開雙手,展開懷抱,意為禁止別人進入。馬王堆漢墓分3個坑洞,1號坑洞與2號坑洞東西相對,專家們推測這是夫妻墓;在2號坑洞上下埋有兩個棺木,屬于兩棺共用一墓,專家推測這是母子墓。1號坑洞由圓形和倒三角組成,是典型的秦末漢初時的墓穴;2、3號坑洞則是典型的西漢文帝時的下葬方式。經過對2號洞的考古,專家們發現擺在下方的是兒子的棺木,上方的是母親,據此判斷馬王堆漢墓的女主人是一位中年喪夫、老年喪子的可憐的老太太,因此這是一個家族墓。由于秦末漢初主張要將人生前所有用到的物品都帶進棺材,所以一號坑洞有大量的珠寶玉石,也因此招來了無數的盜墓者。而在漢文帝時主張休養生息政策,禁止貴重物品的陪葬,所以2號坑洞較為完整。 在立體縮小墓穴旁有對墓穴女主人的形象的描寫,現代人習慣叫這位女主人辛追夫人。辛追夫人五十歲時去世(在平均年齡只有40到45的當時已經算是高齡),患有心臟,脊柱等多種病狀。展臺上有對辛追夫人日常生活用品的展覽,包括她常用的拄杖,發簪,出門遮面的扇子和刻有她身份的玉印章(相當于現在的身份證),不過由于時代要求,用其他材質代替了玉。第二個展廳向我們解釋了馬王堆漢墓三個主人的身份。據史書記載,辛追夫人的兒子是第二轪侯名叫利豨,利蒼是利豨父親也是第一轪侯。出土的有關他的玉印章和入葬時人們給他補刻的銅制官印財印上的烏龜告訴了我們他的身份和地位。在古代龍代表皇帝,烏龜代表丞相,其他官員則用鳳凰、蛇等替代。利蒼是長沙王的丞相,由于當時的長沙王是秦末降將,所以真正的實權掌握在利蒼手中。在棺木之外還出土了一幅帛畫,描繪的是當年的閱兵儀式,左上角有專人遮陽扇風的是利豨,不難看出他是一位將軍,然而整幅畫最關鍵的是右下角的三位體型最大的人,是朝廷派來審閱閱兵儀式的官員。走進第三個展廳,是對辛追夫人家客廳的一個刻畫。第一個展臺上展出了辛追夫人在客廳席地而坐時的蒲團,在它的后面是一個小型屏風,由于漢代人習慣穿開襠褲,這座屏風能有效地防走光。 蒲團旁是一個小支架,如果夫人坐累了,就可以支在上面。屏風后的小扇子則是女仆為主人扇風防曬用的。在展臺對面,描述的是辛追夫人正在觀看的歌舞表演,中間最漂亮且是唯一睜眼的是領唱,后面一排腰細的則是舞女。展臺兩側分別展覽了辛追夫人家棋盤,二十五弦的古箏等娛樂用品。由于博物館內展示的文物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原物,所以光線極其幽暗。繼續前行,我們不禁被昏暗的光燈下的陶制奴仆所震撼。這些都是辛追夫人家的大小奴仆。其中最大的刻畫的是家中的管家,旁邊較老的是幾位資深的老嬤嬤,剩余沒有特點難以分辨的是最低等的仆人。馬王堆漢墓中的餐具被單獨列為一個展廳,令人驚奇的是辛追夫人一家用盛湯盛飯的碗盆竟是一器值一金的漆器,不過雖然值錢但是一種重金屬,難怪古代的人們壽命都很短。這些漆器現在都還光鮮亮麗,在他們被挖出時還在一個漆器中發現了一碗藕湯,不過半分鐘后就氧化了。除了漆器,展廳中還有碗,杯等。馬王堆出土的碗碟中大多有貓的花紋,是想讓貓來震懾老鼠,不讓它們啃食碗菜。這些貓紋形態各異,沒有兩只是相同的,因為在古代只有皇宮才能養貓作為寵物,其他人是看不到貓的,為了畫貓,工匠們只能發揮自己的想象。穿過一條走廊,就能進入馬王堆絲綢展廳。一進門右手邊就展覽出土的裹著絲綢的化妝盒,然而更加震撼的應該是后面裹有20層絲綢的棺木。再往前能看到展示的不同類型的絲織品。大多絲織品都制作精美,將花紋直接織在絲綢上面。唯獨朱紅色菱形紋羅這件絲織品,是將花紋織在絲綢內部,只有當遮住光或透光時,才能看到菱形的花紋。這種手藝如今已經失傳了。
 沒走幾步,我們就能看到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素紗單衣。現如今博物院共存有兩件單衣,一件是居家休閑穿的衣服,重48克,就在這個展廳內。另一件是正規場合的單衣,重46克,不過由于破損較嚴重,有明顯的粘補現象,這件單衣在博物院內的“羅馬漢朝時代女性特展”內展出。這兩件單衣是如今世上同樣大小花紋最輕的衣服,任何現代科技都只能模仿它的大小圖紋,卻無法達到重量。這也許是因為如今的蠶豆嚴重受到污染,對比古代已沒有如此輕的絲線。在馬王堆中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絲綢——“T”型帛畫。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別對應了上天,人間和地下。地下是水神舉著一塊象征大地的白板,旁邊的赤蛇是水神的監督者。水神腳踩著怪獸交纏驚鯢,相傳如果出現驚鯢,世間就會生出禍事。人間的正中間是雙龍穿幣,辛追夫人信奉道教,傳說想要升天就需要媒介,在當時,這一媒介就是雙龍。整幅人間帛畫最重要的就是辛追夫人和仕女圖,前面展廳對辛追夫人形象的描寫就出自于此。此時辛追夫人正乘坐升天踏板,被兩位天階使者邀請升天。天上主要刻畫的一位神就是前面馬王堆漢墓序言中的燭龍神。這件“T”型帛畫在馬王堆漢墓中共有兩件,一件與辛追夫人的棺槨一起出土,另一件是和利豨一起的。利豨是一位武將,在外打仗時不幸戰死沙場,因此猝不及防的死沒有準備下葬的物品,就只能緊急趕工制造出這件帛畫,相比辛追夫人的略有草率。絲織展廳還向我們介紹了古人觀天象的行為,古人用占卜的方法來確定31顆彗星的運動。其中對金星的運動的估測只比現在存在0.4天的偏差。古人還用絲織品來記載醫學養生,例如記有“一日不臥百日不”的講法,說明熬夜一天,一百天也修復不過來。絲綢上還記有保健操,比五禽戲的歷史還要悠久,不過因為沒有文字解說,所以醫用價值并不大。展廳的最后部分,我們能看到的是與真實馬王堆高度相同的面積較小的仿制品,上面的燈光秀向我們講述了漢墓中的雕刻,主要以辛追夫人希望升天為主,最后以羽毛收尾,寓意羽化登仙。下到一樓走進漢墓的仿制品,我們能看到有72層木板組成的“槨”。再往前就能看到四層套棺。上面的顏料都由天然礦物質形成。第二個大展廳是有關湖南文化的,在秦朝時,湖南就首次以區域名出現,在漢朝和清康熙帝時分別對湖南設立了管轄的行政并規劃為省級行政單位,于現在的湖南省面積形狀相仿。在歷史上,安史之亂等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使湖南省旁的少數民族遷居到湖南并互相交融,形成了現在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融合的多文化交流。這里有喜愛佩戴銀飾的苗族,有吹草笛的侗族,有穿藍白服飾的土家族等許多少數民族。前一的人們帶來了青銅,水稻等技術,水稻的種植同樣也推動了陶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愛晚亭 
五一廣場 7月27日
青島家中 可以給我留言哦 以后可能收不到更新后的自動推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