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論西游第九七八講,選自《〈西游記〉與中國古代社會》(165)第四章――風俗篇之“盂蘭盆會、元宵節和接玉皇”)在上一講,我們提到,唐僧師徒在獅駝嶺和無底洞遭難之時,盡管都不是“清明節”,但是書中卻在這兩處卻多次提到“清明節”,并且作者還提到了“放風箏”、“祭祖先”等清明節習俗。看似作者的無心之作,其實有著深刻的寓意:多次遭遇生命危險的獅駝嶺之難,讓唐僧師徒想要一個天地“清明”,并想用“放風箏”的方式放飛穢氣;無底洞里的女妖怪在洞中就供奉著李天王、哪吒父子,她所說的清明節“拜掃先塋”,是作者提前埋下的伏筆。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書中提到的另外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里,觀音的座騎金毛犼化身賽太歲搶走了朱紫國的金圣娘娘。那么,這個節日是哪個節呢?該節日又有哪些風俗呢?先來看看書中相關的描寫:唐僧師徒除脫女兒國塵緣阻礙,又入毒敵山琵琶洞的蝎子精情障,蒙昴日星官之助除掉蝎子精,師徒四人找尋大路西行。他們一路行來,早已是“朱明時節”,“艾葉滿山無客采,蒲花盈澗自爭芳。海榴嬌艷游蜂喜,溪柳陰濃黃雀狂。長路那能包角黍,龍舟應吊汨羅江。”對此景象,書中明確提到,“師徒們行賞端陽之景,虛度中天之節”。后來,唐僧師徒來到朱紫國,得知國王患病三年,悟空妙用歧黃之術,制就“烏金丹”靈藥,醫好國王沉疴。國王為答謝醫病之恩,與師徒四人在東閣擺宴,國王談到了他患病的原因。三年前的端午節時,“朕與嬪后都在御花園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飲菖蒲雄黃酒,看斗龍舟”。忽然,天空中刮來一陣狂風,半空中出現了一個自稱為“賽太歲”的妖怪,點名要讓位居正宮的金圣娘娘做他的壓寨夫人,否則他就要吃盡城中所有人。國王為了搭救城中百姓,只能忍痛將金圣娘娘送出,“寡人為此著了驚恐,把那粽子凝滯在內,況又晝夜憂思不息,所以成此苦疾三年?!?span lang="EN-US">悟空聞聽此言,便要去掃除妖怪,救金圣娘娘回宮,同時,他向國王討要一件信物,以取得金圣娘娘的信任。國王將一個黃金珠串交給悟空,并且告訴悟空,“原是金圣宮手上帶的,只因那日端午要縛五色彩線,故此褪下,不曾帶上”,將該物帶上,金圣娘娘必會相認。上面兩個故事明確表明,賽太歲搶走金圣娘娘是在“端午節”。同時,又提供了三個信息:一是端午節是在“朱明時節”;二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中天節;三是端午節有采插艾葉、菖蒲、柳枝,賞石榴花,喝雄黃酒、菖蒲酒,吃粽子,戴五色絲線,賽龍舟等習俗。另外,兩個故事中還存在兩個疑問:作者為何在除掉蝎子精后,立即來寫端午節,并且其中提到的卻是“虛度中天之節”?朱紫國金圣娘娘被妖怪抓走,為何是在端午節,而不是其他時間?要回答上述問題,當然也要從端午節來源和習俗說起。該日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為“中正”之位,因“端”意為正,“午”為五月地支,故稱“端午節”,又稱“中天節”,或書中提到的“天中節”;又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仲夏登高,順陽在上”,農歷五月正處仲夏,初五日又為節日,正可“登高順陽”,故書中稱端午節又為“端陽節”;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又稱“朱明節”,農歷五月正處于炎炎夏季,故書中提到端午節在“朱明時節”。端午節,時值夏春之交,氣溫劇升,濕度飽和,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五毒”活動猖獗,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據南朝梁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因此,原本用于各種驅蟲祛病的方法,久而久之便成了習俗。如書中提到的采插艾葉、菖蒲、柳枝,以及喝雄黃酒、菖蒲酒,以及金圣娘娘所戴的五彩絲線,就是以“白、紅、黑、黃、青”五色,代表“金、火、水、土、木”五行,綁在手臂之上,用來驅毒避邪。而書中提到,在昴日星官滅了蜈蚣精后,唐僧師徒“虛度中天之節”,“五毒”之一的蜈蚣精被滅了,這個端午節也就只能“虛度”了!至于“賞石榴花”,那是因為端午時節石榴花盛開,花紅似火,極為驚艷,此時賞花更合時宜,而朱紫國國王為了觀賞石榴花,就專門在御花園建了一個“海榴亭”。而所謂的“海榴”,是因石榴原非中原本土作物,而是從海外傳入,故稱“海榴”。有祭祀說,即端午節是為了祭祀蒼龍七宿,故有賽龍舟;有紀念說,即為了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屈原于端午節投汨羅江自盡,人們于每便將龍舟劃入江中,并投下粽子,以龍驅退魚蝦,以食投喂魚蝦,從而達到屈原遺體不被江中魚蝦啃食的目的。同時,因農歷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故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即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南宋詩人陸游的《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明代《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朱紫國金圣宮娘娘在端午節被擄走,與國王分離三年,應為該風俗的文學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