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蔣登峰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于美術領域存在著諸多傳奇。有一些聲名赫赫的畫家,起初并非從事繪畫,其原本的職業與藝術創作可謂毫無關聯,然而,他們中途踏上藝術之路,憑借不懈努力與勤奮鉆研,最終成為頂尖大師,蕭照便是其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一位。遙想當年,他曾在太行山中為盜,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自己一直心懷敬仰的畫家李唐,當下便毅然決然地拜師,自此勤奮練習,后來更是成功進入南宋宮廷畫院,并成為其中翹楚。北宋末年,北方邊境戰火紛飛、駿馬長嘶,宋朝那位有著“藝術皇帝”之稱的趙佶被金人擄走,還被囚禁于井中只能“坐井觀天”,匆忙間繼位的高宗趙構決定將都城遷至臨安(即如今的杭州),宮廷畫師李唐也趕緊收拾行囊,倉皇向南奔逃。這一日,李唐等一行人來到太行山區的一處幽靜之地,突然間一支人馬闖出,為首的是一位身形魁梧的大漢,正是那太行山盜匪首領蕭照,他手持如車輪般大的斧頭大聲高呼“此山是我開!”李唐趕忙從馬上滾落下來,驚慌地將所攜帶的物品全部呈上,蕭照一一仔細查看,除了畫具以及幾幅畫作,并無其他金銀財寶。失望之余,他隨手展開一幅畫,竟是李唐的名作《萬壑松風圖》。只見畫中萬松林立、千壑縱橫、高嶺之上飛泉涌現,遠山空靈秀美,清泉奔騰不息。蕭照看完此畫,立刻伏地叩拜,自幼潛藏在體內的藝術細胞瞬間被激活,執意要跟隨李唐拜師學藝。李唐無奈,只好收下這個徒弟,蕭照則放火焚燒了自己棲身的洞窟,遣散了眾多嘍啰,牽著馬挑著擔子跟隨師傅一路向南前往臨安。到達臨安后,蕭照發憤圖強、專心學藝,其藝術成就可謂突飛猛進。在臨安的時光里,蕭照如饑似渴地汲取著藝術的養分,他不斷鉆研畫技,將自己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每一筆每一劃中。他的畫作逐漸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與魅力,不僅傳承了李唐的精髓,更融入了自己的創新與突破。隨著時間的推移,蕭照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他的《山腰樓觀圖》更是成為了傳世名作,那峭立的半壁偉峰,隱藏于山間的古剎,蔥蘢的樹木,曲環的江水,泊岸的孤舟,以及遠處蒼茫離迷的山樹和似練的澄江,無不展現出他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描繪。這幅畫中,既有著北方云山的雄渾壯闊,又蘊含著南國水鄉的清新雅致,仿佛是他對故鄉大好河山眷戀之情的具象表達。他以淡墨濃筆,將內心對家鄉的熱愛毫無保留地傾注其中,彰顯出他寬廣的胸懷與高遠的意境,實乃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靜靜地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散發著它的光芒,向世人訴說著蕭照這位傳奇畫家的故事與成就。而蕭照,也因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在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后世敬仰與傳頌的對象。
【簡介】蔣登峰,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臨江鎮蔣家灣人。農民。隴南市美協會員,隴南市民協會員,工藝美術大師。文縣美術家協會理事,文學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