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勝利距今已經過去了79年,這場起至九一八事變,終于密蘇里艦投降儀式的戰爭打了足足14年,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導致3500多萬中國軍民遭受傷亡。 戰爭也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形勢和歷史發展,讓中國人民的團結,抵抗意志空前高漲,國家凝聚力進一步加強。中國也因為這場戰爭實打實地獲得了合國公認的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而對于侵華戰爭中的日軍,自然也給中國軍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大眾認知中的日軍殘暴不仁,犯下了累累罪行。一方面,許多人也認為日本當時的確在軍力,國力上超過了中國,也正是因為中日兩國軍力,國力上的懸殊差距,很多人至今認為,中國在抗戰期間之所以打的慘,主要原因是因為日本“太強”。 ![]() 那么,日本當時真的很強嗎?中國之所以付出代價太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日本強不強? 二戰時期的日本是否強大,要看日本和誰比,比的是什么。 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日本本土的人口約為7800萬,如果加上其統治下的朝鮮半島,以及被割讓的臺灣等地,則人口超過一億。而在整個二戰之中,日本動員的兵力高達1000萬人,僅1945年被盟軍遣返回國者就有740萬,可見當時日本的戰爭機器效率很高。 而當時各參戰國中,控制區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僅有美,蘇,德,英,法,中加上日本這7個國家而已。且同時期除了蘇聯,其它國家的動員率都沒有日本高。 ![]() 日本戰前擁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是與軍事裝備相關的重工業基礎非常好。僅1937年,日本的鋼產量就達到了580萬噸,1943年巔峰時的產量更是有765萬噸。而同時期,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民營工業主要集中在食品,紡織等輕工業領域,中國1937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多噸,所需的各種工業品需要從海外進口。 再看軍隊的武器裝備。1937年時,日本在空中有2700多架飛機可以出動,直到1945年一共生產了6萬多架飛機,且一些如“零”式戰機還能在戰爭前期壓制美軍。而中國戰前只有600多架飛機,戰爭期間無法生產,只能靠盟國援助。 在地面上,日本常年在中國維持著一支人數在72萬至105萬人的中國派遣軍,和一支80萬人的關東軍。同時期的中國擁有400多萬人地面部隊,人數雖然比日軍更多,但武器裝備遠遠落后于有更強火力的日本。 ![]() 在海上,這種差距顯然更大,日本在二戰時顯然有比肩,甚至超過英國的海軍實力,在全球范圍內僅次于美國海軍。總之,在硬性的軍事實力上,日本的確比中國強很多。 而在地緣格局上,日本當時控制了朝鮮半島,臺灣,太平洋戰爭后又一度控制遠至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和東南亞的大片土地,對中國形成了海上全封鎖的態勢,逼得盟軍要給中國輸血也只能遠繞駝峰航線和滇緬公路,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也不如日本。 ![]() 但是,如果站在全球視角下來看,日本又并沒有那么強,甚至在許多領域中國是優勢更大。 比如,在地緣上,日本盡管對中國形成了海上封鎖,并占領了東部和中部大片土地。但日本本身也在全球范圍內面臨美,英,蘇的包圍。 日本的工業實力比中國強,但和美,蘇相比,則差距巨大。日本陸軍使用的武器,雖然比中國先進,但比起歐洲是英,德,蘇,以及亞太的美軍,也完全不是一個級別。戰爭后期已經普及了沖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的西方軍隊,要比依靠栓動步槍,連機槍都用的少的日軍火力更強。更別說盟軍還有大量比日軍更強的坦克,裝甲車,卡車和后勤體系。 ![]() 甚至于,中國還在兵力數量,國土縱深方面對日本有著巨大的優勢。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一階梯交界地帶的險要地勢和復雜的地理環境也成為了日本難以逾越的自然障礙,讓日軍無法快速滅亡中國。 且,通過中國遠征軍在印度受訓裝備西方武器后的一系列實戰效果可以表明,只要中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達到與日本差不多的水平,日軍便很難打得過中國軍隊。從這些角度上來看,日本又不是那么強。 那么,中國在戰場上屢次遭受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2,最大的問題在于自身 中國遭受慘重損失的主要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 第一,抗戰時中國軍隊的文化素質和訓練水平普遍低于日軍。 ![]() 日本非常重視國民教育,早在1868年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就普及了小學教育。1872年又進一步建立了普及至中學的全民教育。高等教育也躋身全球前列。而專業的軍事教育,也屬于亞洲第一,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方大量外國人前去學習。 相比之下,彼時的中國,文化教育嚴重落后,文盲率高達80%以上,士兵和軍官文化水平非常有限。 可別小看了文化教育對軍隊的作用,事實上,正是因為教育水平,尤其是數學水平不高,中國軍隊的訓練水平沒辦法得到提升,許多技術性兵種,如炮兵,工兵,通訊兵,飛行員等既缺乏人才儲備,上戰場執行命令的效率也遠不如日軍。日軍總是能因此憑借更高的兵員素質,以少量兵力撕開中國軍隊的防線,打出大缺口。中國的很多土地就是這么丟的。 第二,抗戰時,尤其是抗戰前中期中國各路抗日勢力內部不團結,很多人還保留著軍閥混戰的思維,不肯在抗戰中出全力。 ![]() 比如,山西軍閥閻錫山在晉省盤踞多年,他自然是不希望日本人打進山西的。因此,抗戰前期,閻錫山與八路軍合作非常緊密,在南口,忻口等一系列戰事中對日本也進行了堅決抵抗。 但等到1938年2月以后,隨著他在晉省地盤丟失大半,又看到共產黨在山西發展壯大,閻錫山便開始消極抗日,想繼續當山西王。于是,他制造了12月事變,進攻共產黨武裝,甚至私下接見日本媾和使者。 又比如,山東軍閥韓復榘統治魯省七年,他在抗戰之初堅決抵抗,在德州,桑園等地打得很激烈。然而,在1937年10月,韓復榘與馮玉祥麾下的展玉堂部打退偷渡黃河的日軍,即將有望乘勝追擊時,韓復榘卻命令部隊停滯不前,讓展玉堂的部隊不能追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韓復榘擔心自己的嫡系部隊在打仗時遭受了損失,沒法彌補。 后來他又在防守濟南,濟寧等一系列戰事中消極防守,導致山東大片土地短時間內丟給了日本。 ![]() 類似的情況層出不窮,即便是蔣介石這樣的“中央軍”,也總是希望能借助抗戰的大手,借日軍之手消滅雜牌軍,將其當成了政治武器。 第三,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抗戰期間,蔣,宋,陳,孔四大家族依然沒有忘記中飽私囊,他們不僅貪污公款,還將盟國送來的援助扣為私有,盟國派來的飛機,汽車也挪為私用。中國軍隊在前線常常面臨食不果腹,物資短缺的情況,而大后方卻一片鶯歌燕舞,不思進取。甚至于,國民黨軍的兵員數量也嚴重缺額。 以至于1944年抗戰即將結束之際,日軍依然能在4月至12月期間在北起河南中牟,鄭州,南至廣西崇左,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擊敗國民黨當局100萬大軍,拿下鄭州,洛陽,長沙,衡陽,桂林,南寧等在內的146座城市,完成其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略目標。這就是豫湘鄂桂大會戰。 ![]() 第四,中國的貧弱面貌是影響抗戰的重要原因。國家之間的戰爭,是調動參戰國的各種戰略資源進行博弈。越是到近現代,個人和小集團在國戰中的作用就越沒有那么明顯,國家的硬實力,尤其是財力物力就顯得越重要。畢竟,錢糧物資足夠豐富,牌面也就更大。國與國之間的對抗,終究還是要拼財力物力。 抗戰時的中國雖然地大人多,但長期以來積弱積貧,還是一個農業國。在這種環境下,中國民眾連吃飽穿暖都是問題,生活水平極為貧窮,中國政府的財政實力自然也遠遠不如日本。 ![]() 所幸的是,中國終究是在武漢會戰后把日軍攻勢遲滯住了,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支持中國抗戰,對中國進行了經濟,軍事上的輸血。而日本也被一時勝利沖昏了頭腦,不再將主要軍事資源全部投入中國,而是急著和美國開打,并隨著戰爭失利,將越來越多的戰爭資源消耗在太平洋戰場上,這一舉動無疑在客觀上減輕了中國的戰略壓力。 參考資料: 1,2017.1.11-海外網-十四年抗戰概念是什么 ,揭抗戰時間及依據 2,2021.7-現代出版社-太平洋戰爭.七.鉗形攻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