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也稱為“腦卒中”,是一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特點是突然發病和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中風的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日益突出,中風后偏癱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針刺是治療偏癱的重要療法,而如何辨證選穴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恢復。 中風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勞倦內傷、惱怒憂思、飽食飲酒、用力過度等因素導致痰熱內蘊、瘀血阻滯經脈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引起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蒙閉清竅,導致昏仆不遂。其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相關。病機有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多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治療原則是中經絡者醒腦調神、疏通經絡;中臟腑者醒腦開竅、啟閉固脫。 在臨床治療中風的過程中,頭針、體針常常結合使用。針刺肢體穴位刺激患肢,協調患肢主動肌和拮抗肌,通過神經傳導加強了對大腦病變部位及周邊組織的影響。結合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射區進行頭針治療,共同促進中樞神經的功能恢復,促進上下的溝通聯系,為肢體功能康復打下基礎。 在辨證取穴上,醒腦開竅用水溝、內關;化痰祛風用豐隆、風池;補腎平肝用太溪、太沖;補氣固脫用氣海、關元。這些方法被廣泛應用于中風治療,但在偏癱側肢體的選穴上往往存在不同觀點。 20世紀70年代,瑞典學者Brunnstrom提出著名的偏癱恢復六階段理論,包括弛緩期、輕度痙攣期、痙攣加劇期、痙攣減弱期、自主運動建立期和運動接近正常期(Ⅰ~Ⅵ)。每個階段患者經歷時間有差異,但基本按六階段演變。這是運動模式轉換過程,從低級中樞異常運動模式逐漸恢復到腦高級中樞控制正常模式。該理論是中風患者病情評估和治療方案制定的基礎,被醫學界廣泛采納,為針刺選穴提供指導。 患者中風后早期(軟癱期),即屬于Brunnstrom評定法的Ⅰ~Ⅱ期。表現為患肢肌力和肌張力低下,無隨意活動或者僅有極少的隨意活動,其肢體痿軟無力,屬于中醫的“痿證”。治療以平補陰陽氣血,疏通經絡。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內關、合谷、伏兔、血海、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其中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伏兔、足三里均屬手、足陽明經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旺則經脈暢,符合“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 ?石學敏教授的“醒腦開竅”針法對急性腦卒中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恢復有促進作用,其對中風早期更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降低致殘率。取以開竅啟閉、改善元神之府——大腦的生理功能為主的陰經穴和督脈穴,以內關、人中和三陰交為主穴,輔以極泉、尺澤和委中,以調達元神,平衡陰陽,沖和氣血,暢達經脈。極泉穴相當于臂叢刺激點,尺澤穴相當于橈神經刺激點,內關穴相當于正中神經刺激點,委中穴相當于脛神經刺激點,三陰交穴相當于隱神經刺激點,通過對上述神經的刺激,增強周圍神經到中樞的傳導,促進從大腦到外周神經通路的恢復,同時也提高了這些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收縮能力,達到增強肌力的作用。 隨著聯合反應、聯帶運動的出現,肌張力過度增高,病程進入痙攣期,即Brunnstrom評定法的Ⅲ~Ⅳ期。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狀態多表現為上肢屈肌群優勢的屈曲性痙攣,下肢伸肌群優勢的伸直性痙攣現象,這是由于大腦高級中樞喪失對隨意性運動的控制能力,形成低位中樞控制下的以痙攣為基礎的異常運動模式,即上肢內側屈肌張力增高,上肢呈攣縮屈曲狀,下肢外側伸肌張力增高,呈外旋過伸狀。從理論上講,此時治療的關鍵在于通過強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運動,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運動,協調和平衡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的張力,促進聯帶運動向分離運動轉化,抑制和控制痙攣,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 有研究表明,針刺非痙攣側穴位更有利于緩解肌痙攣狀態。對上肢而言,上肢內側肌肉以屈曲功能為主,外側肌肉以伸展功能為主,強化上肢伸肌、拮抗上肢屈肌相對容易做到。對處于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狀態的患者針刺取穴多選取位于上肢伸肌部位的穴位,如天井、清冷淵(肱三頭肌部);肩貞、臑俞、天宗(三角肌后束、岡下肌部);曲池、手三里、上廉(前臂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拇長展肌部)。 但對下肢而言,不管是大腿部還是小腿部肌肉,因走行分布特點其發揮的作用不同,甚至具備屈曲和伸展兩種作用。股四頭肌以伸膝關節作用為主,同時具有屈髖關節作用;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有伸髖和屈膝的作用;脛骨前肌的作用是背屈踝關節,但同時使足內翻;腓骨長肌、腓骨短肌使足外翻,但同時跖屈踝關節;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屈膝關節,但跖屈踝關節;僅有縫匠肌和趾長伸肌有單一的屈曲功能,即縫匠肌的屈髖關節和屈膝關節,趾長伸肌的背屈踝關節的作用。若單從屈曲髖、膝關節和背屈踝關節而言,應選取血海與箕門之間的縫降肌刺激點和足第2~5趾間的八風穴(趾長伸肌刺激點)。同時配合屈曲作用相對明顯的承扶、殷門(股二頭肌部)和陽陵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部)。大多醫家在痙攣性偏癱的下肢治療選穴也為足少陽經、足太陽經經穴。 臨床中也發現,許多醫家運用內關穴、三陰交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狀態。內關穴直接刺激手臂屈肌,三陰交穴刺激小腿伸肌,治療周期結束后發現對痙攣性癱瘓同樣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這也證明了任何疼痛刺激(包括針刺)都會引起屈、伸肌的回縮反應,不管針刺穴位是在屈肌或者伸肌上,都會表現出屈肌和伸肌的痙攣,表現強度可能有所不同。同時說明單純用調整主動肌和拮抗肌關系的理論不能完全解釋針刺的治療作用。 現代醫學的神經康復技術如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運動再學習法等在偏癱恢復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彌補了中醫療法的不足。比如Bobath康復訓練主要通過強化正常運動模式,使中風患者偏癱側肢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進一步擴大,抑制痙攣和糾正錯誤運動模式,持續訓練可使被破壞的反射重建,從而引出基本運動模式以及肢體正常姿勢,促進中風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可以說,針刺方法給肌肉、神經和大腦以興奮,神經康復技術使興奮了的肌肉、神經走入了正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