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湘菜149 桐溪寺食齋飯 今天是我的生日,老同事陳順澤發(fā)信息來,約我去湘江西岸的桐溪寺吃齋飯。我很是樂意,用這種方式過生日,蠻有意思的。 我與桐溪寺算是有緣。好些年前,我第一次去長沙南郊坪塘桐溪村境內(nèi)的伏龍山,拜謁太太的先祖曾文正公曾國藩的陵寢,就聽人說過,山下曾有一個古剎,在那個特殊年代被毀了。當(dāng)然被毀的還有曾文正公的陵寢,那時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墓和幾根斜歪的石柱。我每每陪朋友去這里,好不傷感。 過了幾年后的一個大年初二,我和太太帶著孫子又去拜謁曾文正公陵寢,看到山下正在興建一座廟宇,看報紙才知道是在重建以前叫做桐溪寺的大廟。 這桐溪寺,初為唐代振郎禪師創(chuàng)建。據(jù)《五燈會元》記載,振郎禪師屬禪宗青原系下二世,五十來歲進(jìn)入古長沙城,看見伏龍山后桐林茂密、山前流水潺潺,感覺是不可多得的修行寶地,千辛萬苦建起了桐溪寺的前身興國寺,后世多次重修,環(huán)境清幽而雅致。曾文正公生前選定名剎后面的伏龍山為自己的歸宿地。 可惜的是,十年浩 劫期間,古剎與后山的墓地一同被毀,只留下兩棵百年羅漢松和一棵白果樹。2005年,在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容禪法師帶領(lǐng)僧人和信眾開始桐溪寺的復(fù)建工作。重建之后的桐溪寺氣勢恢宏,與曾文正公墓融為一體,成為大王山旅游區(qū)和湘軍文化園的一部分。 今天游桐溪寺,事先按照規(guī)矩報餐,專為齋飯而來。正午時分,僧人擊鼓鳴鐘,我們循聲進(jìn)入齋堂。一眾游客與僧人、居士等在三排長條桌前靜坐等候,每個人的面前擺了兩只瓷碗,一雙竹筷,還有一片哈密瓜。在前面一排就座的是容禪法師等幾位身著袈裟的僧人。我們坐第二排,第三排大概是常來寺院做義工的居士。 食齋飯前有個簡短的儀式。梵樂響起,一位僧人手持法器在菩薩前鞠躬作揖,口中念念有詞,繼而繞齋堂一小圈,才回到他自己的位置。 幾個義工這才開始沿著長條桌給每個人的瓷碗里分發(fā)飯菜。 今天的齋飯是白米飯,每人一勺。接著是齋菜,分別是炒青椒、炒豆角、炒莧菜和燒茄子、燒豆腐。分好飯菜后,人們才開始拿起筷子就餐。義工們還會再次給每個人添飯菜,如果需要添加或是不需要,做個手勢即可。最后一道是花生絲瓜湯,香噴噴的,頗有鮮味。整個齋堂靜悄悄的,大家都不說話,慢慢享受可口的飯菜,幾乎每個人都吃個精光。 僧人們吃完以后,將兩個瓷碗疊放,筷子整齊地擺在旁邊,然后起身離席。我們也學(xué)著他們的樣子,擺好碗筷靜靜地離開。 我走南闖北多年,在杭州靈隱寺、香港大嶼山、南岳祝圣寺和長沙開福寺、洪山寺等處吃過齋飯,還去過湘江世紀(jì)城的“何為素食”餐館,各有風(fēng)味。記得在祝圣寺是一次佛家宴會,菜肴比較講究,看上去像扣肉、雜燴、蒸魚,用的都是素菜原料。住持給各種素菜取了好聽的名字,有“魚”有“肉”,辣椒名謂“無所謂”,很有特色。但那是場面上的事兒,不是一般僧人和信眾的吃食。而靈隱寺、大嶼山、開福寺的齋飯,已經(jīng)成了一個旅游項目,凡人俗客圖個新鮮罷了。 洪山寺的住持增慧和桐溪寺的住持容禪是朋友,在這里吃的就是普普通通的齋飯,不搞什么花樣,原汁原味,更感覺親切。 這些年來,素食者越來越多,素食人群趨于年輕化。許多人選擇去寺廟就餐,素食并不是一種宗教和教條。選擇素食或許是選擇了一種有益于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愛護(hù)環(huán)境、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飲食習(xí)慣,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一種生活方式。 齋飯自然比不得大魚大肉的宴席那么豐盛,但可口,實在,果腹,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這個生日宴,終生難忘。 作者張效雄,記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陰人,生長于國營汨羅江農(nóng)場(現(xiàn)岳陽市屈原區(qū))。湘潭大學(xué)1977級學(xué)生。湖南日報社高級編輯,集團(tuán)原副總經(jīng)理。湖南省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新聞閱評專家。代表作:長篇小說《風(fēng)起》,散文集《尋覓天籟》、隨筆集《蓉園筆記》,論文集《新聞文化隨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