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由于國民黨蔣介石的叛變和共產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領導而失敗了,湘鄂西工農群眾運動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 血腥鎮壓,許多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慘遭殺害,革命形勢十分危急。但 是革命斗爭并未因此而終止,農村中保留下來的共產黨員和群眾中的積 極分子,由公開轉為秘密活動。城市里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知識分子也 逐步轉到了農村。他們密切結合起來,頑強地領導著革命群眾,堅持斗爭。 中國共產黨為挽救中國革命,于1927年8月7日召開了中央緊急會 議,結束了右傾機會主義領導,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并且號召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根據八七會議的精神,中共湖南、湖北省委制定了兩湖暴動計劃,確定以農民起義為中心,組織革命武裝,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 為了準備暴動,湘鄂西地區的特委在工作基礎較好的縣,大力恢復、 整理了當地的黨和革命群眾組織;在黨員和革命群眾中傳達了省委的暴動計劃,進行了武裝起義的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組織精干人員成立暴動隊或游擊隊,收集和添購槍支彈藥;同時,加強了瓦解敵軍的工作。 由于敵人瘋狂實行白色恐怖,有些縣的黨組織遭受敵人破壞,難以及時恢復,因而湘鄂西各特區的暴動沒有按預定計劃同時發動而是陸續 舉行的。從1927年9月開始,有近20個縣先后暴動,持續時間達半年之久,中間經歷了秋收起義和舊歷年關暴動兩個高潮。 1927年9月10日,中共鄂中特委和沔陽縣委組織少數秘密武裝配合農民,在沔陽南部的戴家場,捕殺了罪大惡極的土豪。接著沔陽東部、 沔陽西部和沔陽、監利交界地區也掀起了暴動。暴動群眾成批地處決豪紳、惡霸和反動官吏,分配他們的財產,焚毀田契,群眾組織很快恢復和發展起來,黨的秘密武裝也迅速擴大,建立了游擊隊。在沔西的段家灣、新溝壩、拖船埠一帶形成了一個斗爭比較深入、群眾工作基礎較好的 地區。11月下旬,游擊隊以一部潛入沔陽縣城, 一部在城外發動手持刀矛的農民,里應外合,攻克了縣城,消滅了團防,鎮壓了反動縣長和一 些土豪劣紳,并從監獄中救出了沔陽縣委書記婁敏修等數十人。隨后, 游擊隊撤離縣城轉到沔西地區,在當地起義農民和敵軍工作者的配合下, 襲擊了監利縣的新溝嘴,全殲當地團防,繳槍60余支。此時,游擊隊擴大到200余人,有槍80余支,成為鄂中特委領導的主要武裝力量。 9月,公安縣委楊永祥、樊學賜領導的農民武裝及部分團防武裝, 以及由澧州來到公安的鄒資生領導的農民武裝,會同縣屬六、七兩區的 300余名農協會員發動了武裝暴動。9月下旬襲擊了江陵商業要鎮彌陀寺,消滅團防一部,將繳獲的大量財物分給貧苦農民。接著又占領了公 安縣城及其周圍的廣大鄉村,展開了抗租、抗糧和打倒土豪劣紳、取消苛捐雜稅的群眾斗爭。駐守沙市的國民黨軍第2軍魯滌平部不敢貿然行 動,直至李、唐軍閥戰爭結束,桂系軍閥控制了局勢后,才于1927年底 開始進攻。面對強敵進犯,暴動武裝退出了縣城,在以陳祠橋為中心的 六、 七兩區,依靠有利的群眾和地形條件繼續堅持斗爭。這支武裝以后編成了鄂西特委領導的游擊隊。 除沔陽和公安暴動外,秋收起義期間,相繼舉行暴動的還有華容、 石首、當陽、荊門、棗陽、天門、漢川等縣。在這些暴動中,又組成了 幾支人數較少的游擊隊,如李兆龍、吳仙洲領導的石首中心縣委的游擊隊,程克純領導的棗陽游擊隊,等等。 在秋收起義快要結束的時候,兩湖省委又于1928年初組織了年關暴動。咸豐、宣恩、慈利、石門、長陽、松滋、江陵、石首、南縣、華容、 監利等縣,都發動了不同規模的群眾斗爭,其中監利、華容、石首一帶的暴動,由于有周逸群、賀龍參加領導,取得了較大的勝利。 南昌暴動失敗后,周逸群、賀龍轉到了上海,中共中央決定由他們 組成湘西北特委,去湘西北地區組織工農武裝,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下旬,周、賀等路過監利縣境首先找到了由賀龍的堂弟、原南昌起義時第20軍的師長、共產黨員賀錦齋領導的一支 游擊隊,隨后又與石首中心縣委和鄂中特委取得了聯系,決定參加他們 正在組織的年關暴動,集中幾支游擊隊,給反動派以有力的打擊。1月 底,吳仙洲領導的石首游擊隊和蕭仁谷領導的鄂中游擊隊,先后同賀錦 齋領導的游擊隊在監利的下車灣會合。這3支游擊隊共有500余人、300 多支槍,編成3個大隊,打起了49路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在周逸群、賀 龍的領導下,經過10多天的連續戰斗,攻克了上車灣、朱河、磚橋、長崗廟、調弦口等市鎮,消滅了多股團防和土匪武裝,繳槍100余支,并鎮壓了一批土豪劣紳,有力地配合了南縣、華容、石首、江陵、公安、 監利、沔陽等縣的暴動。在這些暴動中又組成了陳香波領導的江陵游擊 隊和屈陽春領導的另一支石首游擊隊。2月中旬,49路工農革命軍進攻監利縣城,因為守軍在革命軍進攻前夕突然增加了兵力,未能攻克。 攻打監利縣城失利后,周逸群、賀龍召集有關領導人在石首縣焦山河舉行會議,研究繼續暴動的問題。會上,對于行動方針是上山(去湘鄂邊)還是下湖(留在洪湖地區)有不同意見。有人提出周逸群、賀龍等宜留在鄂西堅持斗爭。各路游擊武裝多系本縣農民組成, 一些人不愿遠離鄉土,加之集中起來攻打監利沒有得手, 一些游擊隊領導也主張分散回本地區開展武裝斗爭。周、賀在上海時,中央曾明確指示組成湘西北特委到湘鄂邊開辟工作。指出在鄂西(指洪湖地區)建碉堡、搞寨子的辦法行不通,不如依山建軍再向平原發展。有鑒于此,會議決定把所有部隊交給石首中心縣委和鄂中特委,周、賀等10余位同志前往湘西北完成中央賦予的任務,在湘西北地區組織武裝,展開暴動。 湘鄂西地區持續了半年的武裝暴動,給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以有力反擊,堅定了群眾的革命意志,鼓舞了他們的斗爭精神,有些縣的黨和群眾組織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開辟了幾塊群眾工作基礎較好的區域,建立了幾支游擊隊,取得了武裝斗爭的初步經驗,為進一步開展土地革命、組織工農紅軍、建立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然而,由于當時湘鄂西地區的黨組織還缺乏斗爭經驗,由于黨員和群眾對敵人的瘋狂屠殺懷有急切的復仇情緒,在暴動后期又受到了“左” 傾盲動主義的影響,因而,也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主要是:沒有很 好地根據各地敵我力量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斗爭方法,在一些黨和群眾工作基礎比較薄弱的縣份,也冒險發起暴動,使得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一點革命力量,遭到敵人的摧殘;在暴動中采取了一些過“左”的 做法,忽視分化敵人、爭取中間階層的工作,對土豪劣紳、地主及其家 屬殺戮過多,對其房屋燒毀過多,波及某些農民的生命財產,因而產生 了一些不利的影響;有些縣份沒有隨著游擊戰爭的開展,相應地發動和組織群眾,擴大游擊區,使游擊隊難以得到廣闊的回旋空間與有力的群眾支持;加之革命武裝還不會靈活地運用游擊戰術,以致當敵人大舉反撲時,往往應付不當,遭受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