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 益腎堅骨湯(湯承祖) [組成] 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12克菟絲子 12克 狗脊12克 川斷12克 川芎12克雞血藤30克葛 根12克 [功效] 益腎養血,和絡止痛。 [主治] 頸椎、胸椎、腰椎增生、上肢麻痛,脊柱活動欠利 者。 [用法] 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服一次。 . [方解] 方中黃芪,、為益氣之要藥,能擴張血管改善血行; 補骨脂補腎壯陽,骨碎補補腎續傷;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狗脊 補肝腎強腰脊;川斷補肝腎,強筋骨而鎮痛,甘杞子滋陰外血兼 能益氣溫陽,上藥共奏益氣補腎之功;干地黃滋陰降火;當歸補 血活血,可修復創傷;白芍柔肝止痛,養血歙陰;川芎活血化瘀, 搜風止痛;雞血藤行血補血,通經活絡,為療腰腿疼痛、肢體麻 木之品,上藥共奏養血和絡之效;葛根解肌止痛。諸藥合伍,益 腎養血,和絡止痛。 [加減] 使用本方時,如夾濕者加蒼術12克;寒濕者加制 川I烏10克,川桂枝10克。 [按語] 頸、胸、腰椎增生,好發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 人,現代醫學稱之為頸、胸、腰椎退行性病變。人體關節和附近 的軟組織及血管到一定年令會逐漸老化,產生解剖上和生理上的 變化,由于日常活動時受損傷,逐漸出現骨贅增生和軟骨下骨硬 化。頸、胸椎的增生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頸肩 臂疼痛和手指麻木等;胸、腰椎的增生,可引腰腿疼痛,麻木、活 動受限,甚至偏癱或全癱。之所以會發生增生,中醫學認為系肝 腎虛損所致?!秲冉洝吩疲骸案沃鹘?、藏血”,“腎主骨,生髓’’, “五八腎氣衰”。因此,人步入中年以后,肝血腎精衰少,骨髓生 化乏源,不能濡養筋骨,故出現骨筋痿弱而發生退行性病變?!峨y 經、三十九難》云“督之為憊,脊強而厥”,頸、胸、腰椎正位于 督脈經絡循行線上,髓精不足,督脈失養亦可導致頸、胸、腰柱 發生退行性病變;肝腎素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亦乘虛侵襲,流 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脊柱附近的筋骨關節肌肉及 腰背神經支配的肢體出現酸、重、痛、麻和活動受限。湯氏集60 余年臨床經驗,自擬“益腎堅骨湯”是針對脊椎增生活動欠利、上 肢麻痛而設的一首良方,具有補肝腎,益精髓,益氣血,通絡止 痛之力,以治本為主,標本兼顧,是療效較著的經驗之方。 頸椎病、骨質增生 頸椎方(馬瑞寅) [組成] 紫貝齒30克(先煎) 磁石30克(先煎) 粉葛 根15克炒白芍15克絲瓜絡15克炙甘草9克 [功效] 緩急舒筋,平肝通絡。 [主治] 頸椎病脊髓型,臨床表現為四肢放射性疼痛、麻木、 活動牽強、兩側錐體束征為主。 [用法] 日一劑,先將紫貝齒、磁石煮半小時,再納入諸藥 共煎。日服二次。 [方解] 方中芍藥、甘草甘能緩急,配合葛根解肌松筋,可 以緩和肌肉緊張;重用絲瓜絡以引經通絡;紫貝齒、磁石是平肝 重鎮,和上藥同用能起到加強藥效的功能。 [按語] 頸椎病脊髓型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脊椎X片 可見各種陽性改變,但和臨床癥狀,不成正比。運用“頸椎方”治 療,均在短期內獲得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的顯效。 ' [典型病例] 邊××',男,46歲。 ' 患者于1979年2月lo日早晨醒來時,突然發現右側耳聾,當 時手表放在耳上聽不出。4天后出現房屋旋轉,但無耳鳴。2月24 日起出現走路不穩,雙腳發硬,走平地一不小心也跌交,故走路 需人扶持。神經系統檢查:顱神經陰性。眼底陰性,雙眼有水平 震顫。頸軟,四肢肌張力增高。雙上肢霍夫曼氏征陽性,及巴彬 斯基氏征陽性。雙下肢膝放射亢進,踝陣攣陽性,羅索里摩氏征 陽性。脊椎X片見頸5、6、-7椎間孔狹窄,頸5、6、7后緣骨質 增生。擬診:頸椎病脊髓型:椎一基底動脈型。服用“脊椎方”, 兩周后各種癥狀明顯改善。連服30帖后癥狀消失,能獨自騎自行 車上街,恢復正常工作。 腰椎管狹窄癥 通脈活血湯(李同生) [組成] 當歸9克黃芪18克丹參18克澤蘭葉9克 赤芍9克杜仲9克金毛狗脊12克鹿角片18克,地龍9克 蘇木9克 [功效] 通督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 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急慢性腰腿疼痛,間歇 性跛行遷延不愈,腰脊椎過伸試驗陽性、相應神經節段的肌力及 感覺減退,跟腱、膝腱反射改變,二便障礙,馬鞍區麻木。中醫 辨證屬腎精虧乏、痹阻督脈者。 [用法] 將鹿角片另包,先煎30分鐘,再分諸藥共煎,沸 后文火煎50分鐘,每日1劑藥,每劑藥分兩次煎服,每服150毫 升左右,飯后兩小時溫服。服藥過程中停止用其它中西藥物。手 法及其它治療方法,臥硬板床休息,每日臥床時間為16小時以上。 [方解] 方中當歸、黃芪補氣生血,為“饑因勞疫”所設。 丹參去瘀生新,行而不破;赤芍祛瘀止痛。,常與當歸黃芪相伍行 瘀血滯,發散內外之風氣;地龍走血分,能通血脈,利關節,消 瘀滯,療痹痛。以上諸藥均有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之功效。鹿角 益腎、行血消腫;杜仲溫腎助陽、益精補髓、強筋壯骨;狗脊補 腎壯腰、祛風定痛,此三味皆有填補奇經,壯腰益腎之力。綜觀 全方,可收補益肝腎,通督活血功效。 [加減] 本方用於腎精虧乏,痹阻督脈者,若下肢痹頑痿廢, 麻木疼痛甚者加牛膝9克、木瓜9克、五加皮9克;兼有舌苔白 膩,脈濡緩,口渴不欲飲,怠倦困乏,濕重者,酌加萆薢9克、蒼 術9克、防已9克;兼有口渴欲飲,舌紅少苔,脈弦細,面色紅 赤,陰虛火旺者,酌加炙黃柏9克、生地9克瀉火堅陰、滋養肝 腎;疼痛甚者加烏藥9克、元胡9克、廣三七5克活血祛瘀鎮痛; 兼有風濕,游走竄痛,痛無定處,頑麻不仁者,酌加威靈仙9克, 防風6克、秦艽9克、羌活9克。 [按語] 本方系李氏骨傷科祖傳驗方,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的 基本方,多種腰腿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3橫突綜合征,慢 性腰肌勞損等都可使用。 [典型案例] 魯某、男、48歲,湖北省應城縣商業局干部。 初診1982年4月18日,患者腰腿疼痛年余,加重半月,行 約10步須彎腰下蹲1次,蹲位休息5秒左右,癥狀可緩解,有慢 性勞損史。曾到某醫院就診,診斷為腰腿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癥。 住院半年,經用針灸、理療、全麻、下重手法推拿等治療罔效。動 員其手術治療,因患者對手術治療顧慮頗多,經人介紹予1982年 4月18日請李氏診治。檢查:體實氣壯、腰脊椎側彎,腰椎過伸 試驗( ),左大拇趾背伸肌力差,馬鞍區麻木感,左下肢直腿抬 高試驗( ),加強試驗( )。患者I=l渴喜飲,腰腿部針刺樣竄 痛,CT檢查提示為腰椎管狹窄癥。治療:通脈活血湯去赤芍,加 烏藥9克、廣三七4克、木瓜9克,每天1劑,囑臥硬板床休息。 用藥30余劑,患者諸癥向愈,續用本方90劑,煎服以資鞏固。1 年后隨訪患者已完全恢復工作,無何不適。 外傷腰痛 腰痛二號驗方(石仰山) (組成] 川楝子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 陳皮10 克元胡12克當歸10克丹參12克 白芥子10克制草烏 10克桑寄生12克狗脊12克 [功效] 行氣止痛,活血祛瘀。 [主治); 氣滯血瘀型腰痛。常見于跌打挫閃損傷腰部,使惡 血留于經脈之中發生的腰痛,癥候特點為腰部痛脹,痛處拒按,轉 側俯仰不利,局部可伴有腫脹等癥。 ' [用法] 日服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方解] 石先生認為:一切損傷的病理變化無不與氣血相 關。故對此類腰痛,主張從氣血立論治之,提出宜氣血兼顧,以 氣為主,以血為先的治療原則。方中用川楝子、香附、元胡、桃 仁、丹參等活血化瘀,配以制草烏通暢太陽督脈陽氣,以助行氣 活血,狗脊、桑寄生以固真氣之損。白芥子的運用,為其用藥之 妙,因氣滯血瘀,腎氣不利,可能會引起津氣凝聚不暢,與氣血 相互結滯,白芥子不但能夠通導行氣,更能開結宣滯,從而增強 了治療效力。 [按語] 損傷性腰痛損傷腰部或附近經絡,致經脈瘀阻 而腰痛,病之初多為氣滯血瘀,每用此方多獲良效。若病程延久, 反復發作,即所謂“久病及腎”,則需溫腎補虛為治療原則。 軟組織挫傷 牛蒡子湯(石仰山) (組成] 牛蒡子9克 白僵蠶9克 白蒺藜9克 獨活9 克秦艽9克半夏9克白芷9克桑枝12克 (功效] 宣通氣血,祛風逐濕,溫經止痛。 [主治] 各種新發或陳舊性軟組織挫傷。證見周身四肢、頸 肩腰骶麻痹酸痛,牽強掣痛或早期筋膜損傷,筋結筋塊或骨骱宿 傷,關節不利。 [用法] 日一劑,水煎二次,取汁300毫升,早晚分服。 (方解] 方用牛蒡子辛寒滑利,通行十二經絡,宣肺利氣, 豁痰消腫。白僵蠶辛平宣化,消痰散結而和氣血,為厥陰肝經之 藥。二味合用,宣滯破結,善搜經絡頑痰濁邪,是為主藥;助以 秦艽之辛寒,獨活之辛溫,和血舒筋、通達周身,透陽明之濕熱、 理少陰之伏風。更伍用白芷之辛溫,芳香通竅、活血破瘀、化濕 排膿而生新;半夏之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腫而和胃。復使以 白蒺藜之辛溫,疏肝風、行氣血且散瘀結。桑枝功能養筋透絡,祛 風濕而利關節。全方以辛取勝,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 導其壅滯;寒溫兼用,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風逐濕之力尤捷。 [加減] 本方的加減運用注意以下兩點:(1)視風、寒、濕 之偏勝,加減取舍。寒濕甚者,合麻桂溫經湯加減,或加制草烏 以溫經通陽;風濕盛者,加羌活、防風、煨天麻以泄風燥濕;痰 濕內阻、胸痞脘脹苔厚膩者,可入平胃散、陳膽星、瓜蔞、薤白; 若漸有化熱之象,除去半夏、白芷,加忍冬藤、焦山梔以清泄;頑 痰膠固或痰瘀互結,酌選丹皮、赤芍、紅花、炙甲片、片姜黃;欲 和胃氣,則取木香、蔻仁、建神曲。(2)根據陰陽氣血偏衰的不 同見證,配合相應方藥?!吨T病源候論》指出:“肝主筋而藏血,腎 主骨而生髓;虛勞損血耗髓,故傷筋骨也。”又說:“血不能榮養 于筋,使筋氣極虛,又寒邪所侵,故筋攣也?!比舾紊傺B,失其 調達濡筋之能,則應入當歸、生地、白芍、首烏、牛膝、桑寄生 等養血柔肝、榮筋和絡之藥;若氣陽不充,脾不化濕,聚而生痰 者,又當配伍參,芪、術等益氣化濕、養筋安絡;若腎陽不足、火 不化氣者,則取鹿角、仙靈脾、石楠葉以助陽溫經、健筋通絡;若 氣血因筋絡瘀阻失其流暢者,’又宜相機選用舒筋活絡之品;若病 已損及元陽,當宗調中保元湯出入施治。 [按語] 常謂:傷科疾病,無論病位是在經絡、皮肉、筋骨, 其發病機理以及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總離不開氣血。牛蒡子湯就 是基于此理結合臨證體驗,發展成為傷科內治的代表方劑。體現 了石氏傷科的特點。 [典型病例] 楊××,男,10歲。 傾跌挫傷,右髖關節酸脹疼痛,跛行,履地艱難,右腹股溝 處明顯壓痛。曾于某醫院診治旬余,攝片未見骨質病變。苔薄白, 脈弦微滑。風痰互阻,經脈氣血凝滯。治以疏風化痰、活血通絡。 處方:炒牛蒡9克、炙僵蠶9克、獨活9克、桑枝12克、赤芍9 克、當歸9克、牛膝9克、忍冬藤12克、威靈仙12克、紅花4。5 克、地龍9克、青皮4.5克、陳皮4.5克。服藥三劑后,右髖關 節脹痛減輕,行走尚覺牽制。繼進原方三劑而愈。 痔瘡 消痔飲(彭顯光) (組成) 朱砂蓮15克草決明20克煅牡蠣15克馬勃 15克黃柏15克甘草6克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軟堅收斂,消腫止痛。 (用法) 布包馬勃與它藥同煎30分鐘,去渣留汁內服,每 日3次,每次約160毫升。 [方解] 方中朱砂蓮昧苦辛性寒,清火消脹,散血止痛,既 能收瘡止痛,亦有抑菌殺菌作用;草決明甘苦寒,善能降泄壅滯 以通腑道,清利軟堅而潤腸燥;煅牡蠣有收斂固澀之功效;馬勃 具收欲止血之作用;黃柏清熱燥濕,清火解毒;甘草清熱解毒,緩 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軟堅收 瘡,消腫止痛之功。 [加減] 如便血嚴重者可加槐角24、地榆30克;紅腫痛劇 加黃芩10克、黃連10克、黃柏15克;小便不利加茯苓15克、木 通6克、車前草15克;虛證便秘加火麻仁30克、生地15克、杏 仁10克、郁李仁5克;實證便秘加熟大黃15克、枳實9克;伴 氣虛痔核脫出者可加黃芪30克、潞黨參15克、升麻15克、柴胡 15克;血虛加熟地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阿膠10克 [按語] 彭氏認為,內痔的病因以臟腑本虛為主,在各種誘 因的影響下,如七情過度、飲食不節、便秘、痢疾,久坐以及負 重,竭力運行等均可使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足,濕熱內生,下 趨大腸,血脈不行,筋脈橫解而成痔。用清熱解毒,活血止血,軟 堅收斂,消腫止痛的消痔飲內服,意在消除痔靜脈的擴張和瘀血 促使痔核萎縮而痊愈。 [典型案例) 患者朱某,男,49歲,工人。 因間歇性大便時肛門射血伴肛門腫物脫出8年,加重2年,于 1989年8月13.日初診。患者8年前,無明顯誘因大便時滴鮮血, 伴腫物突出,脫出物便后能自行回納肛內。近兩年出血加重,呈 噴射狀,便后多次暈倒,肛內突出物需用手按壓方可還解,曾在 他院用止血藥等治療,效果不佳。伴有口苦咽干,胃脘痞滿,食 少便秘,肛門灼痛,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數。檢查: 齒線處1—3點、4—6點、9一ll點各有2X 1、7.2×1.42×lcm大 小的紅色囊狀物脫出于肛外,頂端有散在出血點。證屬Ⅱ型內痔, 濕熱型。治以清熱除濕,消痔止血通便之法,予消痔飲加黃連10 克、黃芩15克、槐角20克、地榆30克、熟大黃30克、枳實12 克、茯苓15克,服藥四劑后血止、口苦咽干、胃脘痞滿等癥狀消 失,二便通暢,舌質淡,苔微黃,脈細數。用上方去黃連、黃芩、 熟大黃、枳實、加黃芪20克、當歸12克、大棗4枚,服藥14天 查:痔核明顯縮小無脫出,僅見6點、11點分別有0.9X 0.9、0.4 ×o.4cm大小的內痔。繼服藥32天再檢查,痔核已全部萎縮。追 蹤一年無復發。 乳腺增生 消癖湯(王玉章) [組成) 當歸10克香附10克女貞子10克仙靈脾15 克 白芍10克郁金10克菟絲子15克雞血藤30克柴胡 10克首烏藤30克旱蓮草10克 [功效] 舒肝安神、健脾補腎、養血調經。 [主治] 肝郁、脾虛、腎虧而引起的乳腺增生及由此導致的 月經不調,心神不安。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方解] 王氏集先輩之名言,采眾家之專長,加上自己多年 反復的臨床實踐,認為本病致病之因除思虛傷脾,脾虛水濕不運, 聚而成核,或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郁為患之外,多與沖任不 調有關。故王氏治之,多主張疏肝解郁,理氣散結,益陰安神,調 理沖任,攻補兼施而取效。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利 氣止痛;雞血藤、首烏藤養血活血,安神通絡;女貞子、旱蓮草 滋補肝腎之陰;仙靈脾、菟絲子溫陽化陰,使陰陽互濟,沖任調 理。上述藥物系多年來王氏通過臨床實踐,從具有相同功效的多 種藥物中精心篩選而來。 [加減) 凡30'-'40歲婦女,常伴有月經失調,不孕癥或流 產史,其雙側乳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腫塊,質韌.不堅,常同時或 相繼發生。其形態或圓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某一象限。腫 塊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不與皮膚粘連,推之移動。在月經前3~ 4天,疼痛加重,腫塊腫大。經后疼痛減輕或消失,腫物縮小者可 使用本方。如肝郁氣滯盛者,可酌加元胡、川楝子、青皮、桔核 (葉)等;氣滯盛者,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等;痰濕盛者, 加白芥子、瓜蔞、夏枯草、半夏等。 (按語] 乳腺增生病是一種常見的乳房非炎癥性疾病。發生 於青春期婦女,多為乳房小葉增生;發生於哺乳后期者,多為乳 腺導管增生;發生於更年期婦女,多為乳房囊性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有癌變的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須每隔3~6 個月隨診病人,予以詳細的復查,進行動態觀察。若腫塊位於乳 房的外上方,惡變的可能性大,須做病理切片。 [典型案例] 劉某,女,28歲,職工。初診:1984年4月 13日。 兩乳房結塊已4年多。開始較小,后逐漸長大,月經來前脹 痛,腫塊變硬,經凈則軟。月經不調,量多色紫,且伴有腹痛,有 時胸悶脅痛,胃納不香,大便干。檢查:人體瘦,面白顴紅,兩 乳房均有結塊約有4×5厘米大小,邊界不清,質地不硬,尚光滑 無結節,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推之可以活動,苔薄舌紅,脈象弦 細。適逢經臨,乳房脹痛,結塊增大,此肝郁失于疏泄,氣滯血 行不暢,擬疏肝理氣為主,活血調經為輔。處方:柴胡10克香 附10克 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郁金10克瓜蔞12克 生山楂12克紅花6克五劑,水煎服。 二診:4月18日。藥后脹痛減輕,經行也暢,大便正常,結 塊變軟,唯腰酸肢軟,神疲乏力,苔薄舌紅,脈濡細,屬肝郁脾 弱。前方去瓜蔞,加黨參12克、白術10克,五劑。 三診:兩乳結塊依然,已不脹痛,但腰部酸楚,白帶增多,納 差,體倦思睡,苔薄舌淡,脈細,肝脾兩虧,沖任失調,擬疏肝 健脾,調理沖任。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 黨參12克白術10克仙靈脾15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0 克旱蓮草10克雞血藤20克首烏藤20克桔葉核各10克 七劑 囑其經前服初診方,經凈服三診方。5個多月結塊消失,月經 正常,身體亦健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