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根湯治療發燒(張淑珍供方) 白菜根破成四半 芹菜根(注:老芹菜、不是香芹) 香菜根 大蔥跟(注:一寸左右的蔥白) 老黃姜(拍碎) 一起煮水喝,兩碗半水熬成一碗,熬完放溫用紗布過濾后飲用(小孩飲用可加冰糖) 夜里咳嗽厲害加上茄子跟一起煮,要出透汗,不能洗澡 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1.止咳定喘湯(俞慎初) [組成] 蜜麻黃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蘇子10 克 白芥子6克葶藶子6克(布包) 蜜款冬6克蜜橘紅5 克結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功能] 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主治]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輕度肺氣腫。尤對 風寒咳喘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 咳喘的發病,每因感受外邪引起。肺主皮毛,為五 臟六腑之華蓋,外邪襲表首先犯肺,致清肅失司;若觸動內蘊痰 濁,痰阻氣逆,肺失宣降,從而因痰而咳,因咳而喘,咳喘并見。 臨床上除了出現反復咳嗽外,且伴有呼吸急促,氣喘痰鳴。治療 方面,以止咳定喘湯從宣肺祛痰入手,方中麻、杏、草(三拗 湯)辛溫散邪,宣肺平喘;葶藶子、紫蘇子、白芥子三味是取三 子養親湯降氣消痰之意。然而俞氏臨床上常用葶藶子易原方中的 萊菔子,旨在增強該方降氣消痰平喘之效,與三拗湯配合,一開 一降,療效益彰。古人認為葶藶子是瀉肺的峻品,不能輕易使用, 但俞氏常與白芥子、紫蘇子配合治療痰多咳喘癥,每獲良效,亦 來發現有任何副作用。方中又增入化痰止咳的款冬花和燥濕化痰 的二陳湯諸藥,目的是祛除氣道痰濁,以達止咳平喘之目的。本 方宣肺、平喘、降氣、祛痰、止咳諸法同用,故治風寒咳喘有較 好的止咳平喘功效。 [加減) 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荊芥、 防風、紫蘇葉等;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貝母;胸 悶不舒者,加瓜蔞、郁金;如痰黃之咳喘者,可加條黃芩、桑自 皮、浙貝母等。 (按語) 外邪束表,痰濁壅肺致肺氣不利之咳喘,俞氏運用 宣肺祛痰法并以自擬的止咳定喘湯治療每獲良效。止咳定喘湯雖 是在古方三拗湯及三子養親湯的基礎上化裁加減而成,然而其配 缸巧妙,運用靈活,組方嚴謹,是俞氏臨床常用治療風寒哮喘的 有效良方。 (典型病例] 項某,女,34歲,1992年1月23日診。 患者素有哮喘癥,多年來經常發作。近日不慎受涼,咳嗽不 已,且見喘促氣急,胸悶,痰多色白,脈細緩,舌質淡紅苔白。證 屬外邪引動內飲致肺氣不宣之喘咳,.治宜宣肺平喘,止咳祛痰,予 止咳定喘湯加味。處方: 。 蜜麻黃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貝 母10克、鹽陳皮5克、結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蘇子10克、 白芥子6克、葶藶子6克(另包),水煎服。 服5劑后,咳喘明顯減輕,仍胸悶,上方加干瓜蔞15克,再 進5劑后,諸癥悉平。 2.清肺定咳湯(朱良春) [組成] 金蕎麥20克魚腥草(后下)15克蛇舌草20克 天漿殼12克化橘紅6克蒼耳子12克枇杷葉(去毛包)10 克生甘草5克 [功效] 清肺泄熱,化痰定咳。 [主治] 支氣管炎證屬肺熱燥咳,痰少而粘之證。 [用法] 日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方解] 方中金養麥、魚腥草乃前人用治肺癰之要藥,朱師 用其清化痰熱。蛇舌草除清化痰熱之功外,還能提高機體抗病能 力,促使痊愈。配以天漿殼、枇杷葉清肺泄熱,化痰止咳;蒼耳 子本為通利鼻竅,散風祛濕之品,朱師則以作為預防感冒之用 (因其有抗過敏之作用),久咳不愈者參用之,頗有助益;橘紅調 中化痰,甘草潤肺止咳,協和諸藥。因此本方治療肺蘊郁熱,久 咳不愈,痰黃質稠之證,確有療效。 [按語] 清肺定咳湯為朱師之經驗方,歷年來臨床使用屢收 顯效,該方對痰熱蘊肺,咳嗽頑固,粘痰阻滯,咯略不爽者,最 為適宜。 [典型病例] 張×,.女,29歲,工人。 外感之后,咳近匝月,痰多泡沫,夾黃膿痰,口干粘膩,舌 根苔黃膩,舌質微紅。證屬痰熱蘊肺,治宜清肺化痰,擬瀉白散 合黛蛤散加減。處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黛蛤散 (包)10克,瓜蔞皮10克,竹瀝半夏10克,魚腥草(后下)30克, 生甘草5克。三劑服后,咳嗽仍然,遂請朱師會診。師日:患者 確系痰熱咳嗽,但瀉白散為瀉肺火、清虛熱之方,患者系痰熱壅 盛之實證,以清熱化痰,下氣止咳為法。朱師仍予清肺定喘湯治 之。服藥5劑,咳止痰凈。 慢性胃炎 1.補中消痞湯(李壽山) (組成] 黃芪1 5克 黨參1 5克 枳實10克 桂枝10克 炒白芍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棗5枚 白術15克 [功能] 益氣溫中,導滯消痞。 (主治] 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癥見胃脘痞滿,空腹隱 痛,得食稍緩,喜暖喜按,噫氣矢氣,納呆食少,口淡乏味,倦 怠消瘦,便溏,舌淡脈弦等,中醫辨證屬于脾胃虛弱、氣滯偏寒、 升降失調之胃痞證。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溫二次服。 [方解] 方中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補中益氣,健脾和 胃,為補益脾胃中虛的主藥;枳實寬中理氣,與白術合用理氣導 滯,消補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濁之樞機;桂枝溫中通絡,與甘草 配伍有辛甘化陽之效;白芍和中緩急,與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陰之 功,兩組藥相合以調和陰陽氣血;丹參養血活血,寓補于消,為 治久病入絡之良藥;輔以姜、棗為佐以調和脾胃。諸藥合奏益氣 溫中、導滯消痞之效。 [加減] 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脘中隱痛明顯者加元胡、香 櫞皮;胸脘拘急、氣逆咽梗者加香附、蘇梗;脅背脹痛加廣木香、 郁金;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溏瀉加茯苓;大便秘 結加肉蓯蓉;貧血、頭眩者加當歸、枸杞子。. [按語] 本方系由《金匱要略》枳術丸、人參湯化裁組成。 證之臨床,頗具效驗。 [典型病例] 遲某,男,66歲,1986年11月2日初診。 患胃病4年多,經常胃脘痞悶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脹減,旋 又不舒,納呆不饑,倦怠無力,日漸消瘦,大便多溏,噫氣矢氣。 屢經中西醫診治不愈,曾服維酶素等藥半年多,未見顯效。胃鏡 及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診脈沉弦細,舌 淡紅有瘀點,舌下脈絡淡紫粗長,舌苔薄白。四診合參屬胃痞病, 系中虛氣滯、升降失調所致。治以理氣導滯,補中消痞,予補中 消痞湯加減。 處方:黃芪25克黨參15克丹參15克 白術10克廣 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雞內金20克砂仁3克 姜半夏7.5克陳皮10克香櫞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 棗為引,水煎服。進藥兩周后,諸癥大減。原方加減治療兩月余, 食欲恢復,體重增加,痞滿盡除,二便自調。續服胃復康沖劑 (李氏驗方,大連中醫院藥廠自制)以資鞏固,先后治療約半年, 復查胃鏡及病理:腸上皮化生消失,已轉淺表性胃炎。囑飲食調 養,停藥觀察一年余,一切良好。 中風、半身不遂 1.通脈湯(楊百蕘) (組成] 黃芪30克當歸15克 白芍15克 桃仁10克 生地15克川芎10克 丹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 (功效] 益氣活血,逐瘀通絡。 [主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脈遲 緩或浮弱,舌苔薄白。 [用法) 水煎,一日一劑,分三次溫服。 (方解] 上述癥狀,均屬“中風”的范疇,古今皆稱重證, 對其發病原因及其機理的認識,歷代爭論頗大。唐宋以前側重于 外風,多從外風立論;從金、元起側重于內風,多從內風立論。如 劉河間主“心火暴甚”;李東垣主“正氣自虛”;朱丹溪主“濕痰 生熱”;張景岳主“內傷積損”;尤在涇則進一步主張:“無論賊風 邪氣,從外來者,.必先有肝風為之內應”,從內外二因立論,這與 《內經》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是一致的;、王清任 則認為中風“實因氣虧'。當然,中風并非只因氣虧,治療時還必 須活血化瘀。 本方是從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清任之補陽還五湯二方化裁而 成。根據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的理論,以黃芪為君,重在補氣;配 桂枝、桃仁、川芍、丹皮為臣,以活血通脈;用當歸、生地、自 芍、茯苓為佐使,以養血安正,使瘀去而不傷正,活血而無耗血 之慮,共奏益氣活血之效。 (加減) 氣血虧虛者加黨參、丹參;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 遠志;口眼歪斜較甚者加全蝎、蜈蚣;頭昏者加菊花、蔓荊子;失 眠者加酸棗仁、女貞子、旱蓮草;語言不利較甚者加膽南星、石 菖蒲;血壓偏高者可倍用黃芪,再加入龍骨、牡蠣、磁石、珍珠 母之屬以重鎮熄風。 (按語)本方功擅益氣活血,對中風后遺證屬氣虛者有良效, 中風初期實證者不宜之。 心律失常 1.養陰益心湯(李振華) [組成] 紅人參6克麥冬15克生地12克阿膠10克 丹參15克桂枝1~3克茯苓15克遠志10克節菖蒲10 克龍骨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 養陰益氣,寧心安神。 [主治] 室性早搏,氣陰虧虛型:臨床以心悸胸悶,氣短易 燥,口燥咽干,失眠多夢,頭暈或面色不華,舌質微紅少苔,脈 結代為主癥。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方解] 方中生地、麥冬、阿膠補心血,養心陰以充血脈; 人參既可補養心陰,又能合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 之源;桂枝用法最為講究,宜輕不宜重,目的在于通陽而不是溫 陽,偶發早搏用2克,頻發早搏用3克;丹參活血化瘀,養血安 神;棗仁、節菖蒲、遠志、龍骨養心安神,透竅定悸。諸藥合用, 使心之陰血足而脈充,心氣復而心陽通,心神得養而心律齊。 [加減] 心悸失眠甚者加琥珀3克(分二次沖服);氣滯血 瘀者.加郁金10克,桃紅10克,以理氣活瘀;氣虛甚者,加黃 芪30克以益氣補中;胸部悶痛者加薤白l0克,檀香10克以理氣 寬胸。 [按語] 根據臨床經驗室性早搏是可以用中藥治愈的,發病 時間越短取效越快,從臨床觀察,用本方治療室性早搏,一般3~ 5劑既可見效,但要鞏固療效,則需服20-~30劑。因此強調運用 本方治療室性早搏要堅持服藥到一定劑量,做到有方有守,才能 收到滿意療效。 附 李振華簡介:出生于1925年,河南洛寧縣人。河南中醫 學院中醫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幼承家學,習歧黃之術,21歲行 醫即聞名桑梓。從事中醫醫、教、研工作50余年,精研醫理,治 學嚴謹,有豐富的教學與臨床經驗,除擅長中醫內科疑難雜病外, 并致力于脾胃學說研究,成果累累。 尿路結石 1.鄧氏通淋湯(鄧鐵濤) [組成] 金錢草30克、海金沙藤18克、白芍10克、生地 12克、雞內金6克、琥珀末3克(沖服)、廣木香4.5克(后 下),小甘草4.5克。 [功用] 清熱利濕,通淋逐石。 [主治] 輸尿管結石。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 方中金錢草清利濕熱,為排石化石之上品;海金沙 藤、雞內金、琥珀利尿排石、溶石;廣木香理氣,小甘草調和諸 藥。諸藥合用,共奏清利濕熱,排石溶石之功。 尿路感染 1.朱氏地榆湯(朱良春) [組成] 生地榆30克、生槐角30克、半枝蓮30克、蛇舌 草30克、大青葉30克、白槿花15克、飛滑石15克、生甘草6克: [功用]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主治] 急性泌尿系感染。共治療100例,總有效率為82%, 本方對孕服及胎兒均無副作用,給孕婦尿路感染提供了安全有效 的方藥。 ,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 方中生地榆清熱、涼血、化瘀,又能利小便、為治 急慢性尿路感染之妙品。生槐角活血化瘀,半枝蓮、蛇舌草、飛 滑石、甘草清利濕熱,大青葉清熱解毒,白槿花活血涼血。諸藥 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涼血、通淋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