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生活中,兩個小孩子打架,打輸的一方就是被揍得滿地找牙,也不會輕易承認自己輸了。輸了還要承認,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放大到民國軍閥混戰,認輸的代名詞就是“下野”。下野本就很丟人,可民國軍閥不一樣,還要通電全國,告訴世人自己下野了。這是為什么?本文就給大家說一下民國的權力游戲。 ![]() 圖|北洋軍閥割據圖 民國時期軍閥分為兩種,分別是北洋軍閥(1912—1926)、新軍閥(1926—1949)。不管是北洋軍閥,還是新軍閥,在通電下野的使用上是一致的。 先說北洋軍閥時期的通電下野。北洋軍閥分為直系、奉系、皖系,圍繞北洋政府的“總統寶座”,彼此之間攻伐不斷,通電下野也是家常便飯。 ![]() 圖|段祺瑞 皖系軍閥領袖人物段祺瑞,就有過3次通電下野經歷: 1918年,直系軍閥領袖馮國璋總統任期結束時,段祺瑞便與其相約一起通電下野; 1920年,皖系被直奉聯合打敗,段祺瑞被迫通電下野; 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段祺瑞被迫通電下野; 通過段祺瑞的下野之路,就能看出來這里邊的門道。第一次下野,段祺瑞還沒有準備好,不具備與直系死磕的實力。于是,段祺瑞就使了通電下野的法子,通過操縱安福系繼續在幕后操縱政權。 至于后兩次下野,純粹就是為了自保,哪里還管得上丟人不丟人的事情。段祺瑞下野后,非但沒有遭到國民政府的秋后算賬,反而善終了。段祺瑞的結局,也是北洋各路軍閥通電下野后的結局:體面下臺,不會被政治清算。 到了新軍閥時期,各路軍閥還是保持了一個默契:通電下野就是認輸,蔣介石就會照顧情面,不會刻意制造麻煩。 ![]() 圖|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1930年11月,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為標志,歷時七個多月的中原大戰正式結束。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之后,蔣介石確實是沒怎么給他們制造麻煩,明面上還是說的過去的。 ![]() 圖|四川軍閥割據圖 四川各路軍閥的通電下野,更多的是為了給對方一條活路,日后還能再相見。四川軍閥成分很雜,大致分為武備系、國民黨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等派系。 四川軍閥劉湘的部下劉航琛,就總結出了四川軍閥混戰勝利一方要做的三件事情: 第一,拜望敗將的父母,把他們安頓好; 第二,打電報安撫失敗者,并不會趕盡殺絕; 第三,進城安撫百姓,賜予恩惠; 這三件事的前提,就是認輸的一方要通電下野。否則,輸掉的一方結局就會很慘。四川軍閥自成一派,各路軍閥都是為了爭奪四川控制權,還不至于破罐破摔,給滇軍、黔軍、湘軍、桂軍留空子。 ![]() 圖|王家烈 這里的黔軍領袖王家烈就很有代表性,遵義戰役期間,王家烈被蔣介石架空,后被迫通電下野。王家烈失去貴州軍政大權后,在民國權力斗爭中再無優勢。盡管如此,王家烈還是做到了國軍中將。 綜合來看,“通電下野”在民國的權力游戲中,是一個重要的游戲規則。遵守了,就能茍活于亂世;不遵守的話,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