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一說武廟是怎么來的? 武廟的全稱是武成王廟,前身是太公廟,是緣自對姜太公的個人崇拜,姜太公協助周武王建立周朝,他本人又是齊國的開國君主,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縱橫家都尊他為百家宗師。 春秋時期就有對姜太公的祭祀行為,但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是從唐朝開始的,貞觀時期,唐太宗將姜太公遷出周王祠而單獨祭祀,唐中宗時期,開始在長安、洛陽兩都設立太公廟開廟祭祀。
唐玄宗時期,下令在洛陽、長安兩京及天下各州設置太公尚父廟,以張良為配享,在春秋兩季第二個月前五日祭祀,當時還叫太公尚父廟。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唐朝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太公尚父廟改名為武成王廟,后簡稱為武廟。 唐朝為什么要設置武廟? 為了尚武。 唐朝已有文廟,文廟是祭祀孔子,起初未有武廟,一方面為了尚武,樹立軍功崇拜思想,激勵武將為國征戰、開疆拓土;另一方面要文武雙全,一個國家不能只有文,還得有武。 ![]() 武成王廟 武廟的主祭是姜太公,他是武圣,也是武成王,副祭是張良,也是亞圣,僅次于姜太公,此外還有十哲位列武廟,分別是: 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這是唐朝的武廟十哲,到了宋朝,主祭與副祭不變,十哲發生了變化,白起、吳起被取消資格,轉而以范蠡、管仲、郭子儀而代替,宋朝的武廟十哲是: 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白起被取消資格,是因為殺降;吳起被取消資格大概是因為不忠心,先后投靠了三家政權,宋朝計較這些,但唐朝并不計較。 武廟十哲的功績: 1、白起 白起是秦國名將,是冷兵器時代戰績最強的將領,據考證,白起在其軍事生涯中,一共斬殺一百萬左右的敵人,被人稱為殺神。 白起打仗以殲滅戰為主,被偉人評價為殲滅戰鼻祖。 伊闕之戰,白起殲滅24萬韓魏聯軍;鄢郢之戰,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鄢郢二都,殺死數十萬楚軍;華陽之戰,白起斬殺13萬趙魏聯軍,淹死2萬;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余萬趙軍。 ![]() 白起 論戰績,白起無人能比,而且打的都是硬仗,兵法上說,十倍于敵才能打殲滅戰,但是白起殲滅敵方的軍隊數量甚至都不如對方多,這是神一樣的殲滅戰。 2、韓信 韓信打仗擅長謀略,不管對手是誰,韓信都有謀略。 攻魏,韓信聲東擊西,以部分軍隊吸引魏軍,另派一支軍隊用瓦罐渡過黃河,偷襲并大敗魏國。 攻趙,韓信聲東擊西,以主力在河邊布陣吸引趙軍,另派一支2000人的騎兵偷襲趙營,主力再攻趙軍,大敗趙軍。 攻齊,韓信趁酈食其說服齊國之際,突然發兵,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導致酈食其被殺。 攻龍且,韓信聲東擊西,以主力誘敵深入,另派一支人馬上游放水,淹沒了龍且軍隊,斬殺龍且。 韓信 韓信的謀略很精彩,而且不帶重復的,被明朝文學家茅坤稱為兵仙。 3、諸葛亮 諸葛亮是全能型的超一流人才,幾千年也難出一個,既能治國理政,又能率軍作戰,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二既入文廟,又入武廟的人之一,另一個是魏晉時期的杜預。 對于軍事來說,諸葛亮南平南中,五伐曹魏,斬王雙、張郃,奪武都、陰平,以弱打強,以一州之地壓著曹魏九州之地打,打得戰無不勝的司馬懿只能畏蜀如畏虎。 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認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勝利,認為北伐沒有勝利就是失敗,成王敗寇的思想深入人心。 不是軍事能力強就一定勝利,諸葛亮北伐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有句話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還體現在治軍與軍事思想上。 論治軍能力與軍事思想,整個東漢末年,諸葛亮與曹操是頂級的,其余人均不如他倆,諸葛亮還有一些軍事著作流傳下來,比如《便宜十六策》、《將苑》。 ![]() 諸葛亮 諸葛亮還改進了八陣圖,這是一種上古流傳下來的陣法,相傳是黃帝發明,從上古到唐朝,只有這些人改進過陣法,分別是:姜太公、田穰苴、管仲、孫武、諸葛亮、韓擒虎、李靖、李勣。 4、李靖 李靖是唐朝軍神,一生戰無不勝,戰戰滅國,從未失手。 李靖軍事能力全面,水戰、騎兵戰、步戰、高原作戰、草原作戰,李靖樣樣精通,無師自通。 李靖既有軍事謀略,又有軍事手段,能夠利用一切謀略與政治手段打擊敵人,善于用奇計,其軍事能力強于韓信。 李靖平南梁蕭銑之戰,以長江暴漲之際出兵,出其不料攻打江陵,圍而不攻,以戰船順水漂流而下讓對方覺得江陵被攻破,全部向李靖投降,而江陵城也不攻自破,李靖僅用2個月就滅亡有數十萬軍隊的南梁政權。 李靖滅東突厥之戰,僅率三千騎兵突襲,深入敵后,一戰擊敗頡利可汗,又在暴雪之際讓蘇定方突襲可汗牙帳,再次大敗對方,頡利逃亡,落下李靖的包圍圈而被俘虜。 ![]() 李靖 李靖攻吐谷渾之戰,唐軍首次在青藏高原上長途跋涉作戰,兵貴神速,以騎兵對騎兵,大敗吐谷渾。 李靖面對的都是強敵,他總能找到最輕松擊敗敵人的方法,總能出其不意地作戰,而且能夠速戰速決。 5、李勣 李勣算是初唐僅次于李靖的名將,但他的能力比起李靖來差遠了,李勣早年打仗經常輸,慢慢靠刷經驗,刷成名將。 李勣早年擊敗隋將張須陀、王德仁、高雅賢、徐圓朗,但他也被竇建德、劉黑闥擊敗過,曾被劉黑闥打得全軍覆沒。 李勣后期作戰基本沒有敗績了,李勣參與唐滅輔公祏、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之戰,參與了唐滅高句麗之戰,他活得到唐高宗朝,算是三朝元老,才被評為武廟十哲。 ![]() 李勣 我覺得李勣的軍事能力就跟漢初的曹參差不多,打仗都很能打,但有敗有勝,頭腦還算靈活,不斷在戰爭中學習進步,成為一代名將。 6、張良 張良在武廟中的地位是僅次于姜太公的副祭,張良親自帶兵打仗能力不行,連個韓國地盤都打不下來,但是張良輔佐劉邦打仗就相當出色。 張良天生就是高級謀士,談戰略、戰術是一流的,但是他自己的執行力不如劉邦,運籌帷幄的能力遠勝劉邦。 張良協助劉邦西進攻入函谷關,又在楚漢戰爭中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張良的謀略最著名的有鴻門宴救劉邦、下邑之謀推薦韓信、垓下之戰總謀劃。 張良的謀功無人能及,他的類型跟姜太公有一些類似,姜太公是輔佐周武王奪取天下,張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 ![]() 張良 7、田穰苴 相對來說,很多人不認識田穰苴,這個人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他最著名的事就是寫了一部兵書:《司馬法》。 司馬法比孫子兵法還要古老,是先秦時期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當時很多諸侯國的軍事指導手冊,也是后世很多朝代的軍事教科書。 司馬法既講謀略,又講練兵,還有很多軍事制度方面的內容,有部分內容已經失傳了,但仍然影響深遠。 田穰苴終生就打了一仗,而且史書不是講他打仗,而是講他治軍,嚴肅軍紀,他把不守軍紀的莊賈斬了,警示三軍,然后就打敗了晉軍。 田穰苴并不是因為軍事功績而出名的,而是因為那本《司馬法》,他打仗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沒人知道。 8、孫武 孫武就很熟悉了,他最大的成就是與從伍子胥一起協助吳王闔閭攻破楚國都城,同時他還寫了一部非常有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 孫武 9、吳起 吳起也算是全能型人才,只是人品稍差,他把妻子殺了,求取功名。 最先協助魯國,后來到魏國,吳起在魏國主要訓練了一支特種部隊-魏武卒,并在河西之戰以五萬人大破秦國50萬人,名聞天下。 吳起后來在魏國待不下去,來到楚國實行變法,一度讓楚國強盛,支持變法的楚悼王去世后,吳起也被反對變法的楚國貴族殺害。 10、樂毅 樂毅是燕國名將,率領五國聯國大破齊國,獨自率領燕軍攻破齊國72座城池,只有兩座城池未能攻下。 樂毅能力是有,但是攻齊之戰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擊敗齊國,也是勝之不武,后來樂毅始終不能攻下齊國最后兩座城池,這也是他的能力問題。 ![]() 樂毅 11、范蠡 宋朝把范蠡弄進武廟十哲,是出人意料的,范蠡主要功績是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 范蠡跟伍子胥類似,能文能武,擅長謀略,勾踐被夫差擊敗時,范蠡出了很多主意,不僅保住了勾踐,而且與文種快速協助勾踐復國并強大。 文種主政,范蠡主外交與謀略,最終協助勾踐滅吳,范蠡還有識人之明,看出勾踐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提前離開。 范蠡被商人視為鼻祖,還被稱為文財神,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政治與經商方面,除此之外就是給勾踐提供謀略了,軍事方面的成就沒有詳細記載。 12、管仲 管仲是齊相,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國相。 管仲不難精于內政,在軍事方面也有建樹,比如改進了八陣圖,設置了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斗體制,主要是軍事制度方面的建設。 管仲與諸葛亮類似,但諸葛亮不管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強于管仲,宋朝把管仲弄到武廟十哲,也有些出人意料。 13、郭子儀 郭子儀是唐朝名將,可以說是再造大唐的功臣,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后,吐蕃、回紇聯兵入侵唐朝,又是郭子儀平定的。 ![]() 郭子儀 郭子儀是安史之亂時期武將的天花板,他以武舉出身,逐漸高升,安史之亂中,郭子儀打仗有勝有負,但并不影響他的能力與威望,郭子儀歷經四任皇帝,經因坎坷,最終善終。 從武廟十哲的經歷來看,主要有三類人: 第一類人,主要靠軍事功績,代表人物有:白起、韓信、李靖、李勣、吳起、樂毅、郭子儀。 如果弄個能力排名,應該是這樣的:白起>李靖>韓信>郭子儀>吳起>李勣>樂毅。 第二類人,主要靠謀略,代表人物有:姜太公、張良、范蠡。 如果弄個能力排名應該是這樣的:姜太公>張良>范蠡。 第三類人,主要靠軍事著作與軍事思想,代表人物有:諸葛亮、田穰苴、孫武、管仲。 如果弄個能力排名應該是這樣的:孫武>諸葛亮>田穰苴>管仲。 作為武廟十哲來講,唐朝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尚武和崇拜軍功,而宋朝重文輕武,范蠡和管仲根本不適合進武廟當十哲,他倆放在武廟十哲,就是名不副實。 以軍事功績來講,樂毅有些名不副實,甚至還不如李勣。 總有人說張良不行,張良可是武廟的副祭,地位高于白起、韓信、諸葛亮等人,主要是張良跟姜太公一樣輔佐帝王成就大業,這是謀劃之功。 評價武將,不要動不動拿功績說事,古人都不拿功績說事,現代人卻說個不停,古人看中的是綜合能力,張良是戰略級別的輔佐之才,跟姜太公是同樣的級別,與戰場上沖殺的將領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戰場上打仗,軍事功績當然是白起最強,打了幾十年,沒輸過一場,斬敵百萬,破城無數,這是硬打硬的軍功。 ![]() 管仲 諸葛亮其實是武廟十哲最特殊的一個人,他既有軍事著作和軍事思想,又有實際作戰經驗,孫武、田穰苴、管仲等人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能寫出軍事著作的,不一定打仗厲害,理論與實踐還是有區別的。 唯一與諸葛亮類似的是李靖與韓信,李靖是全能型軍事人才,文武雙全,在軍事上強于諸葛亮,李靖也有軍事著作流傳下來,就是《衛公兵法》。 韓信是專才,打仗厲害,其它方面不行,政治能力太差了,軍事其實與政治不分家的,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韓信打仗持續的時間太短,只有三年左右,對手又太弱,不像白起打了幾十年,也不像李靖,經歷過種類型的戰爭。 韓信戰場臨變能力略強于諸葛亮,功績也強于諸葛亮,但軍事理論方面不如諸葛亮,治軍水平兩人差不多。 最后說一說這個田穰苴,這個人打仗能力如何沒有記載,只知道他寫了《司馬法》這本書,光靠一書本進武廟十哲,是不是有些名不副實呢? 個人認為武廟十哲中名不副實的有:范蠡、管仲、樂毅、田穰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