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讓說說江油的長城鋼廠,這家單位在當時還是很有名的,因為他不但是一家冶金部直屬的,三線建設時期重要的合金鋼的生產單位,同時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隊組建后承擔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工程建設項目。 長城鋼廠是1965年開工,1971年竣工。最早是由冶金工業部第四冶金建設公司承建。1966年以第四冶金建設公司為主,組建了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隊,全支隊5個大隊繼續承擔長城鋼廠的建設任務。 這家單位下屬單位很多,冶煉相關的分廠有四個,還有機電廠、運輸部、修建部及技工學校8個二級單位,以及每個分廠都有獨立的職工樓,子弟學校,醫院等生活設施。第一分廠在江油縣中壩地區,是在原來江油鋼鐵廠的舊址上修建的。 主要生產不銹鋼、耐熱鋼等9大類特種鋼產品。第二分廠在江油縣厚壩鎮。主要生產共計4大類40余個鋼種,1200多種規格的鋼材加工產品。第三分廠在江油縣含增鄉,當時是由遼寧撫順鋼廠、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鋼廠負責支援的。 有從多個國家引進的先進設備,是當時國內合金鋼條件最后,技術實力最強的單位之一。 這位朋友特別提到的第四分廠,是特鋼生產分廠,在江油縣武都地區。共有6個主體車間,22個輔助設施以及礦山工程, 是規模最大的分廠。四分廠最早叫3024信箱,最早援建的人員主要來自湖北黃石大冶鋼廠,然后上海也來一批支內的職工,然后就是四川本地的轉業軍人,知青,武都小鎮很小,那個年代人口不多,所以這么多鋼廠職工來了以后,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沒地方住,所以70年代的時候,廠里在武都涪江白河堤那一代,修建了幾棟連排磚瓦平房,一棟平房里擠了十戶人家,由于修建的平房很長,又有幾棟高高建在河堤壩上,遠看就像一列列奔馳的火車,所以被人稱為'火車皮房'。 即使條件簡陋,這個平房也不是一般職工能住的,當時的要求就是雙職工,然后按工齡長短排隊住房。據說當時符合要求的,大多是來支援的黃石大冶鋼廠帶家屬的雙職工和六十年代大中專畢業的雙職工。這里的平房其實很小,標準的一室半,三十多平方米,所以孩子多的家庭,還不得不自己在門口再搭建一個小棚屋。 當年這四個分廠雖然都在江油縣,但是隔得也不算近,所以幾乎都是獨立生活,因為各個分廠的援建隊伍不一樣,也導致了各個分廠的廠區文化有差異,一分廠是個大雜燴,上海人、北方人、江蘇人、四川人的比例差的不多,而二分廠上海人的比例相對較高,所以廠區里到處聽的都是上海話,食堂的菜也偏江南口味,三分廠基本都是東北人,所以全廠都是東北口音,四分廠因為最早援建者來自湖北,這里又成為了湖北文化的聚集地。 當時每個分廠都有自己的學校、托兒所、醫院,甚至電影院,基本上能滿足職工的生活之需,再加之通訊落后、信息閉塞,職工極少離開生活區,生活區就是他們的中心和世界。現在長城鋼廠已經是歸屬攀鋼了,名字也改為攀鋼長城特鋼了,至今在江油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大單位。 |
|
來自: 哈哈獅的信箱 > 《三線廠和軍工廠及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