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道的開辟(下)1486年,哥倫布向西班牙國王提出了遠航計劃。由于一部分天主教高級僧侶的反對和當時對摩爾人的戰爭激烈,西班牙對哥倫布的西航建議遲遲沒有答復。哥倫布焦急不安,轉為向英、法國王尋求支持西航,卻毫無結果。 正當哥倫布灰心喪氣,感到絕望之時,西班牙完成了國家統一,重新討論哥倫布的西航計劃。女王伊莎貝拉力排眾議,堅決支持哥倫布的計劃。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王室同哥倫布簽訂了"圣大菲協定",主要內容有:(1)西班牙國王是新發現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2)授哥倫布以"海軍大將"軍銜,封他為新發現土地的世襲總督、副國王,他的繼承人永享此職銜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特權;(3)新發現土地上總收入的1/10歸哥倫布,9/10歸國王;(4)今后新土地與外界的商業貿易所得利潤,哥倫布得1/8,國王得7/8;(5)國庫為此次遠航出資7/10,女王私人出1/10,富商集資2/10。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水手約90人,分乘3艘海船"圣瑪麗亞號"、"平塔號"和"尼雅號",從西班牙南方的巴洛斯港出發,橫渡茫茫的大西洋。經過70多天的艱苦航行后,10月12日黎明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哥倫布身穿石榴紅元帥服,舉著代表西班牙國王斐迪南的"F"字和代表女王伊莎貝拉的"Y"字綠旗,一登上岸,便匍伏在地,狂吻泥土,感謝上帝的恩賜。接著,哥倫布拔劍一揮,數株小樹和雜草應聲倒下,此舉表示征服此地。他又以西班牙國王和王后的名義宣布占領此島,并將該島命名為"圣薩爾瓦多",意即"救世主島"。哥倫布誤認為到了東方的印度,故把當地居民稱作"印第安人",迫不及待地向他們查問黃金產地。10月28日,哥倫布南航抵達古巴。12月6日,抵達海地島。哥倫布叫它伊斯帕尼奧拉,意即"小西班牙"。所到各島,他都以西班牙國王的名義宣布占領。24日,旗艦"圣瑪麗亞號"不慎觸礁。哥倫布用破碎船料,在海地北部建立了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取名"圣誕城"。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留下39人駐守"圣誕城",自己返航抵達西班牙的巴洛斯港。 哥倫布第一次遠航的成功,轟動了西班牙,震驚了歐洲。1493年、1498年和1502年,哥倫布又先后3次遠航,相繼到過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島,并到過南美海岸和中美的洪都拉斯及巴拿馬附近。一直至死,他都認為自己所到之地是印度,卻始終找不到傳說中的黃金產地。后來,意大利人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幾次到南美洲海岸進行考察,斷定那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1507年,根據他的名字,命名這塊"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而哥倫布最早到達的南北美洲之間的島嶼,就一直叫"西印度群島"。 4.麥哲倫環球航行費爾南多.麥哲倫(約1480-1521年),葡萄牙人,出生在一個沒落的騎士家庭里。1496年,麥哲倫進入葡萄牙航海事務廳。由于工作的需要,他閱讀了大量航海資料,熟悉了駛往美洲、非洲、亞洲的航向、航線以及海圖的知識。1505年,麥哲倫以一名普通水手的身份參加了亞爾美德的遠征隊。先后在印度、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等地進行殖民活動。在近10年的海軍生涯中,麥哲倫學會了擊劍、放槍、掌舵、劃船、運用指南針、操縱船帆和火炮以及各種航海儀器。更重要的是,他從摩鹿加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以東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推測出,繼續往東走將是哥倫布所到過的地區,在美洲和亞洲之間必然有航道可通。于是,一個環繞地球航行的計劃在麥哲倫頭腦中形成。 當時,歐洲許多冒險家正在探索美洲和亞洲之間的航線。1513年,西班牙人巴爾波亞越過巴拿馬地峽發現"南海"(即太平洋)。1514年,葡萄牙人列什波亞宣稱在南緯40度找到通往"南海"的"海峽"。這一切,更加強了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決心。麥哲倫根據地圓學說,構想向西航行也能到達摩鹿加群島的方案。 1515年和1516年,麥哲倫擬定了一個從歐洲西行繞過南美,再向西渡過"南海",駛往摩鹿加群島的計劃。麥哲倫把這個計劃提交給葡萄牙國王伊曼紐爾。然而,這個計劃被滿足于好望角航道的葡萄牙國王拒絕了。絕望之余,麥哲倫忿然出走,于1517年到了西班牙。 在西班牙期間,麥哲倫把西航前往摩鹿加群島的計劃呈交給西班牙國王。1518年3月18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接見了麥哲倫,對麥哲倫西航計劃表示贊成。22日,雙方正式簽訂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1)授予麥哲倫海軍上將頭銜和圣地亞哥勛章,封他為所發現的全部領土的總督,并可以世襲;(2)新發現土地上全部收入的1/20歸麥哲倫所有,19/20歸西班牙國王所有;(3)西航船隊的裝備費用由西班牙王室負擔。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一支由5艘舊船和265名船員(其中包括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法蘭西人、日耳曼人、英吉利人、西西里人、希臘人、馬來人等)組成的被視為"漂浮的棺材"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圣盧卡爾港出發。船隊越過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在1520年4月,船隊抵達圣求安港時,由于部分船長和神甫的煽動,船隊發生叛亂。麥哲倫采取果斷措施,派水手刺殺叛亂船長,終于平息了叛亂。10月21日,船隊在南緯52度找到一個海峽。海峽通道彎彎曲曲,潮流急湍,航行險象環生。"圣安東尼奧號"船利用探航之機,潛逃返回西班牙。"圣地亞哥號"船早就觸礁沉沒。這時,只剩下3艘船的麥哲倫船隊,用了28天時間通過了這個海峽,進入了浩瀚無邊的"南海"。后人把這個海峽叫做"麥哲倫海峽"。從1520年11月28日至1521年3月初,麥哲倫船隊在"南海"上航行了3個多月,因一路上風平浪靜,麥哲倫便把"南海"改名為"太平洋"。3月6日,船隊到達馬里亞納群島。16日,抵達菲律賓的薩馬島(三描島)。 為了征服菲律賓,麥哲倫干預島上居民的內訌。4月26日,麥哲倫指揮60多個隊員向馬克坦島進攻,結果被當地首領拉普拉普的戰士殺死。麥哲倫死后,船隊在菲律賓海域轉游了7個多月,弄到了大量的香料。1521年12月21日,船隊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其時船隊的5艘船只僅剩下1只。生還的僅18人。但這次遠航所運回的香料,出售后獲得相當航行費用2500%的暴利。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成功,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宇宙觀念的變化作出了貢獻。 5.新航道的開辟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美洲大陸的發現和環繞地球航行的成功,對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地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隨著世界貿易的擴大,西歐各國商人的活動不再以歐洲為限,它們的殖民地和貿易港口遍及亞、非、拉美各洲,歐、亞、美、非各洲漸漸地聯結在一起,使世界各國、各地區逐漸依賴于整個世界,統一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一些新的商品加入了世界范圍內的流通。如美洲的糖、可可、煙草、棉花、馬鈴薯、花生等由西班牙商人販運到歐洲和亞洲市場;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通過馬尼拉中轉,遠銷歐美地區;印度的布匹和東方各國的丁香、桂圓、胡椒、檀香等在歐洲市場隨地可見。長期采取閉關鎖國的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卷入了世界貿易市場之中。由于國際貿易的興起,原來那種封建行會式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的要求。市場的擴大,刺激了正在萌芽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場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新航道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開始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歐洲河道體系的商道和地中海商道已失去意義。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讓位于西、葡、英、法、尼德蘭等國。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葡萄牙的里斯本,尼德蘭的安特衛普等商業中心成為16世紀新的世界貿易中心。17世紀初,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繁榮起來。 為了確立商人集團在世界貿易中的壟斷地位,西歐各國先后建立了許多壟斷的商業公司。從16世紀起,英國的幾內亞公司、土耳其公司以及后來居上的東印度公司紛紛成立。荷蘭的西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和加拿大公司,法國的東印度公司等等也相繼組成和活動。這些壟斷的商業公司,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成為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新航道的開辟,在西歐引起了"價格革命"。由于大量貴金屬從美洲通過殖民者手中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歐洲金銀突然增多。僅在16世紀內,歐洲的黃金數量大約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2000公斤,白銀從700萬公斤增加到2140萬公斤。這些不需成本或成本極低的金銀的不斷流入,使歐洲物價不斷上漲,引起了所謂的"價格革命"。西班牙從殖民掠奪中獲得的金銀最多,物價也上漲得最早、最快。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4倍多,谷物則上漲5倍。英、法、德等國物價則平均上漲2-2.5倍。 "價格革命"導致實際工資下降,依靠工資收入的城鄉勞動者生活更加困苦。按照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沒落封建主,實際收入減少了,封建貴族紛紛破產。而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富農和新貴族,因金銀的貶值、物價上漲而獲利。這樣,"價格革命"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大大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與新的資本主義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的發展,加強了資產階級的地位。 伴隨著新航道的開辟和美洲的發現,首先是葡、西之間,繼而是英、西之間,英、荷之間,英、法之間就展開了掠奪殖民地的競爭,在對殖民地的搶劫、征服過程中,殖民主義者把大量的黃金、白銀和各種財物源源不斷地運回西歐,轉化成為資本,推動了西歐和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產生和發展,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上,西歐國家從此走在亞洲、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的前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