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哥特式鎧甲,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兵鎧甲之一。遮蓋全身的哥特式鎧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關節部位和肩甲里面不再使用鋼片,使得四肢的活動空間更大。出于保險的目的,甚至還會使用護腋甲來保護腋部。 與以往的全身板甲中所用的整體式胸甲不同,哥特式鎧甲的胸甲部分一般是由三塊拼接而成的,中間一塊較為細窄,起到連接的作用。這種結構讓胸甲也有了一定的可動性,使得穿戴者的動作更加靈活。不過也有很多哥特式鎧甲采用兩片式的結構,取消了中間的連接甲片。與曾經廣泛流行的米蘭式鎧甲相比重量較輕,活動也比較自由。這樣整件盔甲的重量就由全身承擔,并且穿著也舒適。 ![]() 2,米蘭盔甲,作為歐洲鎧甲的代表作,線條圓潤、造型也很漂亮。米蘭盔甲的左手被人稱為“盾之手”,發揮著防御的作用。因此,要想制作出更完美的盔甲的話,就需要考慮各個部位的實用性。例如,穿上了盔甲后就不再需要盾牌,所以有必在關鍵的左胸部位增加厚度,起到盾牌的作用等等。 歐洲鎧甲巔峰代表作應高是米蘭盔甲和哥特盔甲,出現于14世紀,在當時所有的鎧甲中,大致來分的話就是這兩種最為流行。米蘭式的特點是線條圓潤、貼身,優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則簡潔、充滿機能美,運動性好,從這時開始,鎧甲所出現的大量的棱角狀設計,可以極大地改變箭石和彈丸的彈道,避免直接的撞擊,也可以偏轉分散近戰的力度,就像坦克裝甲的傾斜角度一樣,即使在厚度材料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3,印度鎖子甲,戰場上用作護身之用的鐵練衣,制作起來耗時耗力,每個小鐵圈都必須在接合處捶平并使之重疊,然后鉆洞,再扣上柳釘以避免脫落。一件印度鎖子甲有大小鐵圈約17000多個,重約18公斤。穿上打起仗來,比較笨拙,而且在作戰時,鏈錘、弓箭、尖劍和矛鉤等但凡尖銳的利器都可以對付鐵鏈衣。 西元2~17世紀之間雖然鐵片甲胄盛行,但身體的某些部分仍需鐵練衣來保護,甚至較落后地區如東歐、中東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區,由于制作技術落后和氣候炎熱的關系,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紀火藥兵器逐漸普及之前,仍視鐵練衣為重要作戰裝備。 ![]() 4,胴丸,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胴丸剛出現的時候,作為下級武士的裝備,由竹、皮質而制,多為粗制濫造的產品。等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穿上了輕裝胴丸。不過,他們要比下級武士的胴丸更為精致,而且一般還有坐騎。直到南北朝時代,胴丸由輕武裝晉升為重武裝,被大部分上級將領所追求。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后來的足輕階級。南北朝時代,胴丸終于上升為重武裝,并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夾式。 5,唐十三鎧,唐代時,中國軍隊無論裝備、素質、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御力卻有所提升。 唐十三鎧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烏錘、細鱗甲是鐵甲,后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另外在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于三世紀后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