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她才德兼備、有勇有謀,遇事臨危不亂,在軍事方面具有一定的謀略。她熟讀經史子集博古通今,為了教人為善編著了《內訓》和《勸善書》。 徐氏與朱棣的感情非常很深厚,兩人朝夕相處,同寢共食,形影不離。她去逝后朱棣百日輟朝,對她追思不已并終身不再立后。 1、 徐氏出身名門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她自幼聰慧文靜,喜讀詩書典籍,她的賢淑才名遠近皆知。 朱元璋聽說徐達竟有如此賢淑才女,便向他親自為第四子朱棣提親。徐達知道朱棣是一個相貌俊朗且頗有才學之人,無論從相貌還是才學方面兩人非常匹配。 所以,在1376年,徐氏一身鳳冠霞帔嫁進了皇家,正式成為燕王朱棣的嫡妃,被冊封為燕王妃,當時徐氏十五歲,朱棣十七歲。 成為燕王妃的徐氏,無論是待人或者處事都合規合矩、謙恭有禮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喜愛。 朱元璋去世后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建文帝采用謀臣齊泰、黃子澄的計策,開始削除諸王的權利,此動作很大,一年之內便廢除了五個藩王,之后矛頭直指燕王朱棣。 朱棣不想做待宰羔羊,于1399年七月 以“清君側”之名討伐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稱之為“靖難”之役 建文帝知道朱棣領軍在外,于是派大將李景隆帶兵十多萬人,直撲朱棣封地---空虛的北平。 大軍在外北平城內不足萬人,面對攻城的敵軍,徐氏臨危不亂指揮留守北平的長子朱高熾沉著應戰。她又召集守城將官一起謀劃,激勵將士誓死守城并親自登城督戰。 由于人員嚴重不足,她便發動城中婦女一起加入到抗戰中,發給她們盔甲指揮她們對城下拋石塊和瓦礫,用水潑城墻及城下敵軍,當時天氣寒冷,水潑在墻上,接著便結成冰,李景隆看看攻城無望只是嘆息,但并沒有退軍的意思。 徐氏帶領官兵一直堅守北平,直到朱棣回師救援。 面對攻城的大軍徐氏沒有慌亂,她號令軍民堅守城池為援軍到來爭取時間,她憑借智慧保住了北平城以及城中官民的性命。徐氏有勇有謀,堪稱女中豪杰。 2、 徐氏心地善良一生信奉佛教,據說在朱元璋去世時,時為燕王妃的她在焚香讀經時觀世音菩薩顯現,授她《如來常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并說不久她將成為天下之母。 “靖難之役”結束,朱棣在南京登基,徐氏被封為皇后,果然應了天下之母,之說。 朱棣登基那一年徐皇后雖已40歲了,但兩人感情非常深厚,朱棣時常忙于政事而忘記吃飯,而徐皇后總是靜靜的等朱棣忙完后兩人再一塊進餐。 徐皇后心系國家,時常向朱棣進言。比如停止征戰,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親賢人遠小人,重視人才施行仁治等等,對這些建議,朱棣都非常認同并予以接受。 徐皇后經過朱棣批準,將朝中大臣的夫人們召集到宮中,賞賜他們金銀服飾等物品,并說她們的丈夫為國事操勞,政務繁忙,作為家里的主母要時常體諒并照顧好丈夫,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專心輔佐皇帝。 徐皇后非常重視女子的教育,她博古通今,明白女子要有賢良的德行,都離不開教育。為此她結合歷代有關女子教育的書籍編著成《內訓》推行女子教育,倡導女子學習修德勸善,治理家事,相夫教子之德操。 除此之外徐皇后還編著了《勸善書》,一開始是頒給太子及諸親王習讀,但之后又被廣傳到全國各地。 徐皇后學識淵博,心系國家,孝親恤民,恭儉仁厚,她言動有則,喜怒不形于色。她諫言朱棣治理國家,朱棣對她既敬又愛,深深依戀徐皇后。 3、 徐皇后與朱棣一直都是同寢共食,徐皇后在世時,朱棣從沒有冊封過一位妃子。所以朱棣的九個子女中,七個是徐皇后所生。 在立太子一事上,徐皇后屢次向朱棣進言,立溫厚上進的高熾為太子。而生性驕橫的高煦與高燧不能重用,且要為這兩個兒子挑選敢于勸誡的幕僚進行監督。 1407年徐皇后身染病重藥石無效,臨終前她最后一次勸諫朱棣,要親賢人遠小人,體恤百姓疾苦,廣納賢才。 徐皇后去逝后,朱棣悲痛欲絕,為了追思徐皇后他輟朝百日,素服將近一年,終身不再立皇后。 徐皇后的棺槨一直放置于南京宮內,直到北京昌平的長陵落成,朱棣才將徐皇后的靈柩由南京運往北京安葬。朱棣為徐皇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徐皇后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 朱棣對徐皇后十分癡情,對徐皇后的深情和敬重體顯而易見。朱棣在去世前,囑咐兒子一定要將自己與徐皇后葬在一起。 徐皇后在政治上給予朱棣支持和幫助,在個人情感上也給予他深厚的愛意和陪伴。朱棣與徐皇后這對帝后的深情厚誼,著實令人羨慕又敬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