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菩薩在線 編輯:禪古君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此緣為何緣?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49年,有一佛法者貫穿其中,這一佛法又是何法? 佛陀在《長阿含經·大本經》中將它稱為“智慧觀察”, 藉由它證明“佛教徹頭徹尾在令人得'正解',得'般若'(譯言智慧)以超度自己”。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十二緣起說。 何為十二緣起? 緣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因緣生起之義,簡單說來就是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種條件和關系而相互依存,這是佛陀對世間一切現象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 佛陀在《阿含經》中這樣定義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是獨立存在,都需要種種因緣條件才得以存在成立。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論的。具體的十二緣起是指: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十二緣起”?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說明: “老死”。這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憂悲苦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由于有“生”。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后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后果的生與死。“有”又是緣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緣是“取”。“取”是執著追求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務為我所有,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執著,就能引發身口意三業的活動。“取”又以“愛”為緣。“愛”的簡單解釋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業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愛、取、有同是生死的因。到這里,已經說明了惑、業、苦的因果關系。 為了進一步考察生命欲(愛)之所以發生,則必須說明“受”、“觸”、“六入”的關系。受是感覺,即對客觀境物所起的快感(樂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樂受(舍受)。由于苦樂的感覺,激發和沖動著生命的欲求。感覺來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所以依存于“觸”。“觸”是根、境、識三者會和而有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色(境)時,紅色刺激眼根,因而司掌視覺的眼識生起活動。根境識三者會合,才發生紅色的觸(反應),所以觸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傳遞色、聲、香、味、觸、法(法,即前五種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是意根的對象)六境的機能。 再進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問題,因而說到“名色”。名色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即身心(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組織。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體組織的東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為緣呢?名色又依存于“識”。識雖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當做認識體來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東西。識對境(認識對象)有總了別作用,使境增加明顯,使根增長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領導。所以名色全體的成立,依存于識,但是識又依存于名色。因為有境對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幫助發生,才有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立。所以識與名色的關系,是互相依存的關系。 “行”的意義與“有”相同。從現在身口意造作的業來看,它潛伏著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從現在已經成熟的果來看過去所造的業叫做“行”。識與名色,是現在已熟的果,是依存過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過去無始以來“行”的反復,積習成性,隱然有種力量支配著行為,所以生死苦惱現象連綿不斷。“行”又依存于“無明”。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做主宰的我。由于“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瞋癡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于無明。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仍不外乎上面所說的惑、業、苦的關系。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諦中苦諦和集諦的內容。 “十二緣起”意義何在? 佛經中說緣起有十一個意義:無作者義、有因生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動作義、性無常義、剎那滅義、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而這十一點可總結為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及因果相續。 《阿含經》中多處寫到“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造塔功德經》中也點明佛塔內須刻有概述緣起法義理的偈,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佛陀在世時,說到“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此類種種,都足以表明十二緣起是智慧之說,是佛陀思想的核心與靈魂,是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更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 而十二緣起法作為佛教特有的教義,不僅僅是佛教界的財富,更是古代辯證法思想的智慧結晶。因為它在貼近眾生生命的同時,又兼具哲學思想。 有學者認為佛教十二緣起論“不是來自對宇宙的觀察,而是從人生過程發現這種現象,并以此去論證人生關鍵問題”。十二緣起強調的正是眾生通過實踐修行來根除我執、以達清凈境界,體現出佛教以人為本的情懷。 參考文獻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岳砥柱,《了本生死經》中的“十二緣起”論,河南工程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 馮相磊,佛陀十二緣起理論略探,中國佛學,2012. 楊勇,生命與緣起——論《俱舍論》“十二緣起”的二重思維取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