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劇目建設帶給我們的深思 作者 ‖ 孫偉華 從一九七O年代現代戲的發展到一九九O年代中期傳統戲的排演,那時,秦腔大院團是基層院團劇目建設的示范員和風向標,基層院團是大院團劇目的效仿者,基層院團因更多地深入鄉村演出,成為這些劇目是否受群眾歡迎的試金石。大院團為基層院團的劇目建設,實際節約了劇本創作、唱腔音樂設計、導演舞美構思等等很多前期投資,基層院團也因人才隊伍、事業經費等所限,形成了拿來即用的習慣,并將一批優秀的劇目長遠地保留在了基層演出市場。根據所經所想所思,淺談引玉,謹供探討!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趙氏孤兒》《海瑞訓虎》《竇娥冤》《臥虎令》《恩仇記》等等,西安易俗社的《奪錦樓》《三滴血》《軟玉屏》《游龜山》等等,西安市五一劇團的《孫安動本》《血手印》《小包公》《春江月》雖是移植別的地方劇種,但觀眾也十分喜愛。等等。以上很多的列舉劇目,都曾在基層院團的舞臺上屢見不鮮,有些甚至成了久演不衰的“看家戲”。細觀當下,在近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這種現象幾乎銷聲匿跡,無例可循,怎么不令人深思目前的秦腔劇目問題。希望大院團不要將一本一本的老劇本僅僅放到展覽柜中,一步一步地成為擺設和文物,而是要將這些其中的瑰寶排練出觀眾喜愛的劇目,為基層院團的劇目建設起到樣板示范和引領推動作用,讓廣大觀眾能夠觀看到豐富多彩的戲。當然,時代的劇目也應結合實際挖掘素材研究將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進行展現。《鍘美案》雖為經典,但不能天天去演,《興漢圖》雖久離觀眾,但大家不一定不喜歡。甘肅安萬文化秦腔藝術劇院在今年正式成立前,其董事長安萬先生創作劇目《興漢圖》唱詞道白近八成,已逐步修改完善并上演了近八年,所到之處,好評如潮。很多院團亦紛紛效仿演出。一個民營院團,一位在秦腔行當摸爬攻打近四十年的江湖藝人,只上學到五年級的秦腔人,雖積累記憶戲詞無數,但將老劇本二次創作的難度可想而知,堅持和毅力是他成功創作的法寶。鑒于上述情況,秦腔傳統戲的豐富登臺特別是大院團,也是我們秦腔從業者亦即秦腔院團和領團人、秦腔藝校和院校長以及從事教學、創作、編劇、導演等工作的人員應該開展起來的工作,激蕩起傳統戲劇目二次創作的波瀾,讓其重現昔日的高臺教化光彩,給傳統注入現代審美和元素,讓更多的人喜愛秦腔,使劇目創作、劇本演出、群眾觀看形成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增添鄉村社區煙火味,不斷滿足百姓秦腔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