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法已立,處方已成,最后得以施術。實施治療、進行操作恰當與否,將影響針感的強弱,關系到針灸臨床療效。 施術手法 1.行針手法 (1)提插法。提插法即針刺入穴一定深度后,進行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針尖由淺入深地刺入,為插;針尖由深向淺地退出,為提。提插幅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決定針刺效果,故臨床要隨病人體質、病情、 腧穴部位等靈活選用。提插幅度以0.3-0.5寸為宜,指力應均勻一致,頻率以60次/分鐘為宜。一般認為,行針時提插幅度越大、頻率越快,刺激量就越大; 反之,提插幅度越小、頻率越慢,刺激量越小。 (2)捻轉法。捻轉法即針刺入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前后捻轉動作并使針前后來回旋轉的操作手法。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需根據病人體質、病情、腧穴部位等情況而定。捻轉法要求捻轉角度在180°左右,指力均勻,頻率以90~150次/分鐘為宜。切忌單向捻轉,否則易使肌纖維纏繞針身,增強局部疼痛感或引起滯針等。一般認為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捻轉角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3)輔助手法。輔助手法作為行針時的補充手法,可促使得氣和加強針感。 臨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以下6種。 循法: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路徑,在腧穴的上下部位輕柔循按,以激發經氣。 刮法:針刺人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刮動針柄,以催發經氣,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和擴散。 彈法:就是留針時,用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輕微振動的方法。本法具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飛法:針后氣未至,可用右手拇指、食指細細捻轉針柄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多次,猶如飛鳥展翅。飛法可增強針感,催氣、行氣。 搖法:指行針過程中,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其法或直立針身搖動,或臥倒針身搖動,均可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震顫法:針刺后,手持針柄,行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或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震顫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感。 2.補瀉手法 (1)捻轉補瀉。行針時捻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輕,拇指向左向前、食指向右向后,操作時間短,為補法;行針時捻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拇指向右向后、食指向左向前,操作時間長,為瀉法。 (2)提插補瀉。行針時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以下插用力為主,為補法;行針時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以上提用力為主,為瀉法。 (3)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出針時快速退出,且少捻轉,為補法;進針時快速刺入,出針時徐徐退出,且多捻轉,為瀉法。 (4)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5)呼吸補瀉。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病人吸氣時進針, 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6)開闔補瀉。出針后快速按壓針孔為補法;出針后搖大針孔而不按為瀉法。 (7)平補平瀉。進針得氣后均勻提插、捻轉后即出針,為平補平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