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夕陽紅”來指代“老年”,晚年花開,不僅是美的,而且是“最美”。 孩子年幼時,父母總是傾其所有為兒女擋風遮雨;而孩子,也會把父母當作最堅實的依靠。可長大之后,孩子們各自忙碌奔波,不能時常陪伴在父母左右,不知不覺產生了淡漠與疏離。明明不是孤家寡人,卻獨守空蕩蕩的老房子;忙碌操勞了大半生,躺在病床上,卻沒兒女常伴床前。如若想要晚年過得順意,與兒女相處融洽,不在于自己有沒有錢,而在于這一點。有的人是為了晚年有人能養老送終,陪著走完最后一程;上大學時,曹姑娘每天都會和父母視頻通話,再忙都會聊上幾分鐘。“我在家的時候,每頓飯都是熱氣騰騰的,不重樣;我在外上學的時候,生活費從來沒有遲到過;我實習的時候,問候與關心也從未間斷過。”過年聚餐,面對親戚的催婚,曹姑娘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只好埋頭吃飯。這時候她媽媽開口了:“結婚這事急不得,20歲不結就30歲,30歲不行就40歲。實在不想結,一輩子單身也挺好。我閨女這一年掙好幾十萬,怎么都比我們活得滋潤。”她父母總是和她講:“父母存在的意義,并不在于給子女多么富足的生活,而在于當子女想到父母時,內心能充滿力量。”以至于曹姑娘說:“雖然我的爸媽很普通,但是他們給了我十足的底氣,讓我可以面對未知的一切。因為他們的愛,讓我覺得我這一米六的個頭兒也挺高大。”“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我們通過深愛一個生命,教會他愛。他再用愛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是啊,當我們給予孩子不求回報的愛與陪伴時,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治愈了自己。所以,再回到剛剛的那個問題:養孩子,到底有什么意義呢?“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掙錢,更不是幫我防老。只求這個生命健康地存在,在這美麗的世界走一遍,讓我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一起成長。”“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已達2.6億,占總人口的18.7%,而每3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是獨居或空巢老人。2050年前后,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4.87億。”同事曉晴就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上海讀大學、找工作,并結婚生子。前兩天,她正在單位上班,突然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說母親進了ICU。那一刻,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害怕,她趕緊請了假,買了最近的飛機票趕了回去。父親連忙安慰她:“沒事了,別擔心,已經搶救過來了。”雖然母親的病情有所好轉,但是身體依舊很虛弱,連開口說話都費勁。可還沒等母親明顯好轉,單位那邊就催她上班,家里的孩子也哭鬧著要找媽媽。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和頭發花白的父親,她控制不住地抽泣起來。離開的那天,她一遍一遍地叮囑父親,無論家里發生什么事,都要及時通知她,千萬不要瞞著她。總有人說,所謂成長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會離父母越來越遠。他們也想成為父母晚年的依靠,也想好好陪伴父母,在父母需要的時候立馬出現。為人子女,常懷感恩、孝順之心;為人父母,也多理解、支持。如此,父母子女一場,或許事有不圓滿處,但愛已圓滿。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但孩子的孝順,是可遇不可求的。隔壁的王爺爺今年已經八十歲了,自從老伴去世后,他就一個人生活。雖然王爺爺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女們也都商量好輪流照顧他,但是王爺爺哪里也不去,只想守著他住了一輩子的老房子。很多人都不理解王爺爺的選擇,享受兒孫承歡膝下的幸福不是更好嗎?“住兒子家是不錯,但那畢竟不是我的家。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明白了,人這一輩子,到最后能靠的還是自己。這么多年我自己也習慣了,與其老了總是換地方去適應,倒不如在自己習慣的地方待著,也挺好。”我又問道:“那您辛苦把子女拉扯大,到老了,他們不在身邊照顧您,您不會覺得白養了他們嗎?”“怎么會,我養他們不是為了讓他們照顧我,他們現在都有出息了,各自過得也都挺好,他們心里也都記掛著我,能有這份孝心,我已經很知足了。”是啊,人到晚年,走過滄海桑田,經歷了離愁冷暖,就會漸漸明白:人這一輩子,誰都無法保證能一直陪在你身邊,誰都可能會離開。在變老的路上,我們能依靠的始終還是自己。每天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不敷衍度日,不整日憂愁、胡思亂想;在變老的路上,我們要時刻調整自己的狀態,源源不斷地給自己補充生機與活力,讓自己的晚年時光充滿光彩。點點“在看”,愿我們每個人的老年生活都能幸福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