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建成,其背面155字的碑文盡收中國上百年間的革命風云。 可讓人不解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雖然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碑文上卻沒有提及分毫,而這恰恰是毛主席深思熟慮后的英明決策。 那么毛主席親自擬定的碑文為何只字不提“中國共產(chǎn)黨”呢? ![]() 紀念人民英雄1949年9月23日,北平市建設局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滑田友在信中言辭懇切地提議,北平作為新政權的首都應該建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碑。 彼時在西方游歷多年的滑田友正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過往經(jīng)歷讓他深切地意識到了中西方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存在差異。 為了讓自己的所學能為民族和人民服務,所以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毅然決定回國的他,一直關注著國家的發(fā)展動向,時刻準備著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建言獻策。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已知的、最早的有關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提案,而這恰恰與國家的想法不謀而合。 眾所周知,自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為求革命勝利與民族解放,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一直斗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才盼來了和平安定的幸福新生活。 ![]() 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銘記先輩們是如何艱難求存的,后人才能更珍惜來之不易的獨立與幸福。 因此建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有識之士們也一直惦記著以具體形式紀念為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們。 隨之而來的就是,1949年9月30日在政協(xié)的閉幕會上,在天安門外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案被正式通過。 紀念碑最終選址在天安門廣場,則是因為會上周總理提出,這里留存著“五四”以來的革命記憶,值得全國乃至世界人民敬仰。 也唯有這樣的地方,才能成為紀念人民英雄的最佳場所。 與此同時,毛主席對此事同樣十分重視,而且紀念碑上值得傳唱千古的碑文正是出自主席之手。 那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是如何擬定的呢? ![]() 用心良苦一百多字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毛主席斟酌再三,最終只字未提中國共產(chǎn)黨,這是為何? “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9年9月21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擲地有聲地說出了這句話,這正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核心。 而后圍繞著這一中心思想,毛主席把中國人民的革命歷程分成了三個階段,反復強調了三次為中國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這三個階段分別是從1949年算起,3年以來的解放戰(zhàn)爭,30年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上溯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整個民主革命歷程。 正是在此期間,中國共產(chǎn)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相繼橫空出世,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革命勝利、獨立自由的康莊大道。 ![]() 然而讓很多人不解的是,毛主席擬定的碑文雖然大氣磅礴、情感深沉,但在通篇碑文中卻絲毫沒有提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貢獻。 事實上,這樣的措辭恰恰體現(xiàn)了毛主席作為一代偉人的英明之處。 首先,碑文既不提共產(chǎn)黨,也沒寫解放軍,而是把寶貴的筆墨都用在了“紀念人民英雄”這一中心思想上。 這更能突出國家建立紀念碑的意義,讓后人看到高聳的紀念碑和入木三分的碑文,就能想起那些為國家獨立、人民幸福而犧牲的人民英雄。 其次,毛主席作為一個胸懷博大的領導人深切地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雖然對中國革命的勝利意義非凡,但卻不能占據(jù)全部的功勞。 在毛主席看來,無論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主動探索國家發(fā)展之路的有識之士,還是建黨以后愿意與中國共產(chǎn)黨攜手救國的黨外人士,都是值得尊敬的愛國者。 因此在紀念為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時,絕不能有所遺漏,采取更兼容并包、宏闊深沉的詞句才是最恰當?shù)模@更能體現(xiàn)共產(chǎn)黨的博大胸懷。 更何況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革命勝利的貢獻有目共睹,根本無需刻意強調就能讓后人時刻銘記,談人民英雄多么永垂不朽時,勢必無法繞開前赴后繼的共產(chǎn)黨人。 總之,毛主席親擬的碑文既表達了對人民英雄的深切紀念,又彰顯了共產(chǎn)黨和新中國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 ![]() 那么毛主席為何能寫出這樣優(yōu)秀的碑文呢? 偉大領袖用“三個永垂不朽”囊括百年革命史,毛主席真不愧是“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一代偉人! 若說起來,毛主席的確是當之無愧的文武全才。 且不論他在“四渡赤水”中的用兵如神,以及他在渡江戰(zhàn)役等大戰(zhàn)中的運籌帷幄,就單說他的文學造詣,那也是尋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諸如《沁園春·雪》《七律·長征》等都是被中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的作品都是基于革命實際的真知灼見,字里行間都流露著對中華大地和廣大人民的深切感情。 事實上截止到建國前,在中國共產(chǎn)黨28年的革命歷程中,毛主席一直注重實地調查和反思總結。 在這個過程中,毛主席留下了無數(shù)振聾發(fā)聵的論述,有時寥寥數(shù)筆就能激勵人心,有時則以泱泱萬言道破革命真理。 再加上毛主席自青年時代起就樹立了遠大的革命理想,在此期間,他親眼見證了太多革命志士的犧牲,想來在創(chuàng)作碑文時主席的心緒必然無法平靜。 ![]() 也正是對烈士的深刻崇敬和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底雙管齊下,讓毛主席在寫這篇碑文時揮灑自如,最終給后世人民留下了這樣氣勢如虹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給石刻碑文書寫范本的周總理面對此項工作時同樣嚴謹認真,據(jù)說那段時間他只要有時間就在練習,前后加起來足足寫了40多遍才定稿。 這樣的態(tài)度足以證明,周總理同樣對倒在革命道路上的同袍戰(zhàn)友們心懷感念。 歸根到底,無論是毛主席、周總理這樣的偉人,還是萬千盼望和平安穩(wěn)的中國人民,都對犧牲于革命的人民英雄們懷有崇高敬意。 最后,正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所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