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蛤”是一份滿口生津的佳肴 我國地大物博,物產(chǎn)資源豐富,自然能吃到的食物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很多食物并不止我國才有,在國外一樣也有,但是很多食物在國外并不受歡迎,甚至還會被外國人嫌棄。然而在我國卻不一樣,我國勞動人民有精湛的廚藝,將外國人嫌棄的食材做成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其中最有名的,有小龍蝦、牛蛙、大閘蟹之類水產(chǎn)品了,它們在國外可謂是臭名昭著,被認為是危害非常大的入侵物種,然而在我國卻成了盤中餐。 我們許多人向往大海。海,給人是一種寬闊的感覺,到海邊還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如果問你,大海是什么味道,或許你會回答,大海一定是咸的。但我覺得,大海是色香味俱全的一種美味。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那里有很多出了名的海鮮小吃,而大海正是孕育了這一道道美味的生命源泉。 看大海,不嘗“海鮮”,你就無法知道海是什么“味道”。 最近收到一枚浙江寧波啟用的宣傳郵資機戳,名稱與圖案是“血蛤(ge)”。盡管傳統(tǒng)的海鮮美食有很多,有薄殼,有各種各樣的魚,有蝦姑等等這些,但在生閹里面的最經(jīng)典就是貝類生物“血蛤”。 血蛤,各地叫法不同,毛蚶、魁蚶、赤貝、毛蚶、泥蚶、花蚶等,是一種貝類海洋生物,生長在灘涂里。 血蛤有數(shù)種吃法,在東南沿海地帶,最常見是經(jīng)開水燙幾秒之后就拿出來。如果是極品,掰開殼血流成河,一咬下去,滿嘴是血(應該是與血一樣的分泌液),飽滿的蛤肉上面留著血淋淋的蛤汁,免不了唇齒間要血色斑斑,所以稱之為“血蛤”。 特別把燙好的血蛤,加入辣椒醬油蒜末這些調(diào)味,這時一陣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殼里面流著“血”與醬油恰當好處的互融,散發(fā)了突如其來的香味,一口咬進去,肉嫩潤滑,鮮美異常,流入喉嚨的汁香味濃郁,別有風味。盡管偶爾還是吃到一兩顆含著土的血蛤,但那種肉汁四溢的美味,依舊誘惑味蕾,無法拒絕。 我國食用血蛤的歷史很悠久,據(jù)資料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食用血蛤了。為什么血蛤要這樣吃,因為在我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當中,最講究以形補形,故而認為血蛤分泌出的那種類似血一樣的分泌液具有補血作用。因此,在東南亞和江浙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都認為血蛤,這個東西很滋補,補血,被稱為窮人的“阿膠”。 在《本草綱目》上也同樣有這樣的記載:血蛤(蚶)“味甘性溫,功能除了補血外,還可以潤五臟、健胃、清熱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熱咳嗽、胸脅疼痛、痰中帶血等”。 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血蚶里面含有硫胺素、鈣、鎂、鋅等營養(yǎng),食用后,可以補益氣血、健脾益胃,保養(yǎng)效果甚佳。 我祖籍浙江沿海人,受父輩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食用血蛤,那時盡管物資不太豐富,但上海菜市場上可以隨便買到,價格低廉。特別家里有親戚朋友過來,一起吃飯時,飯桌上總有這一道菜,每當吃飯結束時,幾乎在坐的人面前都是一堆滿滿的血蛤殼,這也是飯桌上的一道美景。 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爆發(fā),據(jù)上海市衛(wèi)生防疫站疫情統(tǒng)計:僅1988年,全市甲肝報告發(fā)病數(shù)為34萬例,死亡人數(shù)由于特殊時期封鎖消息難以查證,創(chuàng)出了世界甲肝流行新的歷史記錄。最后“磚家”找到了源頭,因為食用受到污染的“血蛤”引起的。 盡管當時受污染的血蛤主要來自蘇北,但最后將來自浙江、福建和廣東血蛤都一網(wǎng)打盡,禁止食用。至今“血蛤”在上海還是“禁食品”。在各類菜市場、超市都禁止販賣血蛤。私下交易,還要抓起來罰款。現(xiàn)在上海再高級的飯店,也不敢制作這道菜,你要“品嘗”,只有離開上海。 當時禁食血蛤是為了人民健康,無可指責,但30多年過去了,大地已經(jīng)翻天覆地變化。由于血蛤的生長環(huán)境要求極高,自然血蛤已經(jīng)很少。據(jù)說,福建海邊20多名漁家大嫂捕撈的血蛤每天總量也不過百余斤。 目前江浙廣東福建沿海,與以前生長在臭水溝里的小龍蝦一樣,現(xiàn)在人工養(yǎng)殖。因此,市面所賣的血蛤基本上也都是人工養(yǎng)殖的,國家對生長的灘涂和水源的衛(wèi)生都有保障,應該說現(xiàn)在食用血蛤還是安全的。 不過現(xiàn)代時代變了,過去窮人吃的東西,現(xiàn)在都是那些富人的美食。你現(xiàn)在再想嘗品這種撲朔迷離的味道,已經(jīng)吃不起,市場價已經(jīng)突破50元一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