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 505 篇原創文章 - 前幾天跟一個書友聊天,他說買了很多書,可一年下來才讀完兩本,還是小說,就問我怎樣才能多讀一點書,因為他平時有空就忍不住干其他事情去了,就是不怎么讀書。我說,既然你不讀書,為什么還買那么多書?他說看到好書就想買,反正以后會讀到的。接著他就問我怎樣才能讀完一本書。我直接告訴他:「那就先看完第一本,看完第一本了,再看第二本,看完第二本了再看第三本,沒看完第一本之前,什么都不要想。」過了十幾天,他又來問我,怎樣才能讀完一本書,有沒有什么好建議。我給他的建議是:「把一本書讀完,沒有其他建議。」然后,我就你不想搭理他了,有點浪費時間。其實我說的話挺好懂的,就是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還不懂的話,就從第一頁讀起,讀完了再讀第二頁,第二頁讀完了再讀第三頁……真有那么難理解嗎?而跟我同一時間聊天的一個朋友,他真的讀過不少書,無論我說什么,他都能迅速理解。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從不看書的人和經常看書的人,有什么區別?》,難道兩者的差距這么大嗎? 于是我就回想起跟大部分人的交往情況,包括親戚、家人和朋友,發現經常讀書的人和基本不讀書的人,他們的差距表現出來的差距還是挺大的。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閱讀理解能力上,還有見識、談吐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一般讀書多的人,眼界都比較開闊,思考問題時也能看得更遠、想得更深。通過讀書,他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觀點和思想,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而不讀書的人,往往被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的信息來源主要是短視頻和朋友圈,看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很難形成系統的認知。就像井底之蛙,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的天空。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他的思維容易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平時覺得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就夠了,沒有必要讀書,每次聊天都是小圈子里誰家的狗很可愛,誰家的孩子剛摔了一跤,破相了之類的話題。讀書多的人,思考問題會更加深入和理性。因為他們接觸過眾多智者的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夠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拿曾國藩來說,他每天都要讀書幾個小時,而且有詳細的讀書筆記。正是這種持續的閱讀和思考,讓他在處理軍政大事時能夠把握全局、深謀遠慮。黃庭堅說的「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這種深入思考的能力,讓他成為晚清第一名臣。相比之下,不讀書的人往往停留在表面認知。他們可能覺得刷短視頻,看看公眾號文章就夠了,可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很難形成系統的思維,更難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比如讀過《菜根譚》的人,就明白「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的道理。當家人有過錯時,不會在別人面前指出來,或者棄之不顧。這是讀書之后思考和應用的例子。讀書多的人比較善于表達。我說的不是那種外向,看上去像話癆一樣的表達,而是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別人容易理解。因為讀書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能夠跟不同層次的人展開有深度的對話。還有更重要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除了閱讀理解之外,還有人與人之間交流時理解對方說的話。有的人你跟他聊這個話題,他說的卻是另外一個話題,這不是說他故意轉移話題,而是不理解你的意思。有些從不讀書的人,在表達自己想法時,經常遇到想說卻說不出來的尷尬。明明心里有想法,卻因為詞匯量不足、表達能力欠缺,無法準確傳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急了,就說「反正就是那樣,你不懂就算……」  一般愛讀書的人,通常都懂得控制情緒,在面對困境時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態。你看王陽明當年被貶到龍場,他并沒有消沉,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大量閱讀、思考,最終悟出了「心即理」等,創立了心學。即使在臨終前,弟子周敬問他還有什么遺言,他只說了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種豁達的心態,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讀書積累和不斷地思考,最終悟道。而不讀書的人,往往缺乏這種心態,容易被情緒左右。每當遇到挫折時,他可能會抱怨命運不公,而不是靜下心來思考解決之道。如果讓他住在一個沒有網絡的地方一個月,他就有可能瘋掉。其他的我就不一一羅列了,經常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差距肯定不止這幾點的。所以,我還是建議你沒有什么特別要緊的事,一定要大量讀書。你可以博覽群書,一年讀一百本,也可以用同樣的時間把幾本好書讀上幾遍,幾十遍——這些,都是大量讀書。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