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000種書目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截止2024年共出版22輯1000種,其中哲學·325種,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235種,歷史學·地理學·205種, 哲學·325種 書名 | 作者 | 1.阿維斯塔 | [伊朗]賈利爾·杜斯特哈赫選編 | 2.??斯卮髱熚募?/span> | [德]埃克哈特 | 3.愛因斯坦文集(全三卷) | [美]愛因斯坦 | 4.奧義書 |
| 5.巴曼尼得斯篇 | [古希臘]柏拉圖 | 6.薄伽梵歌 | [古印度]毗耶娑 | 7.薄伽梵歌論 | [印度]室利·阿羅頗多 | 8.保衛馬克思 | [法]路易·阿爾都塞 | 9.悲劇的誕生 | [德]尼采 | 10.懺悔錄 | [古羅馬]奧古斯丁 | 11.超窮數理論基礎(第2版) | [德]格奧爾格·康托 | 12.純粹理性批判 | [德]康德 | 13.純粹現象學通論 | [德]胡塞爾 | 14.存在與時間 | [德]海德格爾 | 15.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 | [德]康德 | 16.道德情操論 | [英]亞當·斯密 | 17.道德形上學探本 | [德]康德 | 18.道德原則研究 | [英]休謨 | 19.德國的科學 | [法]皮埃爾·迪昂 | 20.狄德羅哲學選集 | [法]狄德羅 | 21.敵基督者 | [德]尼采 | 22.笛卡爾哲學原理 | [荷蘭]斯賓諾莎 | 23.第一哲學(上下卷) | [德]胡塞爾 | 24.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 [法]笛卡爾 | 25.動物四篇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26.動物志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27.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 | [法]伽森狄 | 28.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 [英]羅素 | 29.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 [德]費爾巴哈 | 30.多元的宇宙 | [美]威廉·詹姆士 | 31.發生認識論原理 | [瑞士]皮亞杰 | 32.法哲學原理 | [德]黑格爾 | 33.泛神論要義 | [英]約翰·托蘭德 | 34.范疇篇解釋篇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35.斐德若篇 | [古希臘]柏拉圖 | 36.佛教邏輯 | [俄]舍爾巴茨基 | 37.弗雷格—語言哲學 | [英]達米特 | 38.感覺的分析 | [奧]馬赫 | 39.感覺與可感物 | [英]J.L.奧斯汀 | 40.給塞倫娜的信 | [英]約翰·托蘭德 | 41.功利主義 | [英]約翰·穆勒 | 42.過程與實在 | [英]懷特海 | 43.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 | [英]貝克萊 | 44.行為的結構 | [法]梅洛-龐蒂 | 45.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 | [德]黑格爾 | 46.護教篇 | [古羅馬]德爾圖良 | 47.回憶蘇格拉底 | [古希臘]色諾芬 | 48.會飲篇 | [古希臘]柏拉圖 | 49.基督何許人也 | [日]幸德秋水 | 50.基督教并不神秘 | [英]約翰·托蘭德 | 51.基督教的本質 | [德]費爾巴哈 | 52.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 [荷蘭]斯賓諾莎 | 53.健全的思想 | [法]霍爾巴赫 | 54.結構主義 | [瑞士]皮亞杰 | 55.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上下冊) | [美]G.墨菲,[美]J.柯瓦奇 | 56.經驗與自然 | [美]約翰·杜威 | 57.精神的婚戀 | [比]呂斯布魯克 | 58.精神分析引論 | [奧]弗洛伊德 | 59.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 [奧]弗洛伊德 | 60.精神現象學(上下卷) | [德]黑格爾 | 61.卡布斯教誨錄 | [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 62.科學的規范 | [英]卡爾·皮爾遜 | 63.科學的價值 | [法]昂利·彭加勒 | 64.科學社會學(全兩冊) | [美]羅伯特·金·默頓 | 65.科學-神學論戰史(全兩卷) | [美]安德魯·迪克森·懷特 | 66.科學與方法 | [法]昂利·彭加勒 | 67.科學與假設 | [法]昂利·彭加勒 | 68.科學與近代世界 | [英]懷特海 | 69.科學哲學的興起 | [德]H.賴欣巴哈 | 70.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 [俄]赫爾岑 | 71.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 [法]梅洛-龐蒂 | 72.拉奧孔 | [德]萊辛 | 73.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 [德]萊布尼茨,[英]克拉克 | 74.理想國 | [古希臘]柏拉圖 | 75.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 [德]康德 | 76.歷史與階級意識 | [匈]盧卡奇 | 77.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 | [德]H.賴欣巴哈 | 78.林中路 | [德]海德格爾 | 79.靈魂論及其他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80.琉善哲學文選 | [古羅馬]琉善 | 81.路標 | [德]海德格爾 | 82.倫理學 | [荷蘭]斯賓諾莎 | 83.倫理學 | [德]朋費霍爾 | 84.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 [德]叔本華 | 85.倫理學體系 | [德]費希特 | 86.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 [英]B.威廉斯 | 87.倫理學原理 | [英]G.E.摩爾 | 88.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 [德]馬克斯·舍勒 | 89.論《創世記》 | [古羅馬]斐洛 | 90.論存在者與本質 | [意]托馬斯·阿奎那 | 91.論道德的譜系 | [德]尼采 | 92.論徳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 | [德]亨利希·海涅 | 93.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 [俄]普列漢諾夫 | 94.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 [古羅馬]西塞羅 | 95.論靈魂 | [阿拉伯]伊本·西那 | 96.論靈魂的激情 | [法]勒內·笛卡爾 | 97.論三位一體 | [古羅馬]奧古斯丁 | 98.論神性 | [古羅馬]西塞羅 | 99.論無限、宇宙與眾世界 | [意]布魯諾 | 100.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 [德]費希特 | 101.論隱秘的上帝 | [德]庫薩的尼古拉 | 102.論有學識的無知 | [德]庫薩的尼古拉 | 103.論宇宙的體系 | [英]伊薩克·牛頓 | 104.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 [意]布魯諾 | 105.論原罪與恩典 | [古羅馬]奧古斯丁 | 106.邏輯大全 | [英]奧卡姆 | 107.邏輯學(上下卷) | [德]黑格爾 | 108.邏輯學講義 | [德]康德 | 109.邏輯研究 | [德]胡塞爾 | 110.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 [波蘭]塔爾斯基 | 111.邏輯與知識 | [英]伯特蘭·羅素 | 112.邏輯哲學論 | [奧]維特根斯坦 | 113.枚農篇卡爾彌德篇 | [古希臘]柏拉圖 | 114.美學(全四冊) | [德]黑格爾 | 115.美學的歷史 | [意]克羅齊 | 116.美學史 | [英]鮑桑葵 | 117.美學原理 | [意]克羅齊 | 118.面向思的事情 | [德]海德格爾 | 119.摹仿論 | [德]奧爾巴赫 | 120.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 [德]胡塞爾 | 121.尼采(上下卷) | [德]海德格爾 | 122.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 [丹麥]N.玻爾 | 123.尼各馬可倫理學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124.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 [德]胡塞爾 | 125.偶像的黃昏 | [德]尼采 | 126.判斷力批判(上下冊) | [德]康德 | 127.培根論說文集 | [英]培根 | 128.裴洞篇 | [古希臘]柏拉圖 | 129.普通認識論 | [德]石里克 | 130.軀體的智慧 | [美]坎農 | 131.權力意志(上下卷) | [德]尼采 | 132.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 [德]費希特 | 133.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全二卷) | [德]伽達默爾 | 134.勸學篇 | [日]福澤諭吉 | 135.人類的由來(全兩冊) | [英]達爾文 | 136.人類的知識 | [英]羅素 | 137.人類理解論(上下冊) | [英]洛克 | 138.人類理智新論(全兩冊) | [德]萊布尼茨 | 139.人類理智研究 | [英]休謨 | 140.人類知識起源論 | [法]孔狄亞克 | 141.人類知識原理 | [英]喬治·貝克萊 | 142.人生的親證 | [印度]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 143.人是機器 | [法]拉·梅特里 | 144.人性論 | [英]休謨 | 145.人有人的用處 | [美]N.維納 | 146.認識的途徑 | [美]威廉·佩珀雷爾·蒙塔古 | 147.認識與謬誤 | [奧]馬赫 | 148.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 [德]康德 | 149.如何以言行事 | [英]J.L.奧斯汀 | 150.善的研究 | [日]西田幾多郎 | 151.善惡的彼岸 | [德]尼采 | 152.神秘神學 | [偽]狄奧尼修斯 | 153.神圣人生論(上下冊) | [印度]室利·阿羅頻多 | 154.神學論文集哲學的慰藉 | [古羅馬]波愛修斯 | 155.神學與哲學 | [德]潘能伯格 | 156.神正論 | [德]萊布尼茨 | 157.生命是什么 | [奧]薛定諤 | 158.聲音與現象 | [法]德里達 | 159.圣教論 | [印度]喬荼波陀 | 160.詩學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161.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 [英]沃爾夫 | 162.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全二冊) | [英]沃爾夫 | 163.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 [美]羅伯特·金·默頓 | 164.時間與自由意志 | [法]柏格森 | 165.實踐理性批判 | [德]康德 | 166.實驗心理學史(上下冊) | [美]E.G.波林 | 167.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 [法]克洛德·貝爾納 | 168.實用主義 | [美]威廉·詹姆士 | 169.示教千則 | [印度]商羯羅 | 170.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 [荷蘭]愛德華·揚·戴克斯特豪斯 | 171.事實、虛構和預測 | [美]納爾遜·古德曼 | 172.視覺新論 | [英]貝克萊 | 173.釋夢 | [奧]弗洛伊德 | 174.數理哲學導論 | [英]羅素 | 175.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 [匈]拉卡托斯 | 176.數學基礎研究 | [奧]維特根斯坦 | 177.思維方式 | [美]懷特海 | 178.思想錄 | [法]帕斯卡爾 | 179.斯賓諾莎書信集 | [荷蘭]斯賓諾莎 | 180.蘇魯支語錄 | [德]尼采 | 181.算術基礎 | [德]G.弗雷格 | 182.泰阿泰德 | [古希臘]柏拉圖 | 183.談談方法 | [法]笛卡爾 | 184.天球運行論 | [波蘭]哥白尼 | 185.天象論宇宙論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186.拓撲心理學原理 | [德]庫爾特·勒溫 | 187.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 | [英]伯特蘭·羅素 | 188.文明的滴定 | [英]李約瑟 | 189.文明論概略 | [日]福澤諭吉 | 190.我的哲學的發展 | [英]羅素 | 191.物理科學的哲學 | [英]阿瑟·愛丁頓 | 192.物理學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193.物理學和哲學 | [德]W.海森伯 | 194.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 [法]皮埃爾·迪昂 | 195.物性論 | [古羅馬]盧克萊修 | 196.物種起源 | [英]達爾文 | 197.西方哲學史(上下卷) | [英]羅素 | 198.西西弗神話 | [法]加繆 | 199.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 | [美]愛因斯坦 | 200.先驗唯心論體系 | [德]謝林 | 201.現象學的觀念 | [德]胡塞爾 | 202.小邏輯 | [德]黑格爾 | 203.小說理論 | [匈]盧卡奇 | 204.心的分析 | [英]羅素 | 205.心的概念 | [英]吉爾伯特·賴爾 | 206.新工具 | [英]培根 | 207.新實在論 | [美]霍爾特等 | 208.新系統及其說明 | [德]萊布尼茨 | 209.形而上學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210.形而上學導論 | [德]海德格爾 | 211.性心理學 | [英]靄理士 | 212.袖珍神學 | [法]保爾·霍爾巴赫 | 213.亞當·斯密哲學文集 | [英]亞當·斯密 | 214.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 [波蘭]盧卡西維茨 | 215.耶穌傳 | [法]歐內斯特·勒南 | 216.耶穌傳(全二卷) | [德]施特勞斯 | 217.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 [日]中江兆民 | 218.藝術的起源 | [德]格羅塞 | 219.藝術即經驗 | [美]約翰·杜威 | 220.意義與真理的探究 | [英]羅素 | 221.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 | [古希臘]柏拉圖 | 222.宇宙體系論 | [法]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 | 223.原始思維 | [法]列維-布留爾 | 224.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 [德]海德格爾 | 225.造物中展現的神的智慧 | [英]約翰·雷 | 226.哲學辭典(全二冊) | [法]伏爾泰 | 227.哲學的改造 | [美]杜威 | 228.哲學和自然之鏡 | [美]理查德·羅蒂 | 229.哲學論稿 | [德]馬丁·海德格爾 | 230.哲學片段 | [丹麥]克爾凱郭爾 | 231.哲學史講演錄(全四卷) | [德]黑格爾 | 232.哲學史教程(上下卷) | [德]文德爾班 | 233.哲學書簡 | [法]伏爾泰 | 234.哲學研究 | [奧]維特根斯坦 | 235.哲學語法 | [奧]維特根斯坦 | 236.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 [德]胡塞爾 | 237.真理、意義與方法 | [美]戴維森 | 238.知性改進論 | [荷蘭]斯賓諾莎 | 239.智者 | [古希臘]柏拉圖 | 240.自然的觀念 | [英]柯林武德 | 241.自然的體系(上下卷) | [法]霍爾巴赫 | 242.自然哲學 | [德]黑格爾 | 243.自然哲學 | [德]莫里茨·石里克 | 244.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 [英]牛頓 | 245.自然哲學概論 | [德]奧斯特瓦爾德 | 246.自然宗教對話錄 | [英]休謨 | 247.自我的超越性 | [法]薩特 | 248.宗教的本質 | [德]費爾巴哈 | 249.宗教的自然史 | [英]休謨 | 250.宗教經驗之種種 | [美]威廉·詹姆士 | 251.宗教與科學 | [英]羅素 | 252.最后的沉思 | [法]昂立·彭加勒 | 253.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叔本華 | 254.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 [法]亞歷山大·柯瓦雷 | 255.論獨一理智 | [意]托馬斯·阿奎那 | 256.不合時宜的考察 | [德]尼采 | 257.晨時或論神之存在的演講 | [德]摩西·門德爾松 | 258.從經驗立場出發的心理學 | [德]布倫塔諾 | 259.道德語言 | [英]理查德·麥爾文·黑爾 | 260.笛卡爾語言學:理性主義思想史上的一章 | [美]喬姆斯基 | 261.反邏輯學家 | [古希臘]賽克斯都·恩披里柯 | 262.菲勒玻斯 | [古希臘]柏拉圖 | 263.符號 | [法]梅洛—龐蒂 | 264.哥德爾、艾舍爾、巴赫(上下冊) | [美]侯世達 | 265.個體 | [英]斯特勞森 | 266.根據亞里士多德論“是者”的多重含義 | [德]弗朗茨·布倫塔諾 | 267.古篩勒蘇菲論集 | [古阿拉伯]艾布·嘎希姆·古篩勒 | 268.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 [意]伽利略 | 269.荷爾德林詩的闡釋 | [德]海德格爾 | 270.幾何原本 | [古希臘]歐幾里得 | 271.計算機與人腦 | [美]約·馮·諾意曼 | 272.寂靜的春天 | [美]蕾切爾·卡森 | 273.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 [美]埃德溫·阿瑟·伯特 | 274.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 [德]海德格爾 | 275.科學的社會功能 | [英]J.D.貝爾納 | 276.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 | [荷]H.弗洛里斯·科恩 | 277.控制論 | [美]諾伯特·維納 | 278.快樂的科學 | [德]尼采 | 279.拉刻斯呂西斯 | [古希臘]柏拉圖 | 280.《梨俱吠陀》神曲選 |
| 281.倫理學方法 | [英]亨利·西季威克 | 282.倫理學體系 | [德]弗里德里希·包爾生 | 283.論第一原理 | [英]司各脫 | 284.論人 | [意]托馬斯·阿奎那 | 285.論斯賓諾莎的學說:致門德爾松先生的書信 | [德]雅可比 | 286.論物體 | [英]霍布斯 | 287.論優美感和崇高感 | [德]康德 | 288.論知識 | [埃及]摩西·邁蒙尼德 | 289.邏輯原理(上下冊) | [英]F.H.布拉德雷 | 290.迷途指津 |
| 291.密釋納第1部、第2部 |
| 292.牛頓研究 | [法]亞歷山大·柯瓦雷 | 293.皮浪學說概要 | [古希臘]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 294.人生道路諸階段 | [丹麥]克爾凱郭爾 | 295.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 [德]馬克思·舍勒 | 296.什么叫思想? | [德]海德格爾 | 297.勝論經 | [古印度]月喜疏 | 298.世界的邏輯構造 | [德]卡爾納普 | 299.思想與實在 | [英]達米特 | 300.通靈者之夢 | [德]康德 | 301.未來哲學原理 | [德]費爾巴哈 | 302.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 [德]H.李凱爾特 | 303.文藝復興哲學中的個體和宇宙 | [德]恩斯特·卡西爾 | 304.我的世界觀 | [美]愛因斯坦 | 305.我與你 | [德]馬丁·布伯 | 306.物的分析 | [英]羅素 | 307.西方科學的起源 | [美]戴維·林德伯格 | 308.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 [德]尼采 | 309.心理學大綱 | [美]威廉·麥獨孤 | 310.心靈的成長:兒童心理學導論 | [德]庫爾特·考夫卡 | 311.心靈的揭示 | [古阿拉伯]安薩里 | 312.新音樂的哲學 | [德]特奧爾多·W.阿多諾 | 313.行為主義 | [美]約翰·B.華生 | 314.言語行為:語言哲學論 | [美]約翰·R.塞爾 | 315.演講與論文集 | [德]海德格爾 | 316.瑜伽經 | [古印度]缽顛阇利 | 317.語言的邏輯句法 | [德]卡爾納普 | 318.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 | [德]赫爾曼·柯恩 | 319.哲學問題 | [英]羅素 | 320.哲學原理 | [法]笛卡爾 | 321.整體性與隱纏序:卷展中的宇宙與意識 | [美]戴維·玻姆 | 322.政治家 | [古希臘]柏拉圖 | 323.知覺現象學 | [法]梅洛-龐蒂 | 324.致外省人信札 | [法]帕斯卡爾 | 325.自然與希臘人科學與人文主義 | [奧]埃爾溫·薛定諤 |
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235種 書名 | 作者 | 1.《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現代憲法史論 | [德]格奧爾格·耶里內克 | 2.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 [意]托馬斯·阿奎那 | 3.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和魔法 | [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 | 4.愛彌兒(全兩冊) | [法]盧梭 | 5.巴黎公社公報集(全二卷) |
| 6.保守主義 | [英]休·塞西爾 | 7.兵法 |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 8.兵法簡述 | [古羅馬]韋格蒂烏斯 | 9.波斯人信札 | [法]孟德斯鳩 | 10.布朗基文選 | [法]布朗基 | 11.懺悔錄(上下冊) | [法]盧梭 | 12.大洋國 | [英]詹姆士·哈林頓 | 13.代議制政府 | [英]J.S.密爾 | 14.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 | [英]邊沁 | 15.笛福文選 | [英]笛福 | 16.地方知識 |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 | 17.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 | [德]費希特 | 18.對勞動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 | [英]約翰·勃雷 | 19.俄國社會思想史(全三卷) | [俄]戈·瓦·普列漢諾夫 | 20.法的形而上學原理 | [德]康德 | 21.法國革命論 | [英]柏克 | 22.法律的道德性 | [美]富勒 | 23.法律史解釋 | [美]羅斯科·龐德 | 24.法律體系的概念 | [英]約瑟夫·拉茲 | 25.法律與道德 | [美]羅斯科·龐德 | 26.法律與宗教 | [美]伯爾曼 | 27.法學導論 | [德]拉德布魯赫 | 28.法學總論 | [古羅馬]查士丁尼 | 29.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 [奧]凱爾森 | 30.犯罪社會學 | [意]恩里科·菲利 | 31.傅立葉選集(全三卷) | [法]傅立葉 | 32.革命法制和審判 | [法]羅伯斯比爾 | 33.格雷文集 | [英]約翰·格雷 | 34.公法的變遷 | [法]狄驥 | 35.古代法 | [英]梅因 | 36.關于國家的哲學理論 | [英]鮑桑葵 | 37.國家篇法律篇 | [古羅馬]西塞羅 | 38.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 | [俄]巴枯寧 | 39.過渡禮儀 |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 | 40.海軍戰略 | [美]艾·塞·馬漢 | 41.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 [德]威廉·魏特林 | 42.互動儀式鏈 | [美]蘭德爾·柯林斯 | 43.互助論 | [俄]克魯泡特金 | 44.華盛頓選集 | [美]喬治·華盛頓 | 45.回顧 | [美]愛德華·貝拉米 | 46.基督城 | [德]約翰·凡·安德里亞 | 47.建設自由共和國的簡易辦法 | [英]約翰·彌爾頓 | 48.教育思想的演進 | [法]涂爾干 | 49.街角社會 | [美]威廉·富特·懷特 | 50.杰斐遜選集 | [美]托馬斯·杰斐遜 | 51.金枝(全兩冊) | [英]J.G.弗雷澤 | 52.菊與刀 |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 53.君主論 |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 54.勞動組織 | [法]路易·勃朗 | 55.利維坦 | [英]霍布斯 | 56.聯邦黨人文集 | [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 | 57.林肯選集 | [美]亞伯拉罕·林肯 | 58.論當代革命 | [英]拉斯基 | 59.論法的精神(上下卷) | [法]孟德斯鳩 | 60.論法律 | [意]阿奎那 | 61.論犯罪與刑罰 | [意]切薩雷·貝卡里亞 | 62.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使風俗日趨純樸 | [法]盧梭 | 63.論平等 | [法]皮埃爾·勒魯 | 64.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 | [法]盧梭 | 65.論世界帝國 | [意]但丁 | 66.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么? | [法]西耶斯 | 67.論自由 | [英]約翰·密爾 | 68.論宗教寬容 | [英]洛克 | 69.羅馬盛衰原因論 | [法]孟德斯鳩 | 70.羅斯福選集 | [美]富蘭克林·德·羅斯福 | 71.馬布利選集 | [法]馬布利 | 72.馬基雅維里主義 | [德]弗里德里希·邁內克 | 73.美洲三書 | [英]埃德蒙·柏克 | 74.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 | [英]埃德蒙·R.利奇 | 75.面包與自由 | [俄]克魯泡特金 | 76.民族主義 | [印度]泰戈爾 | 77.拿破侖法典 |
| 78.拿破侖文選(上下卷) | [法]拿破侖 | 79.努爾人 | [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 | 80.女權辯護婦女的屈從地位 |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約翰·斯圖爾特·穆勒 | 81.歐文選集(全三卷) | [英]羅伯特·歐文 | 82.潘恩選集 | [美]托馬斯·潘恩 | 83.皮佑選集 | [法]讓·雅克·皮佑 | 84.貧困的哲學(上下卷) | [法]蒲魯東 | 85.普通法的精神 | [英]波洛克 | 86.普通法的訴訟形式 | [英]梅特蘭 | 87.權力論 | [英]伯特蘭·羅素 | 88.權威與個人 | [英]伯特蘭·羅素 | 89.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 | [德]塞繆爾·普芬道夫 | 90.人口問題 | [英]亞歷山大·莫里斯·卡爾-桑德斯 | 91.人類婚姻史(全三卷) | [芬蘭]E.A.韋斯特馬克 | 92.人類幸福論 | [英]約翰·格雷 | 93.人文類型 | [英]雷蒙德·弗思 | 94.日本官僚制研究 | [日]辻清明 | 95.薩摩亞人的成年 | [美]瑪格麗特·米德 | 96.山中來信 | [法]盧梭 | 97.社會靜力學 | [英]赫伯特·斯賓塞 | 98.社會科學方法論 | [德]馬克斯·韋伯 | 99.社會命運(全兩卷) | [法]維克多·孔西得朗 | 100.社會契約論 | [法]盧梭 | 101.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 | [美]彼得·M.布勞 | 102.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 | [奧]阿爾弗雷德·舒茨 | 103.社會學方法的準則 | [法]E.迪爾凱姆 | 104.社會主義神髓 | [日]幸德秋水 | 105.什么是所有權 | [法]蒲魯東 | 106.神學政治論 | [荷蘭]斯賓諾莎 | 107.圣西門選集(全三卷) | [法]圣西門 | 108.圣西門學說釋義 | [法]巴札爾,安凡丹,羅德里格 | 109.司法過程的性質 | [美]本杰明·卡多佐 | 110.太陽城 | [意]康帕內拉 | 111.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 [美]羅斯科·龐德 | 112.圖騰制度 | [法]列維-斯特勞斯 | 113.托克維爾回憶錄 | [法]托克維爾 | 114.為平等而密謀(上下卷) | [法]菲·邦納羅蒂 | 115.為權利而斗爭 | [德]耶林 | 116.為英國人民聲辯 | [英]約翰·彌爾頓 | 117.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 [德]麥克斯·施蒂納 | 118.溫斯坦萊文選 | [英]溫斯坦萊 | 119.烏托邦 | [英]托馬斯·莫爾 | 120.烏有鄉消息 | [英]威廉·莫里斯 | 121.武士道 | [日]新渡戶稻造 | 122.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 [英]馬林諾夫斯基 | 123.現代法學之根本趨勢 | [德]施塔姆勒 | 124.現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一個貧苦罪人的福音 | [德]威廉·魏特林 | 125.憲法的守護者 | [德]卡爾·施密特 | 126.憲法秩序的經濟學與倫理學 | [美]詹姆斯·M.布坎南 | 127.象征之林 | [英]維克多·特納 | 128.新愛洛漪絲 | [法]盧梭 | 129.新大西島 | [英]弗·培根 | 130.形而上學的國家論 | [英]L.T.霍布豪斯 | 131.雪萊政治論文選 | [英]雪萊 | 132.雅典政制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133.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 | [法]盧梭 | 134.伊加利亞旅行記(全三卷) | [法]埃蒂耶納·卡貝 | 135.遺書(全三卷) | [法]讓·梅葉 | 136.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 [德]卡爾.曼海姆 | 137.英國憲法 | [英]沃爾特·白芝浩 | 138.原始分類 | [法]愛彌爾·涂爾干,馬塞爾·莫斯 | 139.正義法的理論 | [德]施塔姆勒 | 140.政府論(上下篇) | [英]洛克 | 141.政府片論 | [英]邊沁 | 142.政治經濟學 | [法]盧梭 | 143.政治論 | [荷蘭]斯賓諾莎 | 144.政治學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 145.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 | [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 | 146.政治正義論(全兩冊) | [英]威廉·葛德文 | 147.政治中的人性 |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 | 148.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 | [法]涂爾干 | 149.致達朗貝爾的信 | [法]盧梭 | 150.中國家族法原理 | [日]滋賀秀三 | 151.自然法權基礎 | [德]費希特 | 152.自然政治論 | [法]霍爾巴赫 | 153.自殺論 |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 | 154.自由主義 | [英]霍布豪斯 | 15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法]愛彌爾·涂爾干 | 156.祖國在危急中 | [法]奧·布朗基 | 157.糾正公眾對于法國革命的評論 | [德]費希特 | 158.現時代的根本特點 | [德]費希特 | 159.獻給祖先的豬 | [美]羅伊·A.拉帕波特 | 160.休謨政治論文選 | [英]休謨 | 161.禮物 | [法]馬塞爾·莫斯 | 162.科西嘉制憲意見書 | [法]盧梭 | 163.英國普通法的誕生 | [比]R.C.范·卡內岡 | 164.非洲的政治制度 | [英]M.福蒂斯,E.E.埃文思-普里查德 | 165.戰爭論 |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 166.城市 | [美]羅伯特·E.帕克等 | 167.大憲章 |
| 168.道德觀念的起源與發展 | [芬]愛德華·韋斯特馬克 | 169.道德政治:或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國家治理 | [法]霍爾巴赫 | 170.帝國的政治體系 | [以]S.N.艾森斯塔德 | 171.多頭政體 | [美]羅伯特·達爾 | 172.遏制戰略:冷戰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評析 | [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 | 173.二十年危機1919—1939 | [英]E.H.卡爾 | 174.法的一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 | [蘇聯]帕舒卡尼斯 | 175.法概念與法效力 | [德]羅伯特·阿列克西 | 176.法理學的范圍 | [英]約翰·奧斯丁 | 177.法理學與哲學論文集 | [英]H.L.A.哈特 | 178.法律的性質與淵源 | [美]約翰·奇普曼·格雷 | 179.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 | [德]羅伯特·阿列克西 | 180.法律與道德 | [波蘭]列昂·彼得拉日茨基 | 181.法社會學原理 | [奧]歐根·埃利希 | 182.法學論文集 | [美]霍姆斯 | 183.法源:權力、秩序和自由 | [法]莫里斯·奧里烏 | 184.法哲學導論 | [美]龐德 | 185.法哲學導引 | [德]拉德布魯赫 | 186.犯罪學 | [意]加羅法洛 | 187.個體與國家 | [英]赫伯特·斯賓塞 | 188.公有法典 | [法]泰·德薩米 | 189.共同體與社會 | [德]斐迪南·滕尼斯 | 190.古典羅馬法(上下冊) | [德]弗里茨·舒爾茨 | 191.國際法上的領土取得 | [英]羅伯特·詹寧斯 | 192.國家精英 | [法]布爾迪厄 | 193.霍布斯論公民聯合體 | [英]邁克爾·奧克肖特 | 194.教育漫話 | [英]約翰·洛克 | 195.潔凈與危險 | [英]瑪麗·道格拉斯 | 196.決策的本質 |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菲利普·澤利科 | 197.利論 | [古印度]憍底利耶 | 198.論財產權 | [加]詹姆斯·塔利 | 199.論出版自由 | [英]約翰·彌爾頓 | 200.論美國的民主 | [法]托克維爾 | 201.論實證精神 | [法]奧古斯特·孔德 | 202.論文明社會史 | [英]亞當·弗格森 | 203.論政府 | [英]詹姆斯·密爾 | 204.美國的職業結構 | [美]彼得·布勞,奧蒂斯·杜德里·鄧肯 | 205.納文 | [美]格雷戈里·貝特森 | 206.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 | [美]克利福德·格爾茨 | 207.品格論 | [法]拉布呂耶爾 | 208.權威的性質與功能 | [法]耶夫·西蒙 | 209.人權與自然法 | [法]雅克·馬里旦 | 210.塞瓦蘭人的歷史 | [法]德尼·維拉斯 | 211.三醉人經綸問答 | [日]中江兆民 | 212.社會正義下的憲法 | [意]安東尼奧·羅斯米尼 | 213.神圣王權理論 | [英]約翰·菲吉斯 | 214.識字的用途 | [英]理查德·霍加特 | 215.司法推理中應用的基本法律概念 | [美]韋斯利·霍菲爾德 | 216.王權 | [英]A.M.霍卡 | 217.憲法與實在憲法 | [德]魯道夫·斯門德 | 218.寫文化 |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 | 219.新政治科學 | [美]埃里克·沃格林 | 220.性與社會 | [英]靄理士 | 221.英格蘭憲政史 | [英]梅特蘭 | 222.英國憲法研究導論 | [英]A.V.戴雪 | 223.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 | [德]維爾納·桑巴特 | 224.獄中札記 | [意]安東尼奧·葛蘭西 | 225.原始宗教理論 | [英]E.E.埃文斯-普理查德 | 226.再生產 |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J.-C.帕斯隆 | 227.早期制度史講義 | [英]亨利·薩姆納·梅因 | 228.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公共輿論 | [美]D.B.杜魯門 | 229.中鎮:當代美國文化研究 | [美]羅伯特·S.林德,海倫·梅里爾·林德 | 230.主觀公法權利體系 | [德]格奧爾格·耶里內克 | 231.自然法典 | [法]摩萊里 | 232.自然法與普遍法歷史 | [德]愛德華·甘斯 | 233.自然法與政治法原理 | [瑞士]讓-雅克·布拉馬克 | 234.自然象征:宇宙論的探索 | [英]瑪麗·道格拉斯 | 235.族群與邊界 |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特主編 |
歷史學·地理學·205種 書名 | 作者 | 1.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 | [古羅馬]塔西佗 | 2.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
| 3.巴布爾回憶錄 | [印度]巴布爾 | 4.巴黎高等法院史 | [法]伏爾泰 | 5.巴黎,19世紀的首都 | [德]瓦爾特·本雅明 | 6.比較城市化 | [美]布賴恩·貝利 | 7.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上下冊) | [古希臘]修昔底德 | 8.草原帝國(上下冊) | [法]勒內·格魯塞 | 9.查理大帝傳 | [法蘭克]艾因哈德,圣高爾修道院僧侶 | 10.長征記 | [古希臘]色諾芬 | 11.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 [德]阿·魏根納 | 12.德國的浩劫 | [德]弗里德里希·邁內克 | 13.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 | [德]沃爾特·克里斯塔勒 | 14.地理學的性質 | [美]理查德·哈特向 | 15.地理學 | [德]阿爾夫雷德·赫特納 | 16.地理學性質的透視 | [美]R.哈特向 | 17.地理學與地理學家 | [英]R.J.約翰斯頓 | 18.地理學中的解釋 | [英]大衛·哈維 | 19.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 |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 20.東方的文明(上下冊) | [法]勒內·格魯塞 | 21.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 | [澳]安東尼·瑞德 | 22.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 | [法]G·賽代斯 | 23.多桑蒙古史(上下冊) | [瑞典]多桑 | 24.俄國革命史(全三卷) | [蘇]列夫·托洛茨基 | 25.俄國史教程(全五卷) | [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 | 26.發現鄉土景觀 | [美]約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遜 | 27.法國大革命講稿 | [英]阿克頓 | 28.法國革命史 | [法]喬治·勒費弗爾 | 29.法國革命史 | [法]馬迪厄 | 30.法國革命史 | [法]米涅 | 31.法國文明史(全四卷) | [法]基佐 | 32.法蘭克人史 | [法蘭克]都爾教會主教格雷戈里 | 33.風俗論(全三冊) | [法]伏爾泰 | 34.封建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