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際空間站比我們運行時間早,但是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周期比國際空間站短很多,中國空間站在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從首個艙段天和號核心艙在2021年4月29日發射升空到全面建成,我們僅用了1年多時間。 至今,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也已經有2年時間了,在過去這么長時間內,中國空間站也取得了很多成績,已經實施了180余項科學與應用項目,實現多個國際“首次”。 太空“養魚” 在1月13日的中國空間站空間應用系統科學與應用進展情況介紹會上,官方公布了中國空間站亮眼的成績單,其中一項就是實現了中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在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飛船發射升空的時候,除了搭載3名航天員外,還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就是4條斑馬魚。在進入中國空間站后,這些斑馬魚和4克金魚藻一起組成了一個小型水生生態系統,,在中國空間站內進行了一項科學實驗。金魚藻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滿足這些斑馬魚生存所需的氧氣。 這一個水生生態系統在空間站實際運行了43天,在這期間,斑馬魚成功繁殖產下了魚卵,而航天員也進行了3次水樣樣品的采集、1次魚食更換,以及進行了1次魚卵采集等工作。在結束實驗后對這些斑馬魚進行了無害化處理。 在實驗中,科學家發現斑馬魚在太空中出現了背腹面顛倒游泳、旋轉運動、轉圈等空間運動行為異常現象,這其實也是正常情況,畢竟在外太空飛行期間,這些斑馬魚也處于失重的狀態,它們一時間沒法適應過來。 而通過這一項科學實驗,實現了我國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創造了國際上空間水生生態系統在軌運行最長紀錄,同時也為空間密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在未來,我們的科學家還會開展從魚卵到魚卵的太空斑馬魚實驗。 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實驗 在近期,官方還公布了我們空間站完成了一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實驗。這一項實驗進行了很長時間,設備和樣品都已經更換了3次。在獲得這些實驗數據后,我國科學家已經首次成功制造出符合工業應用嚴格要求的鈮合金,這一突破可能會徹底改變航空航天技術,因為稀有金屬鈮可能是航空航天業革命的關鍵。 有專家表示,如果能夠將這一個科研成果轉化,大規模生產鈮合金的話,那我國在軍事以及高端制造業領域將會占據巨大的優勢。因為使用鈮合金制成的渦扇發動機葉片能夠承受超過1700℃的高溫,在高溫情況下,抗壓強度是目前常用的鎳或鈦合金的3倍,而且比鎳或鈦合金更輕。所以,使用鈮合金制成的渦扇發動機,性能會更加強大,能夠達到現有技術無法實現的速度和運行效率。 雖然有這么大的優勢,但是鈮合金是生產難度相當大,一方面是生產的條件很苛刻,需要在接近1600℃的環境下長達100個小時才能完成,而且使用這種技術來所生產的鈮合金性能很一般,在常溫下很脆,根本就達不到制造發動機的要求。 不過這一個問題現在已經被我國的科學家解決了,我國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新的快速冷卻方法,提高了生產速度,而且也使得所產生的合金的強度提高了3倍多,已經可以滿足發動機裝配線的要求。專家表示,如果未來能夠大規模生產鈮合金,那我國的軍事等領域將會有飛躍式的突破、發展。 ![]() 神舟十九號返航時間確定 神舟十九號飛船在2024年10月30日發射升空,至今已經在軌飛行差不多2個半月時間了,按照計劃,神舟十九號飛船的在軌時間大約為6個月,也就是說,預計再過4個半月左右,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就會結束了。在發射的時候,官方也提到了神舟十九號飛船預計在4月底或者5月初就會返回地球,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 而在接下來這4個多月時間內,航天員們還有很多任務需要完成,包括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實驗、試驗,以及開展出艙活動等。在2024年12月17日,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進行了首次出艙活動,在經過9小時的出艙活動后,順利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安裝,還完成了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 ![]() 而在這次出艙活動中,宋令東成為我國首名出艙活動的“90后”航天員,創造了我國的“首位”,與此同時,他們的出艙時間達到9個小時,這不僅刷新了我國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也打破了由美國宇航員保持了20多年的世界最長太空行走紀錄。這是人類迄今為止出艙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行走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