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葬:棺材從靈堂抬至大道,即路祭、發引、上轎、摔老盆后送往墓地稱送葬。 (2)告祖禮。棺材抬到墓地后,在下葬前,先告知祖宗,然后下葬。告祖詞是:“今天XX老府君,壽終正寢,安葬于祖瑩X側,入土為安,恐有驚嚇,特此告祖,敢告。” 如果亡人是女性告祖詞是:“今天X門X氏X老太君,壽終內寢,安葬于祖瑩X側,入土為安,恐有驚嚇,特此告祖,敢告。” (3)下葬。告祖后,隨即下葬。下葬后,執事賓領孝子女察看下葬的方位、向口、墓穴的尺度及距離是否適當(百米內不能有障礙物、樹木、別人家的祖墳)。然后,再請娘家客看一下,對此有無意見,最后,執事賓說:“抬棺的忙客請不要搭弓離位孝家禮當四叩。”起身一揖之后,執事賓說:“眾親友莫離位搭弓,孝家禮當四叩,請受禮。”客人說:“今天,是俺XX仙逝(或三周年)大祭,承蒙眾位勞力費心,在此,向眾位賓客表示由衷的致謝,一司耳四叩。” (4)執賓請孝眷順墓坑轉三圈,每走一步抓土一把拋向棺材,以示對老人最后一次的關懷(山東蒙古族人對此的解說是:把老人送進南北坑,拋土不能讓別人先拋,否則有大不敬之說)。也有人說這是'棺上撒厚土,子孫后代輩輩有厚福”之意。事畢,行墓祭禮的主次于堂祭排列相同,上林的親友,按照順序行完封墓禮之后,執事賓說:“請眾親友留步,(或大賓留步)孝眷還有一;孝眷圓墳后,忙客尚未封墳之前,娘家的重親要行望框禮,其他陪祭的賓客不參加,行此禮主要是娘家的賓客,向死者行最后一次永別禮。一揖四叩,從作揖時就痛哭,一直到禮畢起身為止。 (5)墓的“向口”。墓的“向口”是埋葬的一件大事。常言說:“把爹娘送到南北坑就算當兒女的盡完了孝心”。“南北坑”是指'墳墓坑”,正南正北的“墓坑”是沒有的,多少都有點斜度。這斜度就叫向口。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一般埋葬的方法由南逛東或“東南向口”的較多,叫“正向”;但為了“趕風水”,也有埋“向南逛西”或'西南”的叫“偏西,’;還有極少數埋成東北向或西北向叫“倒向”等。主墓確定以后,子孫死后入老瑩都要照樣子埋葬。 封墓時給死者燒紙,連同牌位一起燒掉。孝家去掉腰中系的麻繩,把手中的哭喪棒丟在墳的四個角。埋墳人把墳埋好,并把紙蟠插在墳頭上。孝家回到停棺屋內,再把墳墓上拋的土所剩下(抓一把拋半把,剩下的半把用孝衣抱回家)的一些土撒在自家屋內、院內。此時整個喪葬程序告一段落,執賓另行禮節。轉自https://www./bzwh/19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