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德語:?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是由內萊塔尼亞(即奧地利部分)和外萊塔尼亞(即匈牙利部分)共同組成,其創立的法理依據來自《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解體。
1867年2月建立奧匈帝國的原因是民族主義,在此之前,奧地利帝國(1804年-1867年)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而且是能凌駕于普魯士之上,左右德意志統一和意大利統一步伐的中歐霸主。雖然德國地區和意大利地區從來就不是奧地利的領土,但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一直透過占據神圣羅馬帝國的皇位以及作為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的方法來完成它在德國和意大利的霸權,與此同時,當時的匈牙利、捷克、克羅地亞和羅馬尼亞也在奧地利的版圖之內。奧匈帝國的皇室為哈布斯堡王朝,其憲法也明確將奧地利和匈牙利定義為兩個平等的主權國家,但國際社會普遍視奧匈為同一國。奧匈兩國的地方政府在立法、司法、行政、海關、鑄幣、護照和用詞等領域上均享有近乎獨立的自治權,唯獨稅收、外交和國防這三項事務需要統一上交給中央政府管理。以經濟方面的國力來說,奧匈帝國是19-20世紀的列強之一,超越了當時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它的版圖橫跨中歐、東歐和南歐,面積為歐洲第二大,僅次于俄國;人口為歐洲第三多,稍遜于俄羅斯和德國;其家用電器、照明設備以及發電機裝置的出口量也能達到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德國之后;機械制造業體系是世界第四強,僅低于美國、德國和英國,尤以軍火工業最為發達。奧匈還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超過人口的50%,故奧匈的12個民族代表需要時刻聚在一起才能決定國家的事務該怎么做。在奧匈剛成立時,歐洲的民族主義就已經發展得風起云涌且糾紛不斷,奧匈統治下的各個民族也都發展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理論。民族眾多代表語言也多,而奧匈并無一個全國通用的標準語,兩個奧匈國民如果不是同一民族的話就無法用語言溝通,導致士兵們在戰爭時也經常聽不懂上級的指令,這成為了該國軍力低下的主因。雖然奧匈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存續的50年間,整個國家都在努力開創多元化的生活環境給各族國民享用,這使得奧匈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僅早早實現了近代化,還讓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在政治和外交上,奧匈的海外殖民成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在中國天津有一塊奧租界(曾計劃殖民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但尚在初始階段就解體了。)。不過奧匈一直堅定的和德國站在一派,兩國在各種方面的互補性極佳,使得德國也愿意在軍事上協助奧匈。這加速了歐洲列強們在結盟上的兩極分化,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同盟擴展成三國同盟,形成德奧意和英法俄這兩大陣營,間接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1908年,奧匈帝國兼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為帝國存在期間少有的領土擴張,釀成波斯尼亞危機,間接為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埋下禍根。事件中,皇太子約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歲的塞爾維亞王國的加夫里洛·普林齊普刺殺,此舉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展開了整整四年,而戰事對奧匈帝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四年的戰爭中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也是脫離舊的帝國的最佳時機,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么多不同的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員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因為戰爭使經濟發展停止,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這使社會主義者非常氣憤。在這些條件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10月,德奧的盟友保加利亞王國停戰后,協約國部隊解放了塞爾維亞并開始進入奧匈帝國后奧皇卡爾一世接受美國的十四點協議讓境內的民族自立國家并建立聯邦制帝國,不料各民族自行獨立建國導致奧匈帝國解體: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獨立,匈牙利隨之,建立了匈牙利民主共和國。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王國,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匈牙利試圖奪回,引發了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加利西亞地區被波蘭和烏克蘭瓜分。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后來的南斯拉夫王國,奧匈停戰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王國和羅馬尼亞組成了小協約國圍攻匈牙利。最終,奧匈帝國在1918年11月3日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戰后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一系列條約保障這些邊界的合法性。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推翻了短暫的匈牙利民主共和國,但1919年羅馬尼亞王國占有大半個匈牙利后保皇勢力又開始抬頭。1920年匈牙利蘇維埃政府被羅馬尼亞推翻,恢復為一個匈牙利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卡爾一世企圖占據這個王位沒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的馬德拉群島,后來在那里逝世。霍爾西成為執政者。解體后的原奧匈帝國領土被新生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王國、波蘭第二共和國、南斯拉夫王國和羅馬尼亞王國繼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