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東山再起”指的是一個人經歷人生低谷,他日從失敗中重振旗鼓、再創輝煌,相當于一個人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那成語中的“東山”是一座山嗎?又在哪個地方呢? “東山”的確存在,如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境內有一座“東山”,又名“謝安山”,聽這名字,就知道與謝安有關。 不過,在據此三百公里的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也有一座小山名為“東山”,如今建有“東山公園”,山上有“謝公亭”,據說也與謝安有關。 那么這兩座“東山”,哪一座才是“東山再起”里的東山呢? 故事要從謝安說起。謝安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出自“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謝氏。 謝氏自三國魏晉時期開始到南朝,世代均有朝中大臣,被稱之為“陳郡謝氏”,是東晉“四大家族”之一。 謝安從小聰明好學,多才多藝,還練得一手好書法。成年后的謝安雖有一身才學,但他對做官似乎毫無興趣,反而更喜歡游蕩于山水之間過隱居生活。 或許謝安是不愿依靠家族勢力,亦或是不想以自身名門的背景,去做一些芝麻小官吧。因此他一直待價而沽,朝廷多次召他為官,均被拒絕。 后來謝安甚至隱居于會稽郡東山,兩耳不聞國事。 這個“東山”就是如今紹興上虞東山。根據《晉書·謝安傳》記載,他隱居于此時,整日與王羲之、許詢等文人名士游山玩水,或是在曹娥江邊垂釣、上山打獵,要么回到居所吟詩作賦,悠閑自在。 揚州刺史庾冰因仰慕謝安為人,曾多次派人勸說謝安到揚州為官,謝安不得已前往赴任。但僅僅過了一月,他便又找了個借口辭職回東山,繼續過隱居生活。 之后朝廷又召他做尚書郎、吏部侍郎,均被謝安拒絕。因此有官員認為謝安多次拒朝廷征召,應當監視其身,永不錄用。 公元357年,謝安曾任鎮西將軍的堂兄謝尚去世;358年,曾任安西將軍的長兄謝奕也去世;359年,謝安的弟弟謝萬又因為兵敗而被革職。 一連串的變故,使得謝家此時在朝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家族沒落讓謝安感到了一絲危機。于是公元360年,已經40歲的謝安毅然決定為了家族利益出山為官,挑起挽回家族聲譽的重擔。 恰巧此時征西大將軍桓溫邀請謝安出任司馬,謝安爽快答應。之后,謝安出任吳興太守,入朝之后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位。 而令謝安久負盛名的,是讓東晉“起死回生”的“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在滅掉前燕、前涼、代等小國之后,帶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 謝安從容指揮其侄謝玄為先鋒帶八萬兵馬迎敵,最終以少勝多大敗秦軍,破滅了北方少數民族統一南北的幻想。 謝安于385年去世,后獲贈太傅之職。“淝水之戰”后“陳郡謝氏”重回士族巔峰,這就是成語“東山再起”的來歷了。 不過,“淝水之戰”雖為謝安指揮,但謝安當時并不在前線戰場,而是身居建康(南京)城外土山的居所悠然下棋,運籌帷幄。 這座小土山,因謝安居住在此,想念當年隱居的會稽東山,于是將此小山也取名“東山”,也就是現如今南京的“東山公園”。 所以成語中的“東山”為紹興上虞東山,而不是南京江寧東山。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