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說那些年,我被「偽心理學」忽悠的日子吧。我這人以前有一個毛病,就是比較容易被「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忽悠。 比如有人告訴我「左腦理性,右腦感性」,我立馬覺得自己右腦發(fā)達,應該去搞藝術。當我聽別人說「血型決定性格」,我對著O型血的朋友看了半天,硬是覺得他天生就該當領導。 更離譜的是,有陣子朋友圈瘋傳「顏色心理學」,說穿紅色能招桃花,我真去買了一件大紅衛(wèi)衣,結果桃花沒來,倒是被同事嘲笑我我紅男,跟另一個經(jīng)常穿綠色外套的女同事一起,叫紅男綠女組合。 直到后來讀了《思考,快與慢》《怪誕行為學》這些書,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信了多年的「心理學常識」,一半是地攤文學,另一半是營銷套路。 其實心理學不玄乎,它只是一門「打假科學」。而這本書的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就是個「學術打假專業(yè)戶」。他干的事特簡單:拿科學的大錘,砸爛市面上那些披著心理學外衣的智商稅。 星座測試?他說這是「巴納姆效應」的障眼法。潛意識廣告能操控消費?他翻出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這純屬扯淡。就連風靡全球的「九型人格測試」,也被他懟成「和算命沒區(qū)別」。 本書的核心就一句話:心理學不是玄學,它和物理化學一樣,靠的是證據(jù),不是感覺。 舉個例子,你肯定聽過「聽莫扎特能讓孩子變聰明」,這說法火了二十多年,甚至催生了天價胎教音樂。 但斯坦諾維奇直接甩出一堆實驗報告:聽莫扎特和智商提升之間,根本沒有因果關系!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不過是媒體斷章取義、商家趁機割韭菜的結果。 再比如「左右腦分工」的說法,早被腦科學研究打臉了,可至今還在成功學課程里蹦跶。他的邏輯很簡單:真正的心理學結論必須經(jīng)得起重復驗證,而那些玄乎其玄的理論,往往連實驗設計都漏洞百出。 讀完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心理學不是用來算命的,而是用來治「輕信病」的。 我就列舉書中的兩個觀點,看看作者是怎樣扒光偽科學底褲的。 第一個是不可證偽的理論,和跳大神沒區(qū)別。 這個觀點聽著是不是有些刺耳?但特實用。比如算命先生說「你明年會走大運」,如果成了,他說自己神機妙算,如果沒成,他還能圓一句「你心不誠」。這種怎么都能自圓其說的理論,本質上就是耍流氓。 真正的科學理論必須敢立「軍令狀」。比如心理學家說「暴力游戲不會直接導致攻擊行為」,只要設計嚴格的對照實驗(比如讓兩組人分別玩暴力游戲和休閑游戲,再觀察行為差異),立馬能見分曉。 斯坦諾維奇強調:所有靠譜的心理學結論,都必須能證實,也能被證偽。那些永遠「正確」的萬金油理論,趁早扔進垃圾桶。 第二個觀點是,看見冰淇淋銷量和溺水率同時上升,別急著怪冰淇淋。 這是書里最扎心的警告——相關不等于因果。我們總愛把兩件同時發(fā)生的事強行扯上關系。比如「喝紅酒的人更長壽」,于是紅酒被捧成養(yǎng)生神器。 但斯坦諾維奇一針見血:喝紅酒的人往往收入更高、醫(yī)療條件更好,這些才是長壽的真正原因。紅酒和長壽只是「鄰居」,不是「親戚」。 再比如「玩手機導致近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研究發(fā)現(xiàn),近視的主要誘因是戶外活動時間不足,而非盯屏幕。很多人把手機當背鍋俠,無非是因為它看起來「罪大惡極」。但科學只看數(shù)據(jù),不認情緒。 那么,為什么這本書能讓你的三觀翻天呢? 我沒有過度夸張,而是事實。以前我以為心理學是「讀心術」、「性格測試」,現(xiàn)在才知道,它其實是「防騙指南」。斯坦諾維奇教會我一件事:科學思維不是專家的特權,而是普通人的生存技能。 舉個現(xiàn)實的例子。朋友圈經(jīng)常有人轉發(fā)「最新研究顯示,吃××能抗癌!」。以前我可能會半信半疑,甚至跟風買兩包。 但現(xiàn)在我會直接三連問:「這研究樣本多大?有沒有對照組?發(fā)在哪個期刊?」十個「最新研究」里,九個經(jīng)不起這三刀。 再比如,朋友神秘兮兮地說:「心理學家說了,睡前刷短視頻會變傻!」我反手就懟回去:「哪個心理學家?實驗怎么設計的?對照組玩俄羅斯方塊了嗎?」對方多半支支吾吾,最后嘟囔一句:「你咋這么杠呢?」 不是我愛抬杠,是這世界套路太深。讀完《這才是心理學》,你再看朋友圈的養(yǎng)生秘方、職場情商課、情感導師語錄,簡直像開了天眼,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韭菜局。 這本書不教你看透別人,但它能幫你守住腦子。從此以后,面對滿天飛的偽心理學雞湯,你大可冷笑一聲:「就這?我是讀過斯坦諾維奇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