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 Facts Sydney,大陸人叫悉尼,港澳臺對其的正式譯名為”雪梨“,是一個以水果命名的城市。 悉尼 (Sydney) 是新南威爾士州 (New South Wales) 的首府,在經過2016年的悉尼大都會區地方政府整合改革后,現擁有30個市和郡,超過5百萬的人口。它是澳大利亞全國最大,也是整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悉尼大都會區圍繞著杰克遜港 (Port Jackson) 向四周展開,東部沿海,在北、南、西三個方向各延伸約70公里,向西直至大分水嶺 (Great Dividing Range)。 悉尼作為土澳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被很多人誤以為是首都。然而,位于墨爾本和悉尼中間的堪培拉 (Canberra) 才是土澳的首都,堪稱世界上最沒存在感的首都之一。 也確實,悉尼才更像現代土澳的發源地。1770年,在澳大利亞擁有國父地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 (Captain James Cook) 繪制了土澳東海岸的地圖,將東海岸的一大片土地命名為新南威爾士 (New South Wales), 并宣稱這里是大英帝國的領土。庫克回到英國后建議在植物灣 (Botany Bay)——也就是位于現在的悉尼——建立殖民地。1788年的1月26日,第一個罪犯營在杰克遜港的悉尼灣 (Sydney Cove) 建立并升起了英國國旗,這也是土澳國慶日確立在這一天的原因。悉尼灣正是位于悉尼歌劇院旁邊的港灣,有一個渡輪碼頭叫環形碼頭 (Circular Quay)。 符合移民國家的基本國情,悉尼市和悉尼大都會區出生在海外的人口分別占42.5%和34.2%。作為土澳的城市,理所當然祖籍最多的是英格蘭人,但中國人是悉尼出生在海外的人口中數量最多的外族群體,比第二名的英格蘭人還要多7萬以上。很明顯,悉尼是華人最喜歡聚居的城市。 達令港 Darling Harbour 到達悉尼的第一晚,我從中央車站 (Central Station) 朝著達令港方向走去的路上,由于附近的華人公園友誼園 (Garden of Friendship) 在舉辦春節系列活動的廟會,大街上東亞人的面孔比白人都多,簡直就像中國的城市。周圍很少聽到英語對話,到處都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 悉尼真是個大城市,路上的人明顯特別多,并且路邊還有了不少垃圾。這也是我環澳一大圈,第一次看見不那么干凈的土澳城市。悉尼很像南半球的紐約,不論是建筑風格還是文化沖撞,都體現了一個典型的熔爐模樣。多元文化主義是當下西方最具政治爭議的話題之一,其帶來的最膚淺的副成本在馬路上顯而易見,而這,也正是一個文化熔爐城市的特征之一。 ![]() 達令港是市中心夜景最美的地方之一,尤其是周五和周六的晚上,大批游客和居民在這里散步,還有許多街頭藝人,非常熱鬧。 ![]() 正所謂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只要有音樂,很多土澳路人會自發地跟著跳起來。 ![]() 由于華人在悉尼數量很大,值春節期間,有關中國文化的活動綿延不絕。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正好趕上了達令港的煙花表演。在看一場街頭表演的時候,一個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用中文問我今晚8點是不是有煙花表演,都8點45分了還沒開始,是9點嗎?我詫異今晚為什么有煙花表演,也不是什么節日。然后她對女兒說:“你看,今晚沒有煙花表演,我們回家找姥姥吧。” 結果15分鐘后煙花開始了,持續了約10分鐘。 ![]() ![]() 悉尼CBD Sydney CBD 悉尼CBD的街景,頗有南半球紐約之感。絕大多數建筑被用作辦公樓、餐館或商場等,和紐約中心的布局也很相似,同樣散布著大量的華人買賣店鋪。 ![]() ![]() ![]() ![]() 圣瑪麗大教堂 St. Mary's Cathedral 圣瑪麗大教堂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21年,但目前的建筑本身于1851年建立,是澳大利亞長度最長的教堂,也是悉尼最重要的地標之一。盡管一百七十年后的CBD出現了許多摩天大樓,但是圣瑪麗大教堂仍然是可以從悉尼四面八方看到的地標。 ![]() 大教堂允許除商業攝影以外的個人拍照需求,包括大教堂內部。但是在教堂彌撒的時候,出于尊重,拍照是禁止的,里面可謂是富麗堂皇。宗教在西方,極大推動了建筑、藝術和文化等方面的進步。 ![]() 海德公園及周邊 Hyde Park 圣瑪麗大教堂的對面,就是CBD中心最著名的公園,海德公園 (Hyde Park)。它與倫敦的海德公園同名,總體不大,但在寸土寸金的CBD內仍然保留這樣一大片綠地,的確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 ![]() 海德公園里有一個巨大建筑,用以紀念澳新軍團在世界大戰中的犧牲,后期發展成也紀念包括世界大戰在內的所有海外戰爭。這種東西在土澳倒是十分常見。 ![]() 海德公園西邊過三四個路口是悉尼著名的購物大廈維多利亞女王大廈 (Queen Victoria Building),1893年開始動工,耗時5年多于1898年建成開業。當清朝還在進行著水深火熱的戊戌變法的時候,資本主義消耗巨資和時間,竟然開了一個百貨商場。 ![]() ![]() 這個購物中心一百多年來經歷了4次翻修,一共4層,主要經營各種輕奢品牌。商場里的促銷廣告都是中文的,甚至還有針對中國銀聯的促銷活動。這種地方,名為購物中心,實則就是本地人從來不會去,專門吸引外地人的購物點。 ![]() 與海德公園東北角相連的是悉尼市最大的公共綠地悉尼皇家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s) 和公共綠地The Domain。這個公園組合可不得了,相當之大,風景優美,時常有各種活動,并且若干機構也位于這塊大綠地當中,比如悉尼最重要的美術館新南威爾士州州立美術館 (Art Galley of New South Wales)。 ![]() 該美術館第一次展覽開放于1874年,并且至今對公眾免費開放,但是里面也有很多收費展覽需要買票。 ![]() 同樣位于這篇綠地的還有新南威爾士州的州督府 (Government House),其于1837年開始建造,歷時10年建造完成。自1847年后除了短暫時期,一直被用作州督的居所。州督代表英國國王在新南威爾士州行使職權,有自己的旗幟,且只有他自己可以使用,標志是在州旗上多了一個代表王權的王冠。如果州督府上升起了這個旗,則代表州督目前位于新南威爾士州以內。總督和州督并不是一個升職的概念,而是一個平等的轉移。 ![]() 州督府也是對公眾開放的,上午10.30至下午3.00每30分鐘間隔開始一次由管家帶領的參觀。內部不允許拍照,可憑身份證件到大門旁的票務室免費領票,具體時間可登陸州督府網站查詢。進去以后,大廳、會客室、餐廳,各種裝飾和禮節無不展示著皇室的典雅與威嚴。 ![]() 嚴謹的王室禮儀延續著近千年的傳統,和電視上的一模一樣,儼然是一個電視劇的現實版。土澳現在已經不自己授予爵士爵位了,當然他們仍然可以得到英國頒發的爵位和勛章。由Netflix出品的著名英劇《王冠》,目前已經播完所有六季,描述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自即位前夕至2000年左右發生的重要的歷史事件。連州督管家都問我,你看過《王冠》嗎? 位于皇家植物園的州督府,后花園也是美麗至極。 ![]() ![]() 公園的右側,則是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兩個主要基地之一的東部艦隊 (Fleet Base East)。這里負責提供訓練、行政、后勤以及各種設備等支持,也是土澳皇家海軍兩艘堪培拉級直升機航母之一的阿德萊德號 (HMAS Adelaide) 的母港。 ![]() 悉尼歌劇院 Sydney Opera House 皇家植物園的北角,位于悉尼灣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悉尼歌劇院了。這里不管怎么介紹悉尼歌劇院都很多余,因為這是地球人都認識的著名世界文化遺產。1959年動工,建造歷時14年至1973年建成開業,由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親自揭幕。歌劇院里有包括 Concert Hall, Joan Sutherland Theatre, Drama Theatre等6個演出場所,可容納5738人。 ![]() 曾經在海報和電視上見過無數次的悉尼歌劇院,當你置身于此,與之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的時候,還有一種觸摸歷史之感。 ![]() 盡管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的屋頂是一個顏色的,但它其實是由亮白色和奶油色的一共1,056,006個V字形的不同瓷磚組成。 ![]() 每年幾百萬人來到悉尼歌劇院留念拍照,但卻很少有人舍得花錢到里面看一場演出。它是一個建筑奇跡,但別忘了它的主要功能可是文藝演出。 我在來悉尼之前就預訂了一場在The Studio上演的卡巴萊歌舞表演Blanc de Blanc Encore。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個表演之前在悉尼演出過,這次是返場加演。卡巴萊是一種活力四射的歌舞節目,這也是悉尼歌劇院不多見的18禁且有現場酒精消費的演出,座無虛席。 ![]() 海港大橋 Harbour Bridge 悉尼歌劇院旁邊有一個你不僅不會錯過,反而可能先于歌劇院出現在你的視線中的建筑。因為這東西太大了,那就是在土澳和悉尼歌劇院同等著名的海港大橋(Harbour Bridge)。 ![]() 大橋由英國公司設計制造,1932年通車,高134米,全長1100多米,連接悉尼CBD和北區,被列于澳大利亞國家遺產名錄。大橋上不僅通汽車,還有火車,也特意留出了一條行人道。 ![]() 從 The Rocks 沿著大橋的方向走,有一個透明電梯通上行人道。在通往這個電梯的路上有爬大橋的報名室,好像是160多澳元的一個旅游項目,專人帶領你爬到大橋頂部再下去,和布里斯班的故事大橋 (Story Bridge) 提供的活動一樣。 海港大橋也是觀賞悉尼歌劇院的主要觀景點。 ![]() 新南威爾士州州議會 New South Wales Parliament 位于麥格理街 (Macquarie Street),皇家植物園西側,海德公園北側,悉尼歌劇院南側,這個交點則是新南威爾士州州議會了。該議會大樓本身是醫院,后來改成了議會建筑。這棟歷史建筑的后面則是新建的12層議會辦公樓,每一個議員都在里面有自己的辦公室。但有意思的是,由于高度差,議會廳通向的是后面辦公大樓的7層。 ![]() 新南威爾士州州議會的確是澳大利亞議會制度的起點,因為這是全國第一個議會。情理之中,畢竟這里是大英帝國在澳洲的第一個殖民點。 ![]() 大廳里還掛著國王喬治五世 (George V) 和他的老婆瑪麗王后 (Queen Mary)的肖像。喬治五世是著名的為愛情而退位,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主動退位的國王愛德華八世 (Edward VIII) 的爸爸。而正是由于他的退位,導致了本可安穩度過一生的約克公爵 (Duke of York) 被迫即位,這就是后來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 (George VI),其帶領英國人度過了二戰。而這位喬治,就是伊利莎白女王二世 (Elisabeth II) 的爸爸,現任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 (Charles III) 的爺爺。曾經一個人的決定造成了后來整個歷史的改變,英國王室的家族史還是比較復雜的。 ![]() 都是威斯敏斯特政治系統,下院永遠是以綠色為基調。 ![]() ![]() 不同的是,英國的上院是由貴族組成的,而在土澳,上院議員也是由選舉產生的。當然根本不變的是,下院掌握有絕大部分權力。盡管上院可以利用審定修訂的權力阻止下院法律的通過,但如果需要,下院總會有辦法繞過這一門檻。 下面是以紅色為基調的上院。 ![]() 過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兩次來過該議會,一次是1954年女王的土澳之行,另一次是1974年議會下院紀念第一次會議召開150周年紀念日。每個議會上院都有專門為王室成員準備的座椅,位于上院議長座位之后,除了君主本人和其他王室成員,以及作為君主代表的州督總督外,任何人不能坐上去。該議會上院的寶座,女王本人真的來坐過兩次。 ![]() 和其他議會一樣,這里也有一個供議員們充電的圖書館,藏有所有辯論的文字記錄和重要書籍。 ![]() 緊挨著州議會的是州立圖書館,由一部分新建的和另一部分老圖書館 (Mitchell Wing) 組成。 老圖書館這一側多是些法律典籍,200多年的議員名單什么的,建筑本身還是比較有看頭。 ![]() 藍山 Blue Mountains 藍山 (Blue Mountains) 距離悉尼市中心約100公里, 位于悉尼大都會區西邊的小鎮卡通巴 (Katoomba)。如果你初中的地理知識還沒有忘光的話,這里就是課本上講的的大分水嶺。 ![]() 藍山不是一個具體的山,應該說是一片山脈,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景色。但是在土澳這樣一個公共交通并不便利的地方,是不太好全部瀏覽一遍的,適于自駕。一般大家來看的是著名的三姐妹 (Three Sisters),這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被本地土著人譽為神圣之地。 ![]() 藍山這個名字不是瞎起的,否則它也可以叫紅山,綠山,彩虹山,藍山的空氣確實是淡藍色的。當地有一種綠色植物的葉子可以釋放藍色的香氣分子,使得整個藍山呈現出霧蒙蒙的藍色。當地有很多特有的本土植物,包括長得像兔子頭的東西。 ![]() 三姐妹的觀賞點女王在1954年的土澳之行還來過,并被政府立了紀念碑。 ![]() 這地方旁邊有一個窄窄的沿藍山景區的步行道,中途有一個觀景點很適合拍懸崖照,叫達利夫人觀景點 (Lady Darley Lookout)。 ![]() 三姐妹不單單可遠觀,還可褻玩焉,有步行道直接通向三姐妹,可以直接觸摸到這個土著人的圖騰。 ![]() ![]() 比起城市,我更喜歡土澳的小鎮,極其的靜謐祥和。很少有現代高樓建筑,卡通巴是一個原汁原味的澳洲小鎮。 ![]() ![]() 結語 悉尼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它能代表澳大利亞,就像倫敦作為一個象征,能代表著英格蘭一樣。復雜的人口組成反映著土澳作為移民國家的基本特色,有充滿摩天大樓CBD,有靜謐的澳洲小鎮。悉尼滿足了讓我眼前一亮的期望,城市里充滿著驚喜。作為土澳最大的城市、南半球的文化熔爐,悉尼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文化的交織與沖撞。 這次旅行之后,我又回到悉尼并住了4個月,詳細參觀了悉尼大都會區所有的30個行政市和郡,它最后成為了我最了解的澳大利亞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