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1 我的書桌 如果有人問你,在你年富力強的三四十歲,最值得你做的事情是什么?在觀念多元的當代,肯定會有很多答案,但是我給你提供一個相對正確的答案:當然是搞理論呀!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么比這個更值得做的了。 在一本謊話連篇、不值一哂的書中,有一句話卻很正確:“在這個世界上,鮮少有人能夠集理論家、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才能于一身,這樣的人都是偉人。” 為什么做理論家、搞理論如此重要?因為一切問題實際上都是理論問題。 人活著,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逃不過“想清楚—說明白—做出來”這個框架。想清楚要靠理論指導,說出來的實際上就是理論,理論家是能夠洞悉萬物,且能夠表達出來的人。而要做出來,就得是組織者和領導者。集三者為一身的人,當然就是偉人。 對此,我此前專門寫過幾篇文章說明這個問題:《一切問題都是理論問題》《一切問題都是理論問題,請把這句話背下來,形成行動自覺》《一切問題都是理論問題(三)》《關于思維框架和邏輯,讀這一篇就夠了》《關于思維類書籍,有限的參考書目推薦說明》《工作要艱苦,思想更要艱苦—如何真的學會用腦子把問題想清楚?》,以及《一個把問題想清楚的萬能公式,只需要掌握三個要素》《事情想清楚后,怎樣做出來?》。 那么為什么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搞理論是最值得你做的事情呢?因為年齡再大,基本就搞不動了。 歲月如梭,白駒過隙,真是時不我待啊。等到你五六十歲再想搞,精力、腦力等生理條件往往已經不允許了。 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少了立言這一塊,始終會是一大缺憾。 曾國藩在著作豐富的時期,都是親自執筆,不用秘書代勞,又能干,又能寫,“道與文兼具”,這樣的人才,真是轉折年代的國家的大幸。在任何組織里,又能做,又能寫的人才,都是不多見的。 要做好理論工作,就要把最底層的東西,把思維本身是怎么回事給搞清楚,這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大本大源”。就曾國藩這類中國歷史上的理學家而言,他們通過“格物致知”,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把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搞清楚,是一個人走向偉大的必經之路。 “學要勝古人”。一個人一定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見賢思齊。反之,對這類形而上的問題漠不關心的人,幾乎可以斷定是一個昏昏利徒、碌碌小人,白來這個世界上一回。 這些年來,我在這方面的探索甚多。對于思維,我也做過一張圖來表達,這是一個聯系的和發展的知識框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如下圖所示。 ![]() 圖1-2 思維框架和邏輯 這張圖在橫向上表達了認識事物、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包括問題類型的識別、邏輯和算法、構建解決方案(理論模型)、對理論的應用、驗證和確認完成認知的閉環。縱向上則是上述靜態要素的展開,大體上分為思維抽象和具體場景對思維抽象的實現。 對這張圖的進一步結構化,就是我在《一個把問題想清楚的萬能公式,只需要掌握三個要素》這篇文章中,提出來的“狹義思維三要素”:認知的形式化、邏輯和知識庫。 ![]() 圖1-3 狹義思維三要素 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業務分析框架,特別是打籃球的兄弟們,如果看了我這篇文章,應該體會非常深。這是我這幾年來,對于如何把想清楚這件事給想清楚的核心理論,同時也是對這張圖的高度抽象,也是認識事物、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根本理論。 任何思維領域的問題,從理論上講,都可以從這張圖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還以《一個把問題想清楚的萬能公式,只需要掌握三個要素》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的內容結構是狹義思維三要素,即認知的形式化、邏輯和知識庫。認知的形式化是不同類型的問題,對應這個各自普適性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框架,同時又要把這個普適性的方法論應用到具體問題場景,就形成了解決具體問題的最佳實踐(模式)。邏輯是指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邏輯調用已知的知識庫去匹配你未知的具體問題點。知識庫是你既有的知識,包括信息、知識、技能、經驗、方法論和模式。 在你把這篇文章的基本內容都弄清楚后,我還可以就這三個要素(認知的形式化、邏輯和知識庫)再擴展開來說說,從而更加能夠深入地理解三要素之間的連接關系。就還是以籃球運動為例(當然你可以代入你屬性領域,比如做菜、其他球類運動、讀書、做業務等)。 就拿第一個要素:認知的形式化。小球時代,類似于納什和庫里,實際上改變的就是發起進攻的框架,本來是三分線—中距離—籃下,現在就直接是三分線—籃下,中距離死了。這個框架變了,第二個要素—邏輯,第三個要素—知識庫,也就隨之改變了。 比如說邏輯的改變。后場一防二的情況下,庫里站在三分線,籃下站著一個格林,你會選擇撲防庫里,不讓他投三分,而放掉籃筐下的格林,讓他穩進兩分。因為你不過也就是在3分和2分之間做一個權衡罷了。這就是進攻發起框架的改變,帶來的邏輯的轉向。 知識庫,就更不用說了。隨著對投射和空間的需求,市場上隨之產生大量供給,就連中鋒唐先生都能拿三分大賽冠軍了。在NBA這種高水平的聯盟,你想要什么,球員就能給你什么。知識庫同時也說明了,為什么一個球隊的頂層球星,可以拿5000萬,“板凳末端”和“不該上場”級別的球員,只能拿10萬,連球隊老大的零頭都不到。關鍵就是知識庫(技能包)的不同。因為打到決勝球(最后5分鐘,比分在5分以內 )階段,其實雙方都是在打明牌——實力上的差距,沒有辦法靠策略彌補,只能靠球星硬解,掌握硬解法的球星決定比賽。 認知的形式化、思維和知識庫,這就是我所謂的狹義思維三要素,是我最主要的理論貢獻。版權歸 @張茂達 所有。 行文至此,我覺得我這篇文章真是寫得太屌了。幾乎可以解釋你腦子里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所有難題。由于我剛剛開始日更我的公眾號,我的公眾粉絲少得可憐,但是這篇文章,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非常高。說明大家還是認同的多,也因為這篇文章增加了幾百粉絲。因為確實是好文章呀!我的這篇文章揭示了思維這門學科的“大本大源”。 不那么謙虛地說,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人生不長,這個世界上的好東西也并不多,這篇文章值得一輩子學習,反復實踐,達到至臻化境。 實踐反饋
|
|
來自: blackhappy > 《我的圖書館》